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锡民间话剧活动的一些胡思乱想

无锡这个地方,自泰伯奔吴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史。而自秦末汉初始置无锡县,迄今也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从建城史的角度来说,无锡身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应属当之无愧。
但和相邻的苏州相比,无锡在文艺方面的声名并不响亮。甚至很多无锡人给自己的家乡冠上了“文化沙漠”的恶名,以示无锡人只爱钱,而不爱文化艺术。
平心而论,无锡依托地利,自古经济发达。古时即为江南四大米市之一,近代又是民族工商业发源地,商业的确发达,以至于给人遍地铜臭的印象。但若说无锡人不爱文艺,则未免苛刻。
无锡的园林虽然不如苏州那样举世闻名,但惠山脚下小小的寄畅园却成了颐和园的母本之一。无锡的名人虽然不如苏州多,但也除了钱钟书、钱穆等大家,城中的小娄巷更是秦观后人的聚居之所。
只能说,无锡自古发达的商文化掩盖了其他文化的光芒,以至于非厕身其间者,难以发现其存在。
就和惠山脚下那小小的寄畅园一样,无锡的文艺事业一直以来都在重重掩映之下低调而坚韧地生长着。
比如话剧,很多人知道无锡有个大剧院,每年都会引进很多精彩的演出,却不知道就在无锡民间,也活跃着一批话剧演出者。
原石、知凡、工人文化宫话剧社……近些年,无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间话剧团体。
一定会有人问,这么多团体,搞话剧一定很挣钱吧?
但我要告诉你实话,搞话剧并不挣钱。
在现如今的演出市场,即便是专业的话剧演出团体,绝大多数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更何况是业余的民间团体?
这些话剧团体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并非专业从业人员。他们用业余时间学习、训练、排演剧目,在鲜有人知的小剧场为寥寥无几的观众演出。收入,大概率是没有的。很多时候,若是没有好心人赞助支持,他们甚至还要往里贴钱。

就以9月8日工人文化宫话剧社的汇报演出为例,若非春阳路实验小学的校长为他们提供了学校礼堂作为演出场地,恐怕他们不得不自筹两万元以上的资金去租场,才能将这场演出进行下去。但场地费可免,服装、道具的费用却免不了。
支撑他们继续前行的是什么?或许就如许巍在歌里唱的那样,是“诗和远方的田野”。
但我更希望他们在追求“诗和远方的田野”的同时,不要忘了生活还有”眼前的苟且“。
无锡的话剧演出在近些年越来越热闹。犹记得无锡大剧院刚刚建成那几年,一年到头演出寥寥无几。每有演出,观众屈指可数。短短十余年,从冷清到热闹,靠的是经济的发展、口袋的丰满。民间话剧团体的兴起,自然也与此不无关系。
但长期的零收入甚至是负收入的排演与演出,难免消磨人的热情。无锡民间话剧团体若要继续发展壮大,恐怕得想办法多找几条变现的途径才行。
认真排演,商演盈利,自然是一条正途。可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变现的方式呢?
我想,针对少儿开展戏剧表演教育,或许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请不要以为我是因为看到如今无锡校外培训机构生意火爆而生出的歪主意。作为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孩子的父亲,以及一个在职的教师,我是确确实实觉得有开展儿童戏剧教育的必要。
人类天生有着模仿与表演的天性。舞青梅、骑竹马、过家家酒,便是这一天性的自然表现。儿童戏剧教育的目的也并非是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而是通过排演戏剧,培养儿童的文本阅读、观察、沟通、思考、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此类教育,在国外很多年前便已有开展,而在国内,才刚刚跨出试探性的一小步。
为什么无锡的民间话剧团体,不能以此为发展壮大的突破口呢?
9月8日的下午,坐在春阳实验小学的礼堂内,看着台上演员认真的表演,我不禁浮想联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