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步,永感引路
自古逢秋悲寂寥,然而今日秋时,更胜春朝。告别了盛夏的灿烂,丰硕的秋季带着一丝神圣与庄严,它仿佛在提醒我们:在这最美的季节里,有一个人,有一个节日属于他,有一份感激应为他而升华。
那个人的名字不必提,那个节日的名字不必说,但我们与他的点点滴滴却永远不该被忘记,请聆听,请回忆,请感激。这个节日唯一给人的感觉就是怀旧了。那些给予我们知识和引导我们成长的人,成为每个人生命中的一个个阶梯,一个个烙印。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叶圣陶
初生·引路人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未来人生的模样
一大半受父母的影响
一个人不仅要自信,更重要的是要自立。成功学的导师们认为,只有丢开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赢得成功之门的钥匙,并通向最后的胜利。
——《居里夫人给女儿的一封信》
众所周知,居里夫人在科学界享誉盛名。可你知道吗?她还是一位教育家。作为一个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她从没有忽视过家庭教育。在她的栽培下,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

从《居里夫人给女儿的一封信》中我们能居里夫人的教育理念,她坚信爱孩子就是要培养孩子坚韧的品质和独立的人格。据史料记载,居里夫人其实有机会留给女儿巨额财富,提供给她们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她并没有那样做,而更看重给予她们自信和自立这两大法宝。
我很佩服居里夫人在学术上的成就,但我更佩服居里夫人对子女教育上的成就。

居里夫人认为丈夫皮埃尔·居里没有成为某所学校的一名优秀学生倒是值得庆幸的,他所接受的非正式教育正适合他个人的特性,因为皮埃尔喜欢幻想,不能适应那种程序化的学校教育,只有因材施教才会在将来有大的发展。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到居里夫人对两个女儿的教育,为了发掘女儿的天赋,居里夫人像做科学研究一样用心研究,从她们小时候就开始细心地尝试、观察、比较,她在笔记本上写道:“伊伦娜在数学上聪颖,艾芙在音乐上早熟。”
居里夫人对女儿的教育很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法国学校要求学生白天必须在学校学习6个小时,回家还要做3个小时的作业,这种教育方式很煎熬,很不合理。

她主张孩子要学得少,但要学得好,且不能使孩子过度劳累。于是,她和朋友们商量后发起了一个教育合作计划:她号召了朋友、同事里的几个家庭,汇集了大约10个孩子,就请这些朋友每天轮流给孩子们上课,每天一种课程。上课时间2—3个小时,每周学习语言、文学、历史、自然科学、雕刻和绘画等课程。
居里夫人的“朋友圈教育计划”最令人津津乐道,讲课的老师各个都是其所在领域的大师,这些人凑在一起组成史上最强大的师资队伍!
“朋友圈教育计划”课程表:

这些专家不仅教孩子们基础知识,帮他们熟悉了解实验方法,而且还指导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这个教育合作计划持续了整整两年,绮瑞娜在母亲和其他一流学者们的一等的科学教育下,培养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严谨的治学作风,还大大地启发了智力。经过这个教育合作计划的孩子们,有十几个获得了诺贝尔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居里夫人除了注重子女学业上的教育之外,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视,尽量让自己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居里夫人时常对两个女儿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鼓励她们进行散步、游泳、体操、爬山、长途步行或骑自行车等户外运动。常常陪她们散步,为她们讲解自然知识,每个假期,她都带孩子们远足度假,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接触陌生人,同时培养她们良好的性格。
居里夫人还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品德上的健全,从小就教育孩子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对孩子们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她的小女儿艾芙在她写的《居里夫人传》一书中回忆说:“有几件事永远印在我们的心上了:
对于工作的爱好,
不热衷于钱财,
以及喜欢独立的本能。
这种本能使我们两个都相信,我们在任何环境之下,都应该知道如何处理一切,不需倚仗别人帮助。”
成长·引路人老师
老师不仅是一种职业
更是一种具有深层内涵的精神
“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钱伟长
钱学森辞世后给世人留下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而钱伟长正是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大学该怎样营造培养杰出人才的教育环境。
钱老一直试图在中国的大学里实现一种理想:重新勾勒西南联大自由活泼的教学氛围、加州理工学院积极严谨的科研氛围,如果大学校长都按照钱老的做法去做,“钱学森之问”的问号就能拉直了。

在高等教育方面,钱伟长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拆墙办学”。纵观上海大学这13年的改革历程,始终坚定不移地围绕着钱校长“拆墙办学”的核心思路推进。
01拆除学校与社会间的“墙”
“当今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不然办不好学校。”这是钱老几十年科研、教育生涯的真切体会。他一生许多重大的科学创建和研究成果,无一不是和社会的变化、国家的需要密切相关。
02拆除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专业间的“墙”
“条块分割的部门所有制已经明显影响了当代学科技术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交叉复合的跨学科特点,决定了必须努力打通学科之间的人为界限,拓宽专业,以适应现代教学技术综合发展的趋势。”钱伟长对此早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03拆除教学与科研间的“墙”
钱伟长认为:“高等学校必须是两个中心、一支队伍,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作为一个教师,搞好教书育人工作,这是必要条件,也要从事科学研究,这才是充分条件。”
钱伟长曾经讲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越到晚年,钱伟长越发怀念他当年的恩师和同学。他这一辈子有幸遇上许多使其受益终身的名师挚友,他们都很有名,如叶企孙、吴有训、钱学森、郭永怀等,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使钱伟长坚信:教学与科研绝对不能分离!
04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
“教与学本来是一对矛盾,教虽然有指导作用,但毕竟是外来因素,学才是内在因素,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老师教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这是他几十年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最深切感悟。他在许多场合现身说法,告诉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就是学会战胜自己,战胜“拦路虎”。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家和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不仅是一位深刻的教育理论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实践家,他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务实成功的教育实践,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
拼搏·引路人领导&同事
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而是无数能量发生场的聚合
步入社会后
那些帮助我们成长的同事和领导
是良师,也是益友
思考是一种生命的形态,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良好习惯,善于思考更是一种许多人致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设立培养人才的诺贝尔奖金的话,那么卢瑟福是第一号候选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中,先后有12人获得诺贝尔奖。
卢瑟福是一位很愿意提携后辈的导师,他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天才,又以伟大的人格去关怀他们,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在卢瑟福身边的那些助手和学生们,后来绝大多数都非常出色,其中更包括了为数众多的科学大师们。

鼓励学生勇敢地进行实验是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优秀传统,卢瑟福在进入这里后就自觉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在其科学生涯中,他不仅自己勇敢地开展各种实验,勇于设计原创性实验以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而且,他还殷切地鼓励他的学生和助手勇敢地进行实验。
不仅如此,为了营造自由探究的学术气氛,卢瑟福继承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每天下午的茶时漫谈会的形式,并将此发扬光大。每天下午4点为实验室“茶时”休息时间,人们不分职务和级别,随意参加,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谈,当然也谈论起各人的实验和研究情况,这时是讨论物理问题最活跃的时刻,常常在谈论中产生出许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观念。不少新的观念在这里迸发,很多疑难此时摊开,它被认为是实验室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卢瑟福就是一个难得的慧眼伯乐。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他,人类灿烂的科学历史天空中会少多少颗明亮璀璨的星星。卢瑟福的实验室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为了体现出国家对他崇高的敬意和纪念。
人生,由一段段旅程组成。
每一程都有各自迷人的风景,
也有陪伴在身边的引路人。
他们有各式各样的称呼,或者是“父母”,或者是“恩师”,或者是“同事”、“领导”,或者是“陌生人”。他们指引着我们人生的方向,也给予了不断前进的力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一次次地随着周围的引路人出发,不断地汲取能量,也一次次地受到启发。
值此教师节之际,向我们成长路上的每一位引路人致谢!
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最前延观点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