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山村是怎么走出26名博士和176名硕士的?
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
有一个博士村
这个村叫秧田村,人口5000
自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
村里有800多个孩子考出了农村
其中包括26名博士和176名硕士
秧田村用一堵两层楼高的墙面
记录了村子里迄今走出来的
26名博士的信息
以及哈佛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名

在博士们的头像上面
是用博士帽装饰的大字
“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
“勤耕重教,耕读传承”
这面村民们引以为豪的博士墙
见证了一个普通的村庄
一批批农村孩子通过读书
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人才辈出的博士村有什么秘诀?
01 勤耕重读的好家风
67岁的罗建植是地地道道的浏阳农民,他的两个儿子罗洪涛和罗洪浪都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
罗建植只有初中文凭,但他相信,即使借米吃饭,也要让孩子读书,那时候家里穷,孩子读书回来都要割牛草、挑水,从小就锻炼了吃苦耐劳精神。
其实,在这个乡村里,每一家都有着勤耕重读的好故事。
随着村民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房屋越来越漂亮,道路越来越宽敞。但不变的是村民对“敬师长,信朋友,力耕种,勤诵读”家训的敬畏和追求。
02崇文重教的文化熏陶
陈永流是秧田村文光书院的英语教师,他的学生中有4个全日制博士,他的儿子也是博士毕业。
陈永流所在的文光书院,每天早晨都有琅琅书声传出。据村民介绍,书院是清朝举人彭子铨变卖家产,带领当地开明乡绅、各姓祠堂、名人踊跃捐资,筹款兴建的。
如今,乡贤们组织成立村教育基金会,对考取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村民家庭进行奖励并张榜表扬。乡贤李昌开成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为学校师生伙食费买单;黄蔚德捐出100万元成立敬老爱亲个人奖励基金……
可以说,崇文重教的传统深植于秧田村的文化土壤, 熏陶着这方土地上勤耕雨读的人们。
03重视荣誉的仪式感
为了鼓励小孩读书,每年高考成绩揭晓,村干部都会带着400元奖励金,去每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家里道贺。近些年,村里将奖励金提高到1000元,范围也扩大了。产生博士的家庭,门前还会被贴上一个“书香家庭”的牌子,还会被加送一块“博士匾”。
村民屈伟员的女儿屈婷是博士墙上第一个女博士。2003年,屈婷考入南开大学,一直读到了博士。毕业后,她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屈婷的家里就有一块“博士匾”,屈伟员将匾挂在客厅,进门即能看见,几个大字印在一张红色的纸上,裱在一个1米宽的金色外边玻璃框里:“恭维(意为恭喜——记者注)屈婷同学荣获博士学位。”
04 博士村带给家长哪些教育启示?
父母尊重知识的态度,决定几代人对待知识的态度
秧田村村民罗碧波说“自家的学风,是母亲带了好头。”正是因为罗碧波母亲对待知识严肃认真,“对书爱得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每天还要坚持读书两三小时”,深刻影响到了这家人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对于知识的渴求。
尊重知识的态度是代代影响的。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有样学样。无论在哪个年代,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都意义深刻,父母尊重知识的态度,决定着几代人对待知识的态度。
言传身教里,孩子们学着母亲爱上读书;耳濡目染中,孩子们跟着长辈求知求实,这种对于知识的尊重代代相传,代代影响。
05 你的一点一滴都透露给孩子学习意味着什么
孩子对于学习的热情不单单来源于课堂,更来源于日常,来源于父母的鼓励。
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都可以透露给孩子学习的意义,点石成金,滴水成河,父母的每个行为都可以无声地告诉孩子学习意味着什么。父母对孩子学业的关注也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秧田村村民罗建植的平板电脑里装满了孩子有关学习的家庭照片,“高考成绩单”,“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这些照片不仅是孩子生活的记录,也是在点滴中告诉孩子学习可以取得怎样的成就,可以创造怎样的奇迹,家里的长辈如何以他们为荣,这样的点滴会在无形中激发出孩子们最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罗建植对孩子一路走来的学业成就如数家珍,这样的重视程度无疑会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