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学易经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传·系辞》
“君子之道”不是君子之“路”,从世俗走向君子可以说是君子之路,但行持的君子之道是需要智慧的,不是光凭一腔热情。
“一阴一阳之谓道”,如何从一阴一阳这个门来入呢?
《易经》讲的不是二也不是三,它讲的是“零”和“一”的关系。零就是“不易”。
所以“一阴一阳之为道”,而不是“多阴多阳之为道”。
也就是说,你是“一”,那就全是一。
你是“二”,那就是无穷无尽的阴阳,最后就会被阴阳所淹没,被阴阳所束缚。
回到“一”上去结论,才是孔子说的“继之者善也”。
为什么会产生对立?因为我们会找一个参照系、一个所谓的背景,有这个背景就产生了对立感。
我们就是凭借这样一种对立,来认知这个世界和自我的关系。
你在一个点上,才能显现你和任何其他事物的关系。
八卦图,其实是帮助我们在还没形成一个背景时,形成的一个背景。
这个世界的关系无非是: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有“自我与自我”的关系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会随着“自我与自我”的关系变化而变化。
所以在“一阴一阳之为道”里,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是一体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两者不是一体,至少人跟人可以说话而人跟物不能说话,所以这两者是割裂的。
正因为这样一种割裂,我们就置身于变化中不能自拔,人与物的关系断了,我们就迷茫不知所措。我们就在人拥有物、占有物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消耗。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