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ner & Diener的住宅项目Hammerstrasse (1978-1981)
巴塞尔Hammerstrasse的政府资助住宅(subventionierte Wohnungsbau) (1978—1981)是Diener & Diener事务所最早的项目之一。从中我们已可以看到很多在其之后的发展中也持续被关注的话题,即对于个体-城市,现代-历史,类型-个例等等问题的讨论。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的直接影响来自于Roger Diener在ETH接受的教育或间接受到的影响,最主要的是来自Aldo Rossi和Luigi Snozzi的影响。在公司网站上的Roger Diener的介绍上说到他在ETH跟着Rossi和Snozzi学习。然而事实上当时Roger Diener并未修过Aldo Rossi的Studio,只是参加过他的一些讲座。(Rossi是1974年在ETH做客座,所以Diener大概是1973年开始在ETH学习?我没有查证)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参加的是Luigi Snozzi的工作室,同时受到当时68学生思潮的影响,跟着当时ETH请来的社会学客座教授学习。当然这一经历也对其后来对社会问题的关心有着影响。然而,与许多当时的ETH学生一样,对于社会学的学习并未教会他如何去做建筑,因而Rossi的到来和他的城市建筑学(1966意大利语,1973德语翻译版),对于建筑学是自主的学科的宣称像是给了包括Roger Diener在内的ETH学生一条出路。也因此引起的巨大的反响。在2015年的一次在Ungers Archiv的书籍讨论会上,Diener即选择了介绍Rossi这一本书,并且非常深情地表示,这本书是对于他的建筑学习和建筑师生涯最重要的一本书。[1] 它让他意识到了城市,历史的重要性,以及提供了类型学,类比等可以用于指引讨论这些问题的工具。
Hammerstrasse的项目是对于基于城市分析,类比,类型学的设计方式的一个很好的例子。Heinrich Helfenstein提到过,Rossi的城市建筑学1973年的德语版其实并没有被很多人阅读和理解,更多的是被简化或片面化的解释了。然而一个例外则是Roger Diener在Hammerstrasse这一项目。 Martin Steinmann也指出了在这一项目中的清晰的来自Aldo Rossi的影响。例如可以让人联想起历史上的石砌立面的城市建筑(steinerne Stadt)的立面设计,让人想起1920年代的‘绿色’城市(grüne Stadt)的内院部分的阳台设计。这里的关键词一是类比(Analogie),另一个是联想(Assoziation)。Diener不仅仅继承了Rossi类比城市体系的思想,也一定程度继承了他通过抽象的形式语言激发个体或集体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方式。这就是Martin Steinmann在评述Diener时所说的普遍形式(allgemeine Form)。[2]
Roger Diener和Wolfgang Schett(当时也在Diener & Diener事务所,1993年起在ETH担任教授)在1981年项目建成后在杂志《Werk, Bauen +Wohnen》上的文章中阐述了在设计中所主要关注的问题。首先对于他们来说城市是社会(Gesellschaft)的物质写照(physische Abbild),因此社会学讨论的框架也可以应用于对于城市设计的讨论, 例如个体-集体(Individualität & Kollektiv)的对立对应于关于城市的讨论中的私人-公共(privat-öffentlich)区域的对立;关于一个建筑的自我表达和它作为城市环境,城市发展的组成部分的共性的对立(这个就很有Rossi所认为的建筑是属于城市这样一个理性整体的意思); 关于建筑的可识别性和匿名性的对立(Individualität & Anonymität)。只有同时去考虑这复杂对立的两方面,才能够一方面避免建筑成为纯粹的自我表达,另一方面避免建筑学失去其独立性。[3]而具体到Hammerstrasse这一项目中,Diener& Diener所处理的是其所在的19世纪延续下来的城市环境和现代主义的住宅建造之间的,住宅和小商业小作坊的,街道公共性和内院私密性之间的张力。而对于这些张力的回应反映在了从城市关系到立面设计到住宅类型等各个层面。其中,基于城市分析而非纯粹图像上的类比和对于类型的使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关系
Hammerstrasse住宅项目位于小巴塞尔,即莱茵河右岸的人口密集的Matthäus区,在城市的北部。该地块曾经属于垃圾桶生产厂J Ochsner AG的工业用地。(图1,图2)


从场地平面图(图3)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结构以19世纪的围和院落式街区(Blockrandbebauung)为主。它通常由沿着街道围和一圈的住宅 (也被称为封闭式建造方式,geschlossene Bauweise, 与其对比的是20世纪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以行列式(Zeilenbau)为代表的开放式建造方式offene Bauweise。),以及被围和内院中的小商业小作坊(Gewerbe)建筑组成。其中住宅是由以小的产权地块(Parzelle)为单元的房子连起来的。从平面上可以看出来,尽管都是围和街区,和新建的集合住宅是很不同的。而两者之间的张力则是建筑师要处理的问题。

该住宅项目占据了半个街区,另外一半是现存的住宅,从俯视图(图4)上可以看到,现存的这部分也是临街住宅,内院一侧是低矮的小商业小作坊的模式,面向场地的一侧是封闭的,是一道矮墙(图5,6)。新的建筑类比了这一现有的城市结构,沿街侧做了5层高的U型体量,而院落一侧为2层高的(艺术家)工作室(Atelier) (图7)。值得一提的是,新的建筑并为将整个街区封闭,而是在中间留了一条通道,从而使得的公共空间能够渗透入通常是属于私有的院落空间内,创造了一个半公共(halböffentlich)的空间; 同时它也过渡了现存房子的不规则形体,使得新建筑可以自成一体。这条道路之后种上了菩提树,变成了林荫道。该道路一侧是新建筑的两层高工作室,另一侧是现存的,有着涂鸦的矮墙。这道矮墙也有其特别的历史:在它还属于这里里空置的厂房的时候,它作为1978年的具有传奇色彩的Hammer展览(Hammerausstellung)内墙,上面留下了艺术家Ben Vautier作品的痕迹。(图8)这一向公共开放的道路使得路两侧的工作室和这道矮墙获得了不同的意义,工作室在这一侧也有着自己的入口和立面。同时它也创造了一个不同于外周街道尺度和氛围的空间。在Diener之后在隔壁的地块Riehenring住区中也对这一林荫道做出了回应。
不过工作室并没有被处理成一个公共性更强的姿态。比如说虽然是落地大窗,不过并没有直接从街道直接进入工作室的入口。入口是两个体量之间铁栏杆门,进入后或者饶到另一侧进入,或者上楼梯从二层进入,基本还是面向内院的布置的。





转角
对于转角进行切角或者弧线的过渡是历史上围合街区的房子的常见做法,同时角部的首层也经常被作为小商铺使用。现代主义的大城市建筑中也不乏对于转角的流线型处理,然而在那里被凸显的是强烈的水平流动性,作为对传统的反叛和新的交通工具带来的感知变化的回应。Hammerstrasse住区的转角做了与传统街区建筑的类比的操作 --- 圆弧形过渡,以及首层商业,并且保持了街道立面现有的竖向的节奏。(图9)然而其抽象的语言则更接近理性主义建筑的传统,特别是东侧转角的内部玻璃圆柱和外部被‘切开’的墙体相互交织的关系,会让人想到Terragni在como的Novocomum 的角部(图10),当然也还有Rossi所喜爱的角部的巨型圆柱的处理 (图11)。手法上的相似性可以作为比较的出发点,但也不可等同于内容上的相同。Hammerstrasse这一处理我想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看。一是用抽象为符号的语言与历史发生关系---通过联想与记忆,这也是Rossi的建筑语言的特点与诗意。二是如Terragni的手法暗示了不同几何逻辑之间的关系,这里通过这一‘切开’的操作暗示了表皮和内部的关系,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从切开处我们可以看到立面薄薄的贴面(图12),而这一表皮通过角柱的过渡延续到了相邻的立面,使得建筑的两臂保持为一个整体,而这一角柱也守住了街道的界面,使人可以在想象中补全完整的体量;而大面积的玻璃其实也是内院部分的主题 --- 是对于1920年代的住区的面向绿地的阳台的建筑语言的类比[4],在转角被暴露到了外面。三是在角部通过大面积的玻璃虚化及打开的操作也是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一种延续。整面的玻璃带来了一种与普通的洞口窗不同的的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尽管处于转角这样一个最公共的位置,立面的均质化使得内部空间无法从外部被阅读,使得居住在内的人获得了一种匿名性(Roger Diener的原话是:匿名性作为每个城市中人的的权利[5]。),而从内部来看,无限制的开放性拉进了内部和外部的距离,这玻璃墙体就像一个大屏幕,在Terragni的房子中,投射着周边的湖景,而在Hammerstrasse这里,则播放着城市的映像[6]。西侧的钝角转角和街道在路口的错位让建筑师通选择通过一个更平缓的圆弧形将这一错位消化掉。在这一侧,玻璃墙体作为幕布的特点更加强烈,这一转角也是该项目标志性的一张表达图像(图13)。





在两转角之间的北侧体量被分为了四个单元,分别有各自的入口。而这样的划分被通过立面的设计强调了出来,形成了一个个独立单元的形象,每个入口被特别地强调了出来。这样类比,并协调于场地上的现存的由产权地块(Parzelle)而形成的小尺度结构(图14-16)[7]。当然这些单元也被统一在一个整体的立面下。同样在艺术家工作室也被分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体量,由中间的楼梯和过道隔开,以与另一侧不均质的小尺度的房子相适应 。



在东西两侧的短臂,体量被入口及楼梯过道处的玻璃窗条带切成了两部分,一边延续了长臂的立面主题,另外靠端头的一边则进行了方向的转换,开放的有着阳台的一侧面向了内街,即林荫道的一侧,这当然与其南面的朝向有关,但同时也引导人转入内街,形成一个开放的正面。这和旁边的房子面向内街一侧的完全封闭的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图17,18)。


住宅类型
从平面图上看到,整体的平面被置于了水平正交和45度扭转的控制线的控制之下(图16,19)。南北向的长臂在街道侧即北面布置了房间和卧室,沿街开较小的窗,内院侧即南面为客厅餐厅厨房,其前方为玻璃阳台/阳光房,开窗几乎占据整个面宽。(照片图20,21)
楼梯间设置在中部偏街道一侧的位置,使得首层空出了入口空间以及首层的跃层住宅的入户的位置。入户在靠近内院的一侧,平面上部分的45度转向使得入户时的视线被引导到了对角线方向,使得空间会显得更深,同时能够直接看向窗外。这一转向也创造了一个同时连接室内所有空间和入户的前室,将公共和私密的空间区隔开来,使得房间有完整的墙面,另外使得厕所和浴室有各自独立的门。



北侧臂的首层和上一层为跃层住宅,有自己独立的入户,使房子其与街道的关系更加紧密。除此之外,该户还向入口处有小的开窗和室外空间。小窗对应的室内位置是厨房旁的小储藏室,窗台前一般被用来放杂物或者瓶瓶罐罐什么的,有也有住户特别布置了插花(图22-24)。首层(平面见图25)为街道,内院两侧贯通的空间,由中间的厕所隔为内院一侧的客厅和街道一侧的厨房。厨房向街道一侧突出,开了很小的窗,突出的部分给上层也提供了一个小的室外空间,可以出来抽个烟什么的(这一层在院侧没有阳台)。入户也是朝向着内院的大窗方向,同时厕所的斜向墙也起到了引导视线,打开空间的作用,但同时楼梯也保持了客厅的一部分私密性,划分出了入口的空间。另外厕所和楼梯直接位于平面中心采光不好的位置做了一部分通高的空间。客厅一侧的近乎整个立面宽度,窗台较低(78cm高)的大窗,面向前面自家的大花园真是相当华丽。照片中这一家布置了很多的花和室外桌子座椅,阳伞,几乎有着沿街店铺的氛围(图26)。上层(平面见图27)共有三个卧室,也可以通过公共楼梯间直接进入。厕所及浴室被分为了两处,继续是受到对角线控制线的控制,使得交通空间不是线性的,而是有一个中心。






东西两翼的,东西向的住宅平面采用了对称式的布局(平面见图28),并未对街道,内院侧做出明确区分。平面中心是一个大的厅(图29),通过两侧内阳台采光,同时空间向两侧扩展开。南侧为厕所浴室,四个角为大小不等的房间。厅两侧的过道层使得所有房间都不直接面向厅开门。


两翼头部为跃层式住宅,所有房间通过阳台朝向了南侧的林荫道。(平面见图30)

两个转角处的处理类似(平面见图31,32)。其楼梯间从转角的圆弧处进入,一梯四户,分别为两户面向内院和街道两面的3.5房间住宅,和一个在弧形大玻璃后面的,只面向街道侧的1.5或2.5房间住宅。在这个小户型和3.5房间的住宅间都预留了可以很方便打通的墙面(红色圆圈标注),可以合并成一个大的住宅。
3.5房间的住宅也是通过一个中心的前室联通所有的房间。45度的切角使得厨房餐厅和客厅之间有宽裕的联通,同时两者有同时面向内阳台开门,使得几个房间之间形成双重的环路,空间显得丰富和宽裕。位于房子转角的餐厅也做了整面立面开窗的处理,当然不可避免的带来和隔壁住宅的对视问题,大阳台也是如此,当然它们都配备了窗帘。
西侧的小户型是简单的1.5房间,重点就是扇形打开的空间和整面玻璃。在玻璃“幕墙”的边缘,厕所前还做了一个非常可爱的迷你小阳台(图33),可以裹着浴袍隐蔽地偷窥城市。



东侧由于几何形的不同,转角处的住宅多了一个房间,同时也有更大的阳台,在玻璃墙面和转角柱之间。同时厨房也有一个小小的阳台。正面窗户从室内看出去的感受见图34

楼梯间
从平面即可看出,转角处的楼梯间有着美妙的弧线。实景中还有顶部的天光和由墙上的侧向灯光映出的楼梯栏杆的光影(当然不得不说这种侧光会比较晃眼。)门和扶手被漆成青绿色,入户门一侧墙面刷白,其余均为素混凝土表面。(图35,36)


另外在东西翼的交通空间也很有意思,整个房子的深度都被作为了交通空间,不过入户只需要从中间部分,因此除了一层有联通艺术家工作室的过道,其余几层都只有中间的小桥连接楼梯间和入户,整个过道为通高的空间,并且全方位的玻璃立面加屋顶,亮度还是不错的,里面尤其是上面几层种了不少植物。(图37,38)


立面
与住宅的平面上在街道侧和内院侧的区分类似,立面所处理的主题也是对于周边城市环境的老房子的类比和现代建筑语言的关系,以及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关系。
街道立面(图39,40)区分了基座和更为平滑的上部,其中基座部分容纳了首层和一层的跃层住宅。基座部分由有着横向条纹的混凝土预制件构成,上层为刷白的砖墙表面。两者都是对于历史上的石材立面的一种类比和抽象,强调其砌筑带来的分缝效果,而弱化材质性。基座部分通过抽象的三角形山花突出了入口。白色砖墙部分现在呈现出了灰白相间的效果,应该是雨水冲刷的结果。构造(不确定)大约是是15cm左右的内层混凝土,外侧大约单层厚度的约12cm左右的砖墙,(加两者之间薄的几乎图上看不到的保温?)。
原本的设计中砖墙部分的窗户全部是一样的小的正方形木窗户,有着十字的分隔,框刷成了青绿色。窗户是(几乎)平齐于立面的(见图12),使得上层的立面显得更平,同时会让人想起历史建筑上的前置窗[7](Vorfenster,为了保温加在正常的窗户外侧的窗,可以从内侧或者立面外部固定)。开窗面积相对于立面面积是较小的,也与周边历史建筑的立面上开洞的窗户(Lochfenster)类似。这同时也与砖墙的构造相符合,另外作为北向的立面,也避免过多的热量损失。这种统一的无方向性的窗户的处理也是对于住户对于私密性,匿名性需求的一种表达。几何形式上的抽象在实际建造中依然是富于细节以及根据相应的产品和构造做出的调整的,而这些深化的处理给设计带来的并不是限制,而是使其更加丰富[8]。现在照片中的看到的窗户应该是后来更换过的了,不再是十字分隔,不再与立面齐平,也不再是青绿色的窗框。
在内院一侧的开窗比例和形式则完全不同(图41-43)。南侧立面上,除了跃层住宅的上层是方形的洞窗外,其余几乎是整个立面宽度的,以及是水平方向的开窗。内部不再有外部立面的沉重的基座部分的处理,然而在首层和一层较多的墙面也给了整个立面上下的区分和更好的稳定性。与大量开窗相应的,内院的外墙的外层构造为钢框架加单层砖的填充(图44),整个立面也因此显得很是轻薄(当然实际上也是很薄)。玻璃阳台部分是无保温的,钢框架加上单层窗户也是极其轻薄。当然这样完美的玻璃盒子是没有外遮阳的,只有内部的窗帘,夏天应该非常热。在玻璃阳台和室内直接的墙面为混凝土,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同时阳台地板的混凝土也可以吸收一部分热量。冬天的时候这里可以作为缓冲空间或者有阳光的时候带来一定的温室效应。






西侧转角圆弧形的大窗面也很有意思,并非特制的玻璃幕墙,而是全部一样的普通的小窗户连接起来的,每一扇都可以以底部为轴向内开启。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Diener所认为的对于单个和整体的关系的一种表达。(图45)

内院与工作室,公共屋顶空间
内院据说最开始的时候是对外界开放的半公共的状态(不确定),现在外人是无法直接进入的。住户通过各自的楼梯间,工作室的使用者通过进入工作室铁栅栏门可以入内院。内院的一半是属于首层住户的个人花园,目前维护的状态都很棒,有很多植物。另一半是公共的,有一些座椅和供孩子们玩的设施。内院的气氛非常棒。尺度不大有足够的私密性和围合感,而一侧低矮的工作室使得空间又不显得压抑。私人和公共空间都有很好的绿化,另外房子向这一面的开放的姿态,工作室面向内院侧的两层廊道,房子绿色小清新的配色都对内院氛围起到了正向的作用。(图46)

房子的屋顶是公共空间,住户可以通过各自的楼梯间到达。由于房子的大进深,屋顶很是宽阔,并且景致超好。在街道立面侧做了遮挡,每个楼梯间直接还形成很好的围和的空间。现在屋顶有着很好的使用状态,有很多住户的花,平时经常有住户在这里开开party什么的。

好了就记到这里吧。
一个丰富而又简洁的作品,有建筑师从对于物质实体可以具有的意义的深入思考,对于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表达,对于类型的运用和它从城市贯彻到细部的表达。而在这一切的思考深度下同时又不失感知上的细腻。
在这一早期作品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类型和对于城市的认知在作品中的反映。引用Marcel Meili一段评价:Hammerstrasse和Riehenring的住宅项目中[…]精确的类型的形式特征和设计的自由度之间的张力带来了特有的诗意。它是在不同的层级展开的,从城市到住宅到建造。[…] 这一建筑是对于对于城市的一种特定观念的极好的阐释[9]。(Der Bau ist die meisterliche Interpretation eines gegebenen Koneptes der Stadt.)
一点后话加上再抄点别人的真知灼见:这种在形式上非常清晰的对于类型的阐释在之后的作品中不多见了。这大概基于建筑师对于类型和城市的理解的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Meili在谈及这一转变的时候说:“这包含着一种对于类型学的基础的文化社会学的批判。自从Muratori以来,住宅和房子的形式就与社会和文化的内部组织的连续性相关,然而其基础在当今的城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破坏了。当今生活形式的不确定性和分散性夺走了类型的最后一点点意义。[…] Hammerstrasse的住宅项目大概是最后一次尝试,将城市住宅的图像作为一个形体去强调(Das Bild des städtischen Wohnhauses als Figur wesentlich zu machen)。在这之后,建筑师开始了在图像中发掘叙事(das Anekdotische)的探索。更多地将房子的思想上而非物质上的成分作为原材料去展示。[…] (在Diener后期的作品中)历史图像对于其在文化中长久性的要求被剥离开来。对于当下的认知将类型打散为一个由松懈地连在一起的元素所组成的句子,这些元素的价值更多地是根据当今的使用,而不是由历史传递下来的知识所决定的。’[10]
不管是不是认同Meili所说的,或者喜不喜欢Diener的作品,我想任何建筑都不免是对于城市和建筑的认知和思考的表达,而在这一思考中任何一个单独的概念,无论是类型,类比还是图像都不是万能的---它们是思考和设计的工具,而不是认识本身。另一方面,将历史作为源泉,作为与当今连续的一部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叙述当下的故事,而不是陷入回忆 --- 即使是所谓的集体记忆,也是当下对于历史的一种重建和阐释。
[1] Ungers Archiv (2015).
[2] Moravánszky (2011), S. 196.
[3] Diener /Schett (1981).
[4] Hüter et. al. (1991), S. 26.
[5] Diener /Schett (1981), S. 3.
[6] Ebd.
[7] Zwyssig (2017), S. 156.
[8] Diener /Schett (1981).
[9] Diener /Schett (1981), S. 38.
参考文献
Diener, Roger/Schett, Wolfgang (1981): Subventionierter Wohnungsbau in Basel: Architekten Diener & Diener, in: Werk, Bauen + Wohnen, 164094-x, 0257-9332, 68, 1981, 12, 36.
Hüter, Karl-Heinz et. al. (1991): Diener & Diener, Basel.
Moravánszky, Ákos (2011): Aldo Rossi und die Schweiz: architektonische Wechselwirkungen, Zürich.
Zwyssig, Pascal (2017): Form und Typus, in: Basel um 1980 - Zwischen Postmoderne und Swissbox, https://issuu.com/ma-arch/docs/hs16_semesterreader_website_klein, Zugriff: 01.09.2019.
Ungers Archiv (2015): EX LIBRIS 17: Beat Wismer & Roger Diener über Piet Mondrian und Aldo Ross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J_iPBA0tk, Zugriff: 01.09.2019.
-
Pingp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31 23:17:49
-
LS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15 11:32:43
-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17 13:48:59
-
张张张巨巨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17 00:13:09
-
黄油老虎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16 23:44:38
-
Miao_z喵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16 23:23:45
-
starry 转发了这篇日记
从城市策略到单个户型,收放有致的张力贯穿始一。早期Diener通过平面对线、角、面的精准的操控力在这个项目里近乎是在毫不掩饰地炫耀了。
2021-01-16 23:21:37 -
onefl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16 22:14:52
-
台村光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13 21:09:50
-
WorldPeac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22 09:57:08
-
S面包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03 13:41:11
-
冬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01 01:22:30
-
卡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01 00:09:29
-
台村光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29 08:13:50
-
鹿逍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25 17:48:20
-
Pingp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23 13:59:22
-
NasrinQ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23 02:46:09
-
会抽烟的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21 18:13:37
-
谨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11 13: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