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卷》笔记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在生活之中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所干扰,这些小问题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影响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生活。长此以往,我们的人生就在这样不断地被打扰、不断的猜测与疑惑之中消逝了。而我们自己除了失去了最初的平静,并未换来任何有意义的东西。
试问这样的人生怎么可能得到幸福?
了解了这些,我们终于可以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了,那份潜藏在我们心中的伟大力量到底是什么呢?它就是我们在问题面前拥有做出选择的权利!
与其选择执着,不如选择释然,与其选择寂寞,不如选择洒脱,心态平和,寂静如水。执着里不会有释然的风景,释然中也没有执着的美丽。寂寞里不会有洒脱的恬淡,洒脱里也没有寂寞的滋味。愿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们不能决定人生的长度,可是我们应该好好地把握现在;我们不能确定旅行是否一帆风顺,但我们有权去选择走或者停……
所以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自己选择的权利,任何事情都不可怕,只有失控最可怕。
现在的问题是他们两个谁更幸福一些?是锦衣玉食的庄园主,还是一无所有的老奴隶?是生活在极大恐惧与不安中惶惶不可终日的庄园主,还是每个清晨都有新的希望——一天劳动之后可以美美地做一场梦的老奴隶?
实话说,不能说那位庄园主是幸福的,他的身体、他的精神在这不断的折磨之中渐渐消耗,没有一日快乐,这如何能叫作幸福?可也不能矫情地去说那位老奴隶是幸福的,因为很显然,他虽然有一个让他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的梦,但他毕竟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日日劳作却一无所有,他的梦想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所以关于那个他们谁更幸福的问题我也回答不了,但庄园主的不幸来自他没有选择对幸福的方向,而那位老奴隶在艰苦的日子中尚能享受到些许美好的梦境则是因为他拥有了自己希望中的梦想。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择的正确也许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状况,而这种改变却并不仅仅发生在“感受”中,对现实的改善也同样有效。
相对于大环境来说,小环境其实与我们实现梦想、获得幸福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因为它所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所能切实接触到的部分,比如家庭、学校、工作单位,或者社区。而这一个个小环境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很显然的是,一个从小受到了良好家庭教育,又在校风严谨、学习氛围浓厚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知识丰富、彬彬有礼的人。这样的人也无疑更加容易取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相反,如果一个从小就受到各种不良影响,养成许多坏毛病的少年,长大后又进入以打架斗殴著称的学校,他长大之后成为一个绅士的可能性就要大大降低了。
学校是将一个人从自然地自我培养成社会人的场所,在这里我们将学习到日后在社会上立足所需要的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培养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更加重要的是,在学校中我们与同学、老师之间所进行的必需的沟通,还将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并在一个“环境”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每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总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不要让这些去影响我们的判断。真正应该被我们纳入考虑范围的只有两条:一是这个选择对我们本身是否有意义——不一定是现实的好处,不要理解得那么功利,而是它是否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二是这个选择通过努力是否真的能变为现实。除此之外其他人的意见,我们只需要参考。
如何让我们尽量避免做出这样的错误选择呢?唯一的方法是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而要想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我们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信息——准确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当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不足以帮助我们全面地去分析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时,为什么不将别人那些已经积累好的经验直接拿过来用呢?
这并不是要我们失去自我,处处由人做主,最终的选择权利仍然应该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但东方有一句话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掌握更多的信息总是没有坏处的,不是吗?
判断力是可以训练的。但首先要懂得有三个层次:
1.先看一下你要判断的事是不是紧急的。如果不,那可以静下心来,慢条斯理的,好好想个清楚。2.如果紧急的,请放松,请理智勇敢地做出判断,因为可能犹豫不决才是最坏的那个选项。3.如果是不紧急的,要训练自己可以纵观全局,不妨用笔列出各个选择结果的利弊1、2、3条来,进行比较。
总之,选择的权利是我们每个人生而就有的权利,也是我们心中最伟大的力量,请大家把握住它,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时,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内心,它是否对我有意义?它是否可以被实现?如果我们在掌握到了足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判断的信息之后,最终做出了我们认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就努力地坚持下去!别人的意见只是参考,当所有人都认为你“不可能”的时候,请做给他们看!
佛陀作为古印度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开启人类通往自由与幸福彼岸的启蒙者,曾向人们描述了一套叫作“八正道”的修行次第。【八正道
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①正见。正确体见诸法之理性而不谬误,亦即坚持佛教四圣谛的真理; ②正思维。又称正志,思四谛理,离诸杂念。 ③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 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⑥正精进。精进意味着燃烧掉烦恼习气,而非时间多少; ⑦正念。觉知:学会觉知自己。 ⑧正定。禅定分为两种: 第一种:心是“一”,所缘是“一”,心与所缘在一起,然后禅定次第生起。重点放在所缘。 第二种禅定:心与所缘是分离的,心执行的职责是知者、观者。(这样的禅定仅仅存在于佛教!)重点在于及时知道“心跑掉”。 真正进入中道的心有正确的禅定——也就是第二种禅定,那是有觉性的心在觉知自己,是觉知、觉醒、喜悦的,没有迷失且毫无刻意的打压或紧盯。 事实上,每种禅法都是一样的——如果心正确,修什么都正确;心是错的,修什么都是错的。学法者如果一开始就做手部动作、观感受、观呼吸,只有微乎其微的人才能修行正确。如果没有佛陀的福报和波罗密,没有前生修行的深厚根基,心从未正确过,不可能有做到的一天。 原则一:快乐是禅定生起的近因。关键在于选择的所缘让心产生快乐。 原则二:第二种禅定的近因是:及时知道心的跑掉。】
佛陀作为一位既经历过无比富足,享尽了无比奢华的生活,又经历过巨大的苦难,甚至还曾经徘徊于生死边缘的人,他终于大彻大悟,获得了无穷的智慧。
这些智慧包括了解了真正的因果关系,洞彻了整个世间万事众生生活状态的规律,甚至洞悉了生与死的终极奥秘。
最终,佛陀将自己所理解的这一切以说法的形式讲给他曾经的那五位共同苦行的同伴,而那五位同伴也在佛陀的启发与教导之下了解了一切痛苦均来自邪恶的俗念,源于自私与贪婪,源于与自然的隔绝的永恒真相。
佛陀的“八正道”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与正定。
所谓的“正见”就是做人首先要有正确的见解,对万事万物的看法都应该遵循着佛教“四谛”的原则,要宽容、怜悯、无私与平和。
而“正思维”又被称为“正志”,也就是说人应该根据“四谛”的原则去寻找真理,思维、判断,不要去盲目地随便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更不要去设定那些有可能损害他人的目标。
“正语”则是说人不要随意地口出妄言、恶语,语言是给人最直观的行动感受,我们要想获得别人的好感与接纳,就一定要避免在语言上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至于“正业”更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符合佛陀的教义,永远保持着尊严,和善与宽容,不要去做那些有损于他人的利益,同时也有损于我们尊严的事情。
在“正语”与“正业”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八正道”的下一个次第,那就是“正命”,也就是我们的整个生活与全部行为都会变得更加正当而充满尊严。
“正方便”又被称为“正精进”,当我们毫不松懈地朝着目标努力的时候,相信我,我们的理想就在前方不远之处。
“正念”是我们在努力道路上对自己的鞭策,念念不忘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时时在心中提醒我们自己的梦想到底在何方,我们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少受那些一时欲望的影响,少走弯路。
而“正定”则是我们真正实现梦想时所能感受到的那种真正平和而幸福的感受。
而当时弘忍的大弟子,以学识渊博著称的神秀和尚张口诵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殷殷勤拂拭,不教惹尘埃。”
就在神秀和尚认为自己的佛偈高深通达的时候,一直边做杂务边修行的慧能和尚却说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听了手下学识最渊博和教育程度最低,也是地位最高与地位最低的两位弟子的诵,弘忍直接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慧能和尚,而慧能也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
总之,无论是伟大的思想家康德,还是伟大的发明家瓦特,这些伟大的人,无论他们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们都一定有着同样的特质:坚持理想,不断思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掘出那些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伟大力量,凭借着这份力量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的不足,进而改善它们,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甚至是属于全人类的伟大时代。
人会变成自己所想的那样。
——圣雄甘地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威胁着我们的不可预测的不幸发生的概率又有多少呢?它们真的值得我们为它们去忧虑,去浪费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吗?与其去为这些事情担心,不如更多地关注眼前,去尽可能地将那些可预测也可控制的危害降低,比如想办法摆脱我们的忧虑感。
第四条很关键:专注。
专注于那些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这样忧虑会被我们的专注赶跑。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焦虑上,切记一片飘落的树叶最终落在哪里,决定它的是上帝。
所以,许多成功者未必比我们能干,他们只是比我们敢干而已。
汤姆森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他的朋友与晚辈曾经向他询问成功的秘诀,而他告诉他们自己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
正如汤姆森所说,成功往往是被逼出来的。正是在那种走投无路的窘境之中,人们才会被激发出无比的勇气,开始自己的冒险之旅。那么当我们回头想想,我们为什么非要等到生活将我们逼到墙角才去选择冒险,进而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当然,我承认许多人做出选择之前,在考虑到那些可能到来的巨大风险的时候,仍然会战战兢兢,裹足不前。在这里我可以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帮助大家克服自己心理障碍的方法,那就是永远不要说“不要”!
无论我们是希望向他们推销我们的方案还是产品,最适合的推销方式都不是不断地宣扬“如果你做了就会得到什么”,而是告诉他“如果你不做就会失去什么”。很显然,得到未必一定有用,而失去是相当多的人绝对不能忍受的。
当然,我们即便给了对方足够的好处,或者已经调动起了对方足够的危机意识,仍然需要去了解大多数人内心之中细微的心理差别。
当大多数人面对过多的选择,或者太过不确定的问题时,往往会无所适从,从而产生一种虽然不易察觉,但却是深深的挫败感。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会让人们本能地选择拒绝,而不是接受。
因为做事先做人,很多时候,人们做出一个决定所考虑的东西并不仅仅局限于问题本身,其中还夹杂着太多与这个问题相关,尤其是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的观感。
这位心理学博士的做法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巧妙的说服。司机只负责运输,而技术员则需要关注他所负责的项目完成的具体效果,公司将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体现了公司对那些司机们的信任。正是对这种信任的感激和重视,才使得那些司机们在送货的时候愿意多付出一点精力来仔细地确认一下收件人的地址门牌。
前边说的两个故事,一个说明了让人感兴趣的重要性,而另一个则说出了人们愿意回报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可事实上,无论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其实都要建立在合作双方的相互欣赏之上:西蒙得到工作是因为他得到了经理的欣赏,而那些卡车司机提高了送货准确率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公司对他们的欣赏。
所以,不论我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说服别人,都一定要把握一个大原则,那就是向对方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足够欣赏,同时千万不要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任何抵触情绪。
一切我们所应该,或者是所能掌握的情况,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帮助我们规避风险,远离失败,并可能成为我们取得成功的强大助力。可以说任何人只要比别人多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就很可能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