红华

红华是我人生第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餐馆,在那里,度过了30岁之前很多快乐的时光。
一想到红华两个字,脑子里冒出这么一个画面:长长的一条胡同,两侧洞开着的四合院的大门,间或有一两幢矮楼,或者紧闭的大红铁门……有一些树洒下一些阴凉,人们骑着自行车或走着,极少有汽车通过……非常安静的一条普通的胡同。
大家知道国内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私营餐馆叫悦宾,位于中国美术馆对面的翠花胡同,现在也还开着。墙上挂着上世纪80年代的报纸复印件,有不少欧美使馆外交官去就餐时,与老板的合影。依稀记得好像还有邓大人给老板写信的批复(记不清了)。
红华餐馆距离悦宾大约有2-3公里左右,位于东城区干面胡同。与干面胡同平行的北侧胡同是史家胡同,史家小学是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南面是金宝街,金宝街的西侧是金鱼胡同,直通王府井东安市场。再往南500米就是协和医院。
红华对门是我以前供职的机关单位的大门,向东不到200米,就是大名鼎鼎的梅(兰芳)宅,那是一幢深灰色矮楼,尖耸的阁楼和狭窄的窗户,有爬山虎窥伺。同事们有不少人都见过梅葆玖先生的出入。老爷子永远头发梳得纹丝不乱,腰杆笔直,谦和有礼。
再往东路北有一家燃气站,有很多黑色蜂窝煤齐齐码放着,不出声。银灰色矮胖小煤气罐一排排站立,闪耀着灰头土脸的光。工人师傅穿着工装,沉着脸在卸货。那时平房里没有通天然气,胡同里家家需要煤气罐做饭,冬天用蜂窝煤供暖。
红华往西是中国红十字会,再往西100米左右路南,有家私人洗衣店,开在四合院里。店主是位27、8岁的小伙子,中等个,平常模样,对人很客气。他的父辈就是从事洗衣业务的,记得我那时进到他家里取衣服,光线昏暗,逼仄的房间里,满满挂着各种西服,呢子大衣,衬衫裤子等等。空气中飘荡着洗衣粉的味道……
上世纪90年代,北京的私营餐馆还不是很多,大学毕业分进国家机关,工资也不高。所以红华就显得特别可贵:好吃又便宜。(便宜的意义是相对的)
红华的门脸不大,就是把普通平房的正屋(北屋)的北墙上开了一个门,一进门有几张桌子,面积大约20平米,然后靠左手又开了一个小间可以当单间雅座。
厨师就是老板,好像是北京饭店还是鸿宾楼一类老字号退休下来的,中等偏高的个子,略略发福,一头白发,红润的脸终日笑盈盈的,比一般厨师更有儒雅斯文气质。饭菜品质不错,价格又相对便宜----比饭店便宜,工薪阶层也不能天天吃的那个档次。
老板娘55岁上下,圆脸,短烫发,很精明的样子,矮胖,水缸一般的腰身,胖胖的脸上永远挂满笑意。
那时机关里人与人的关系相对平等,都是老王,老张,小李,小赵的称呼,还不怎么称呼官职,对局长处长也是如此。
碰上谁要出国啦,谁升职啦,谁回国啦,照例有人请客,通常是职位高 ,年龄大的人买单,我刚毕业,就整日跟着蹭吃蹭喝,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现在想想似乎也不是很懂事,不过那时机关里风气就那样,也其乐融融。

记得北京有一阵时兴红焖羊肉,红华也有,大家就跑去试吃,然后品评一番;川菜流行,就必点麻婆豆腐,水煮肉片;红华的一个特色菜是炸小黄鱼,鱼身裹着鸡蛋液炸,通体金黄,酥、嫩,一咬,露出雪白的鱼肉,鱼香四溢。后来我在北京的任何餐馆都没有吃到过这么好的炸小黄鱼。记得有次厨师老爷子得意地透露过其中诀窍,可惜我那时只知道吃,听了也没记住,遗憾。
吃喝欢快的日子总是稍纵即逝,一晃,七年过去了,我们单位也搬家了,记得搬家前去红华吃饭,老板娘颇为不舍,我还记得那天她脸上的笑意。我们管红华叫第二食堂,还是各路小道消息中转站,大家开玩笑说老板娘知道的人事变动消息比人事部门还早呢!
搬家后,我很快辞职。年轻时一心惦记着所谓远大前程,到了一定岁数又回头张望过往,回想红华,都是亲切温暖的画面。当年一起吃喝的人,很多退休了,还有在国外工作的,这么多年过去,不知可曾还记得红华呢?
附录:
朋友们读完这小文纷纷留言,表示红华的炸酱面,饺子还有几个菜是很经典的。其中莉姐在夜里留言道:
看了你们对红华的记忆,真好!还记得红华的前身是什么吗?(那时绿珀可能还没来吧?)一个卖小零食、小文具好像还有针头线脑的小铺子。
我女儿帆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那儿买零食,什么跳跳糖之类的,估计在附近上学的、局里的孩子都是这样。
眼见它升级开饭馆了。开张第一天我就带帆去了,忙忙乱乱的,菜上不来,差点误了帆下午上课,掌柜的一个劲赔不是。。。
后来就越来越顺畅了,到底是在大饭庄干过的……
红华的炸小黄鱼的确是独一份,后来吃的无论店大店小、档次高低,都做不出他家那样的,这是我最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