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幕剧《陶渊明像传》长卷(配文:陶渊明的交往圈)
【1】【2】长卷《陶渊明像传》
【说明:】
以下所配图,出处:
【第1套图】《陶渊明像传》长卷,南宋末至元初,赵孟頫创作,收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第2套图】《陶靖节遗像》卷(局部),明朝,李翠兰(女画家)作。
据赵孟頫在《陶渊明像传》附录称,此画像传是以古柴桑山下陶家书院与近邻金鸡山下义门陈东佳家书院的陶渊明真身塑像为蓝本,画成主角陶渊明多个姿态像。自前至后,《陶渊明像传》犹如一部连环画,又如观赏多幕剧,伴随着画面一幕幕的行进去领略剧情的发展,而渊明形象反复出现在画卷中,叙述其一生的行藏。

上图解析:
第1个场景:右边有长长的引首。本图题作《陶靖节先生像》,因为陶渊明去世后私谥曰“靖节”,故而世人称他作“靖节先生”。(注意看这幅图,陶渊明看的书都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卷轴画的样子。他一手持卷,一手把笔,写字的时候悬空而写,这也符合唐以前写字的习惯,至今日本一些书法家写字还留存着这一习惯。)
渊明对他人之子的态度,其胸襟之弘阔,越发令人叹为观止。据《萧传》、《李传》载,渊明作彭泽令时,“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人们由此普遍注意到渊明的长者、仁者风范。顾易慨叹道:“公之慈祥恺悌如此!”梁启超亦云:“与子书文虽简短,蔼然长者之言,可见先生博爱襟抱之一斑也。”

上图解析:
第2个场景:陶渊明任彭泽令时,给家里雇佣了一个做杂役的书童。他担心家里人对书童不好,就在书信中特意强调:“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渊明与朋友交往,其活动内容不外乎三类:一是“有酒邀之”,或“邀之共至酒座”,或“载言载眺”的游赏式饮酒;二是“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的聊天;三是“辄以《周礼》往来之意”的诗文赠答。由此可见,渊明与朋友交往及其在交往中“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的内在动机和“做之后”的心理感受。这才是分析并把握渊明人格要素的实实在在的依据。
渊明之真率自然、无拘无束,不仅体现在他与乡邻(田父)、从弟、程氏妹、儿子的日常交往中,也体现在生平大节上。王弘送酒,“即便就酌”;颜延之“日造饮”,必“酣醉”;不管贵贱,凡造访者来,“有酒辄设”;随意取头上葛巾滤酒;常抚无弦琴以寄意;日涉菊圃,徘徊孤松等行为,都是任真自得、不在乎物议的表现,而不为五斗米折腰、挥斥檀道济等行为,更把这种表现推向了极致。

上图解析:
第3个场景:取自《晋书•隐逸传》,写郡中官员招待陶渊明时,恰好酒熟,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来漉酒,以过滤杂质。完成后,又把葛巾包到了头上——这就是魏晋风度。

上图解析:
第4个场景:讲陶渊明不解音律,但好鼓琴,家藏了一把无弦琴,每当喝酒微醺,就抚弄以寄托远意,并对客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据《萧传》载,渊明常有“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的聚会。据《房传》载,渊明亦有“酣醉便返”、“不识主人”的交往。这些过客式的朋友,可能就是在如此交往中认识的。

上图解析:
第6个场景:有时陶渊明比客人先醉了,就直接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后来,李白便化用这个典故写了一首妙不可言的诗《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上图:
《陶靖节遗像》卷(局部),明朝,李翠兰(女画家)作,绢本,墨笔,纵26.8cm,横469.2cm 款题“万历壬午年秋七月永安李氏写于闺中。”钤“翠兰”印。万历壬午年为明万历十年(1582年)。
全卷共分13段,分别表现了东晋陶靖节(即陶渊明)的画像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词等内容。此图当为有本而摹的一件临摹之作,但从中亦不难看出李翠兰熟练的白描功底,行笔流畅自如,线条萧散圆润。陶靖节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印去职,他高尚的人品令历代文人志士纷纷写诗作画加以表现,而女画家中仅见李翠兰一人取此题材,因此该作品又别具一层特殊的意义。
【李翠兰,女,永安(今福建永安)人。工书,善白描人物。生平不详,擅以宋李公麟白描法创作人物画,线条外柔内刚,富有表现力度。】
渊明与乡党之关系既纯洁,又简单,其自叙多有记载。亘古以至斯,诗、骚人中,从未见过。他们平时劳动在一起“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回家休憩则“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农闲时,“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逢节日,则“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大家“班荆”于树下、菊丛,“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或者是别人邀我,“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或者是我邀别人,“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邻”。都是一团亲热气息。
有两个典型情景,千古传为美谈: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心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遗。(《乞食》)
两个场景有相异点,前者是有人携酒来,后者是自己登门去;前者渊明经济状况难明,后者是穷困潦倒之时;前者婉拒再仕,后者深感彼恩。但亦有共同点:一对象都是田父,二场景都是饮酒,三气氛极为和谐,因而都道出了真心话。

上图解析:
第10个场景: 渊明弃官,赋《归去来兮辞》。
此外,便是在归隐后与州郡长官王弘、檀道济的接触。
与王弘之交往可分离为如下三件小事。在这种交往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渊明的态度。(1)会面前,王弘先请,渊明不往。接着王弘亲自登门,渊明称疾不见。最后王弘只好由庞通之(主簿)穿针引线,具酒肉于庐山半道候邀,渊明才“共饮酌”。返州路上,他们一人乘华轩,另一人(渊明)乘篮舆,然而后者言笑自若,不觉欣慕,也未感低贱。【8】(2)量鞋码,渊明“伸脚令度”。(3)尝九月九日无酒,适逢王弘派人送来,渊明“即便就酌”。据谱家考定,王弘在江州凡八、九年,但由上可见,双方交往的次数寥若晨星,而且渊明纯取守势,不卑不亢。为什么?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渊明极度厌恶以隐求名者。因为第一次婉拒王弘后,他曾对不理解自己行为的人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哉?”【9】二是渊明时时刻刻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与官场中人始终是陌路人。王弘曾邀渊明饯客,渊明虽参与了但内心却独白道:“逝止判殊路”。据逯钦立,逝:仕者,指被饯者和在座的其他人;止:隐者,指孤独的自我。【10】如上肺腑之言,应是考察渊明心理动机的最佳证据。

上图解析:
第5个场景:江州刺史王弘很仰慕陶渊明,意欲结识,但没有合适的机缘。渊明曾去庐山,王弘偷偷命令渊明的故人庞通之带着酒菜于半道邀请渊明。当时渊明有脚疾,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用篮舆抬着他。到了庞通之处,欣然饮酒,一会儿王弘装作来找庞通之碰上了,便加入酒席,渊明也不以为忤。

上图解析:第7个场景:和第5幅讲同一件事,看,陶渊明正和庞通之喝着酒,王弘来了,就是站着的那位。


上图解析:第8个场景:王弘入座,注意到陶渊明竟然光着脚,于是回头命随从为之造履。随从说那得量量陶先生穿多大的鞋呀,渊明便在坐席上伸出脚来……

上图:《陶靖节遗像》卷(局部),明朝,李翠兰(女画家)作,绢本,墨笔,纵26.8cm,横469.2cm
全卷共分13段,分别表现了东晋陶靖节(即陶渊明)的画像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词等内容。此图当为有本而摹的一件临摹之作。

上图解析:
第11个场景: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过了会遇到王弘派遣白衣人送酒来,渊明便对花独酌。

上图解析:
第12个场景:对花而饮,既醉而归。
与檀道济的交往只有一件事:由造访,馈梁、肉,坚拒三个环节构成。渊明对檀的态度幡然迥异,没有了对王弘的温婉平和,相反以“何敢望贤,志不及也”等冷谈的自嘲却之于千里之外。王、檀身份相同,都是州郡长官,都在渊明窘困中纡尊降贵,来周济他,为何渊明的态度判然有别?清人杨希闽解释说:“檀公仕宋,陶已心非之,特临州上官,不能明绝耳。又谓文明之世当仕,弥为乖谬,陶更不与辩,第曰志不及。迨遗梁肉,则麾之。”【11】此说从渊明为东晋朝廷守节来立论,难以服人。据陶澍考订,王弘兄弟都是宜都王(后宋帝)刘裕的忠诚参佐,有扶立之功,故显贵,其作江州刺史,大半时间也是为宋服务。如果渊明矢志忠晋,尤应痛恨王弘而不是檀道济。温王而倨檀,必另有原因。

上图解析:
第14个场景:陶渊明亲自耕种以资生,劳累以致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渊明因生病已经偃卧好久了。道济对渊明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渊明回答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以粱肉馈赠,渊明摆手拒绝了。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离世。


上两图:《陶靖节遗像》卷(局部),明朝,李翠兰(女画家)作,绢本,墨笔,纵26.8cm,横469.2cm
至此,不得不牵出渊明与颜延之的交往一并讨论。据《沈传》载,陶、颜交往有两次:一是颜在浔阳任刘柳后军功曹时,双方初识,以致“情款”。按,款,诚也。二是颜任始安郡守路过浔阳时,双方“日造饮”,临别时,颜“留二万钱”,陶却悉送酒家(做酒资)。必须指出,颜虽非渊明直接上司,但入宋后历任郡守、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御史中丞、封金紫光禄大夫,实属政界之上层人物,因而宜列入境遇A讨论。【12】研读渊明,笔者有一问题实萦绕于心,愿求教大方之家:颜、陶交往,除《沈传》外,并见《萧传》、《李传》,《颜诔》自身亦津津乐道,但奇怪的是,渊明自叙却无一字道及。为什么?原因很可能是,渊明与颜延之虽虚与委蛇,但心中可能瞧不起。这个问题若以陶王、陶檀的交往为参照系,并从心理动力学角度予以说明,也许更有说服力。

上图解析:第13个场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渊明情甚厚,后官守始安郡,经过浔阳,每天都造访。每往,必酣饮大醉。王弘曾想邀请颜延之,弥日不得。延之临离任时,给渊明留下二万钱;渊明全部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上图:《陶靖节遗像》卷(局部),明朝,李翠兰(女画家)作,绢本,墨笔,纵26.8cm,横469.2cm (全卷共分13段,分别表现了东晋陶靖节(即陶渊明)的画像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词等内容。此图当为有本而摹的一件临摹之作。)
清人顾易说:“王弘钦迟(按即敬仰)公(按即渊明),则馈之酒而受,延之情款公,则馈之钱而受;至道济,则独麾梁肉。观道济所云,全非知己矣。所以姜桂之性,到老愈辣也。然于梁肉则麾之,而对道济之言则甚温和冲粹。孔子云:危行言逊。藉非涵养深,讵易臻此境地哉?”【13】此从渊明内在人格活动之微妙过程立论,独辟蹊径,甚确,但将王、颜都视作渊明知己,却没有证据,也没有说服力。在笔者看来,是否可将渊明与王、檀、颜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做如下清理:(1)王以敬仰之心主动与渊明交往,其志诚,其态恭,其行谨,渊明知非同道但不愿被看作狂傲,故淡淡相处。(2)檀也主动交往但实则居高临下,是政府官员的“作秀”行为,依渊明真率之秉性,何能忍受这种霸王式的教训,食嗟来之食?【14】这恐怕是渊明厌恶道济的主要原因。(3)颜、陶“情款”是颜为参军时,两人平等谦让,交往自由和谐,惺惺相惜(渊明也做过参军),自然话多。后来相遇,双方只是饮酒,沈、萧、李、房等数传均无“情款”之记载。是否酒席之间颜有自得之色,或言语不谐,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在渊明看来,颜赠金钱与王送酒米本质上并无区别,对前者既可随意“就酌”,对后者也就无妨“悉送酒家”了。
个中秘密还可从《颜诔》窥之。此诔有一细节发人深思,那是酒酣时由颜挑起的。颜说:“独正者危,至方则碍,真希望您能顺世随俗!”一听此言,渊明面容严肃。说:“肉体、荣名都归虚无,违众背俗、遭指责又有什么关系?”【15】这是颜的一厢追忆,但很可能是真的。可见,颜之劝谏亦似有怜悯、责备之意,与檀差不多相同,渊明实难首肯。依照渊明性格,没有坚拒、“麾之”就不错了。可见,陶、颜友情或过于王、檀,但并未达到钟子期俞伯牙的程度。另,据明人张溥所言,陶、颜的人格差异更巨。颜的“狂不可及”与陶相似,但其“玩世如阮籍,善对如乐广”之性格,其“历四主陪两王,浮沉上下,得功名寿考”,一直在仕路稳稳前行等经历【16】,显然与陶之淡泊自守相悖。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渊明自叙始终不及与颜交往的深层原因。
由上可知,渊明与上司之交往虽有程度深浅之别,但几乎都是虚与委蛇,严格保持自我行动、心灵的绝对自由和个人人格的绝对开放,不“违己”,不矫情、做作,更不炫耀、迁就,将冷峻隐于温恭,使棱角藏于谦逊,真可谓“平淡如水”。
【以下是赵孟頫《陶渊明像传》长卷全貌:】










上图解析:这是此长卷最后一段:最右侧有“子昂”二字,赵孟頫字子昂。这一段文字,是卷后日本人佐藤坦1845年的跋语,讲述了此卷的来历。卷子尺寸:35.0×642.9cm(外寸35.0×663.3cm)
时陶渊明比客人先醉了,就直接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后来,李白便化用这个典故写了一首妙不可言的诗
【3】

上图:拍品:靖节先生年谱图卷 手卷 水墨纸本
【4】

上图:拍品 《于非闇旧藏元人靖节先生故实图》,佚名,手卷水墨纸本
引首:靖節先生故实图,辛巳九秋晴窗展讀试墨。非厂。
钤印:大观、蓬莱非厂、非闇藏楮
鉴藏印:大观、大观、玉砚堂、我思古人、宝木堂、曾经番甫陈素岩鉴藏
说明:于非闇旧藏并题诗堂、题跋。
题跋:1.李龙眠有《陶靖节故实图》,松雪道人汰其繁,断自陶公四十以后,及此图所据也,予辛巳岁得此,喜其笔墨闲雅,书法秀劲,而颜韵伯寒木堂一印,为予廿年前所治,因为重装。甲申人日漫识于玉山砚斋,于照。
钤印:非闇。
2.按梁照明太子统传称,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以统及延之所书,则渊明故先生之名,非字也,先生作孟嘉传称,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嘉,于先生为外大父,先生又及其先亲义必以名自见,岂得自称字。《晋史》谓潜字元亮,《南史》谓潜字渊明,皆非也。先生于义羲中祭程氏妹,则称渊明,至元嘉时,对檀道济言,则云潜,年谱谓在晋名渊明,在宋名潜,复按文选五臣注云渊明诗,晋所作者皆题年号,入宋所作,但题甲子而已,意者耻事二姓,故以异之。甲申正月初五日,正午,缅怀前哲,感而书之。
钤印:于照
27.5×608 cm . 66 3 / 4 ×18 1 / 4 in.×10
中国白描人物一脉以“画圣”吴道子为祖,至北宋则李公麟出类萃,以墨线的浓淡、粗细、轻重、虚实来表现人物,至元有赵孟頫、张渥继之。此元人佚名《靖节先生故实图》卷,选择性地描绘了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一生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故事片段,自四十岁至六十二岁去世,将五柳先生最为后人景仰称慕的高旷、简散、天真的性格特征予以表现。陶渊明嗜酒,世传为佳话、其流传作品中亦多次出现“有酒有酒,闲饮东窗”之类的佳句。此图卷中人物与器物,纯用白描,线条清丽流畅, 刚劲飘逸。从衣褶、飘带、幞头、木屐到酒坛、杯盏,无不刻画入微;幞头中显露的额发更表现出纱料般透明的质感。而人物神态之生动,更是精妙传神。卷中人物,眉目姿势,均是惟妙惟肖,以行云流水的白描勾勒为主,略用墨色渲染,以此表现出东晋人的豁达旷漫气质。作品为于非闇旧藏,于氏1941年得到此卷,于卷前题引首《靖节先生故实图》。于非闇在题跋中详细考证了陶渊明的名号表字前后变化,以及作诗前后年号署写习惯不一的原因——“意者耻事二姓,故以异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其个人节气已经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卷后于非闇的大段题跋考证,意谓“缅怀先哲”,是他内心的写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