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的极大推广: 认知体系现象学 (二十五)
胡塞尔现象学的极大推广: 认知体系现象学 (二十五)
最近一直在写《社会选择现象学》, 实在是想再回来完成《认知体系现象学》。刚刚运用“超存在”的概念在《社会选择现象学》中,特别想完成“超存在”这个概念在《认知体系现象学》的部分。 所以,今天就回来了。
D4O)。 超越对象的超存在意义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超越对象的各种意义, 这其中包括超越对象的内容意义, 超越对象的质料意义, 超越对象的关联意义,超越对象的功能意义以及超越对象的场景意义。 当然, 超越对象的意义可能还有很多, 譬如超越对象的价值意义, 超越对象的历史意义等等。但所有的这些意义都属于超越对象的超存在意义。
实质上, 胡塞尔的哲学仅仅讨论了对象的内容意义以及质料意义。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可能讨论了更多一些的意义, 历史的意义,关联意义,实行意义等等。但超存在意义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意义体系, 它不仅包括了胡塞尔所谈到的意义,也包括了海德格尔所谈及的意义。不仅如此, 它还包括了许许多多的超出他们所谈及的意义之外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 认知体系现象学是胡塞尔现象学以及海德格尔哲学的最大意义上的推广。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 胡塞尔讨论立义是指对于意识中的对象的意义,而我们讨论意义是对于独立于意识之外的超越对象立义。 而实质上在我看来对于意识中的对象是无法立义的, 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首先我们对任何物体(包括抽象物体)定义“超存在”。
一个物体的超存在是指与该物体相关的其它事物, 这些事物共同规定了该物体。
按照这个定义, 对于任何一个物体, 我们会有许许多多的“超存在”。我们有时称某个事物为“超存在”,也有时称这些所有事物的集合为该物体的“超存在”。这个将视具体的情形而定。
按照这个定义, 关于物体的任何已经讨论的意义都包含在超存在意义之中。譬如内容意义, 显然是在超存在意义之中, 因为一个物体的内容显然是该物体的超存在。同样, 质料意义, 功能意义, 关联意义,甚至历史意义等等都属于物体的超存在意义。
我们还是以车为例子(我举车子的例子很多次了,但从不厌倦,哈哈):
假如有一辆车停在一个车库里。
现在我们来直观这辆车: 我们的原直观是一个平面物体, 然后我们的空间化能力将它转换成为一个空间化物体, 并将周围的背景区域也空间化。所以, 我们得到了一个空间物体W。
然后, 我们对W所对应的超越物体C立义(注意我们必须假设W对应着一个超越物体C,这也就是康德意义上的物自体),这个对于C的立义是在W的基础上来立义的(当我们说对于W立义时, 实质上是对于C来立义)。
对于超越物体C的内容来立义, 我们认出这是一辆车。
(当然, 康德和胡塞尔的过程不是这样的,尽管他们也会得到“车”, 但他们的得到过程与我们上面的得到过程是完全不相同的)。
这就是超越物体的内容意义(如果我们考虑不同的认知体系, 这个内容意义又会有所不同,我们不想更细化地讨论这一点, 点到为止)。
然后, 我将我的目光转向到W的颜色上来,我们会看到它的颜色是黑色。 而物体的颜色是对象的质料意义。这是一辆黑色的车。当然, 我们还可以用鼻子闻, 用手去摸, 得到对象不同的质料意义。
(注意, 这里的“我”或者“我们”总是指先验自我。)
总的说来, 对象的内容意义与“对象是什么”有关, 而对象的质料意义与我们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特征有关, 因此, 我们将质料意义又可以称之为先验自我的感官可感意义。
胡塞尔的哲学仅仅局限于这两种意义: 内容意义以及感官可感意义。也就是说, 胡塞尔的哲学对于这辆车的认识也就局限于它是一辆黑色的轿车。
海德格尔引进了关联意义。那么, 这辆车与什么关联呢? 我们看到这辆车是停在车库中的, 所以, 这辆车与车库就有某种关联。或者说, “车库”就是这辆车的关联意义。而且, 车库是某一栋房子的车库, 那么,这辆车与这栋房子就有某种间接的关联,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 “这栋房子”是这辆车的关联意义。但这两种关联之间是可以比较的。
但超存在主义的意义体系是全方位的意义体系。除了上述这些意义外, 超存在主义还会考察其它的意义。这辆车的质量, 这辆车的价格(折旧价格),这辆车的牌子, 这辆车的制造商,这辆车的生产地点,这辆车的出厂日期, 这辆车的方向盘, 这辆车的轮胎,这辆车的座椅,这辆车的寿命, 这辆车的制造材料等等, 都是这辆车的超存在意义。
我们再以“人”为例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超存在意义被卷进来。
假如一个人站在我的面前, 我开始原直观。那么, 我的原直观是一个平面图像,通过对这个原直观的空间化再直观,我们得到一个空间图像W,而W对应着一个超越物体C。
然后, 我的知识体系认出这是一个人, C的名字是“张三”。这样, 我们完成了内容意义。然后,我们将眼光转向C的穿着的颜色,C的皮肤的颜色,C的身高等等, 我们得到关于C的感官可感意义。 这两种意义,内容意义以及感官可感意义对应着胡塞尔的体系。
同样,我们可以考察C的关联意义: “张三”的父母, “张三”的朋友等等都是C的关联意义。这些对应着海德格尔的体系。
但对于一个人的超存在体系, 其超存在的内容却远远地超过这些。C的超存在意义可以是无法想象的复杂,譬如这个人的出生地, 这个人的体重, 这个人的身体状况, 这个人的身体的各个部位,这个人的兴趣爱好, 这个人的脾气, 这个人的野心和志向,这个人的各种才能(分析能力, 逻辑能力, 音乐才能,创造才能,领导才能,交际才能, 绘画才能, 舞蹈才能等等),这个人的职业, 这个人的头衔,这个人的收入, 这个人小学时上过的学校,这个人所得到的学位,这个人老家门前的一棵古树,这个人年少时所喜欢过的女孩,这个人三岁时听爷爷讲过的故事,这个人十岁时的一个梦境,这个人所干过的一切坏事和好事,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这个人的全方位的意义, 也就是超存在的意义体系。
很显然, 超存在的意义体系远远地超过胡塞尔的意义体系以及海德格尔的意义体系。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认知体系现象学再加上超存在主义, 确实从另一个方向推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海德格尔的体系。我们把这个领域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推广。
完稿于2019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