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接种脊灰疫苗,妈妈需了解这些!
1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有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名字——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及疫苗接种前因为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 传播途径:脊灰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由口进入胃肠道。 潜伏期:一般为5-14天,大部分为隐性感染,无症状出现。 1%~2%感染者出现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麻痹,留下终生残疾甚至死亡。
2 如何预防脊髓灰质炎?
在脊髓灰质炎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 接种脊灰疫苗是预防本病主要而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脊灰疫苗后能产生持久免疫力。
3 脊髓灰质炎疫苗种类有哪些?
脊髓灰质炎病毒分为3型:I型、II型、III型。 目前使用的脊灰疫苗主要有2种: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和注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 IPV)。 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呢?
IPV现阶段没有发现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而OPV因为含减毒株,故在极罕见情况下可能发生隐性感染导致的疫苗相关脊灰型麻痹。
4 我国常用的脊灰疫苗有哪些?
根据WHO和美国儿科协会推荐,有效预防脊灰推荐使用IPV进行接种,共接种4剂,分别在2个月、4个月、6-18个月和4-6岁时进行。

在2016年5月前,我国较常使用的是三价OPV。
因为早在1999年,全球已报道消灭了II型脊灰野病毒,2015年则进行了证实,故随着Ⅱ型脊灰野病毒消灭,我国于2016年5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脊灰疫苗免疫策略——三价OPV逐步替换为二价OPV(Ⅰ型+Ⅲ型),剔除了对II型脊灰病毒的免疫。 此举也可以进一步减少其中一种类型的隐性感染导致的致残可能。

实际上,我国从2009年开始引进IPV,并于2015年开始注册生产,并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常规纳入首剂IPV疫苗策略。 但目前如果4剂均使用IPV,仍需部分自费进行。 5 发生了II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怎么办?
根据不同疫苗的覆盖类型,目前流通使用的OPV无法覆盖II型病毒,则需补接种更加全面覆盖的IPV剂型,各地区也开始对此次疫情采取了补接种IPV的措施。 已接种过无论IPV或tOPV这类涵盖了II型病毒的疫苗4剂及以上的则无需进行补接种,因为已经满足了II型病毒的接种要求。
6 还未接种过脊灰疫苗的优先选哪种?
IPV为自费疫苗,但是因为其属于灭活疫苗,不会引起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现在婴儿2月龄第一针脊灰疫苗均选择灭活疫苗就是为了规避发生这种不良反应的风险,而且美国已经不再批准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 所以不差钱的家庭建议后续几针也选择IPV这种灭活疫苗。
7 IPV、bOPV能和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吗?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推荐:灭活疫苗与其他疫苗可以同时接种,不会对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IPV可以与免疫规划的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但为了避免发生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后处置的复杂性,建议尽量避免IPV与其他第二类疫苗同时接种。 因此如有需要,IPV与其他第二类疫苗接种间隔在2周以上,且优先保证免疫规划IPV的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