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墓
南方才子北方将,文才多出江南。地处江南的苏州更是才子云集。所谓的才子,在科举为正途的古时,不过是金榜有名,科甲及第的士子。苏州府在从隋朝到清朝科举时代,所出状元名单中共计60人,号称状元之府。我倒以为,会考试未必是真才子,更放肆的说,蜀中状元寥寥,但苏东坡和杨慎这两大子的才情就敌压这群状元,不然除了国子监的进士碑还留有名字,这些状元中又有几人仍传史册呢?
中国文化的才子,除了科举标准的名冠庙堂,还有魏晋遗风下的不拘一格的性情才子,按这标准,苏州人中明时自有唐伯虎,清时当属金圣叹。
金圣叹,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苏州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等都有评点。其点注的《水浒传》最为有名,虽然学术上,对其点注的《水浒传》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点注对后来的曹雪芹,梁启超,鲁迅,周作人等大家巨匠都有深远影响。
金圣叹并非读死书的腐儒,其笃信神佛。喜读佛经,擅长装神扶乩。其性情更有竹林之遗风,魏晋名士之遗骨。身处明清变世之际,既做不到像张岱那样避世山野,著书国史,又做不到像钱谦益那样做新朝新官。所以终是纠结一体,听到新朝顺治皇帝喜读其书就感恩零涕,见到新朝知县鱼肉乡里,又要奋起反抗。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自然无揭竿的勇气,只能率众哭文庙以示抗议。酿成清初著名的“文庙案”。不懂政治的书生自然不明白关外满清的初定中原,对思想反清的江南文人士子最为忌惮,所以清廷快刀斩乱麻在南京三山街杀了这只“鸡”给仍不合作的“猴群看”。
金圣叹临死以其独特幽默在中国文本中留下一篇精彩戏节。传说他临刑前唤其子上前,对其子说,
儿啊,来,我们来对个对子吧。
我出上联“莲子(怜子)心中苦”。
其子生死之别,只知痛哭,自然无从可对。
他接着说,唉!“梨儿(离儿)内心酸”嘛。
又有传说:行刑前,金圣叹对着狱卒说有:“有感于之前的照顾,今天临死前有要事相告。”听完这句话后,狱卒内心十分的喜悦,在他看来肯定是金圣叹要告诉他什么地方藏着宝藏之类的,于是连忙附耳倾听。只见金圣叹贴在狱卒耳边缓缓说道:“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向秀在《思旧赋》里记下了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死前的“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如果嵇康死前是无畏的潇洒,那么金圣叹死前应该更是不惧的洒脱。
2016年秋,在南京坐公交路过朝天宫,瞥眼见有路名“三山街”,秋雨绵绵,自然无从顾视日影,闹市鼎沸,无丝豪名士被屠之气。倒是主办“哭庙案”的朱国治在康熙平三蕃时被吴三桂祭旗于昆明,估计他死前绝无金圣叹这般洒脱和飘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