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回归
有人提到儒家回归这回事。
说起儒家回归,首先,我们要知道儒家究竟是什么。其次,回归这回事,本身也有很大程度上的主观臆测在里面。
你知道哪些儒家典籍,你读过哪些儒家典籍?抱歉,除了论语、大学,其他我都没读过。我知道的,只有孝经、论语、大学。最近在看的,也只有一本简单介绍春秋的科普性书籍的《春秋大义》,这本书倒让我癫狂,方知何为“一经三传”。
说说我熟悉的论语、大学,老实说,最开始它们就是我的经典,书中所提出的诸多“塑造完整的人格,并指导生活”一度让我引为惊叹,这样的人格教育,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应该都是进步的。
始不知有春秋,后知关羽熟读春秋,再到春秋大义。
春秋何言大义?谓“微言大义”。微言大义,谓“笔则笔,削则削”、“孔子做春秋,昏君奸臣惧也”。
春秋是一部历史,一部可以直言不讳说我用我的观点书写历史。历史就应该是有褒贬的,这才是它本来的样子,无需言“历史就是真相”,那样没意义。它也是一种观点,思想。
人言:“春秋,赏善罚恶之书”。赏善罚恶,可以说是“高低立判”,为后世作参考。
一经三传,经为主,传为辅,三传各不相同。同一件事,春秋如此写,传各有解释。
后世者,或取其一,或作参考。
取即选择。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能说其他观点是错的?当然不能,只是人是有偏好、需求的,于是产生选择。
直说一点,后世的儒家离不开政治,历朝统治者,需要什么,便从中取出什么,只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一种权威思想。
权威,树立一个主线,支线从主线出。
简而言之,儒家亦或是儒家思想,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各不相同。
儒家,作为中国本土流派,它早已在千年岁月里融入中华民族的生活,只是“浑然不知”与“浑然知之”的区别。
论语为何被提倡,而不是始终作为诸经之首的春秋?
只是因为论语所体现的人格教育,门槛更低,且可以被更多人理解并指导生活。
而春秋,更不易理解,门槛更高,不能理解,就更谈不上适用。
呼吁儒家回归,其实,中国从将论语引入教课书开始,就已经在做这件事,不仅是儒家,而是“弘扬国学,继承传统”。
所以这还是一个老问题,悬而未决的老问题,没有结果的老问题。
儒家回归,它注定只能是一种良好的呼吁。
从个人入手,若有兴趣,便投入心力结合资料,看到更多“儒家”,那时或许能说“儒家在吾心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