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倾全力表现出来的“抽象劳动”其实就是佛门至宝——舍利子

佛陀舍利是指佛陀火化后的遗物,其骨舍利,其色白;发舍利,其色黑;肉舍利,其色赤。《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及“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因为象徵著“遗教不灭”,并具有灵验性,佛陀舍利就成为佛门传世的圣物。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据缘起性空的义理,佛教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宇宙真空为万物之母﹐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体﹐都是生於真空﹐灭於真空﹐生生不息﹐永无了期。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万物﹐统称为色。色是真空演变生化出来的。是与空不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显的时候﹐人看得见﹐摸得著﹐谓之有﹐隐的时候﹐看不见﹐摸不著﹐谓之无。但实际上并不是无﹐而是隐於空﹐是另一种形式的有。比喻水﹐水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雨﹐雪﹐霜﹐雾﹐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气也是水﹐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气再扩散﹐与空合为一体﹐眼睛看不见了﹐只看见空﹐但并不等於空中无水。即是说﹐空即是隐於空﹐色即是现於空。妙有真空乃色之本﹐万物生生灭灭永无了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生是灭的开始﹐灭是生的开始﹐生生灭灭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体。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资本论》: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力的结晶,是商品世界的俑化
劳动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就是佛教《心经》所描述的心,是宇宙的本原,数由心生,象由心造。由此而定义:劳动是意识支配下的活动。
劳动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的结果;劳动是心智或人脑特殊机能运动的表现;劳动是生物种群异化进程的产物。
研究劳动本质对于经济学的意义,就象研究一棵大树必须研究其根一样,当考察完人类劳动大树的树干、枝条、花叶、果实后,自然会想到要找树根。人类劳动的本质就好像经济学大树的根。以人的本质——意识或人心为出发点,从人类劳动的本质——意识着手,整体地、系统地、动态地把握劳动及其本质属性,将之贯穿到经济理论的各环节、各层次之中。没有意识的动物不称其为人,缺乏意识支配的活动不是人类劳动,离开劳动创新的经济活动决非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商品和货币是人类所特有。
人的本质属性是意识,是心,人类劳动的本质是意识支配下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由劳动及其创新在生产中结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科学。强调意识在劳动中的作用,是这门科学的基础面和根本点,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必须由此展开,整个经济学大树必须由此生根。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学与佛教并无区别。在商业社会中,人类劳动力的发展就体现在价值规律上,商品中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者相反相成,互为前提,犹如舍利子的缘生缘灭,缘起性空一样,因此,两者是相通的。“哥哥洞窑”是一个表现商品或价值的窑口,从而“假裂纹”或“玉米黄”既是舍利子也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就是舍利子。哥窑中有一个横亘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大人”的意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与佛教的根本是心,从而与“色即空,空即色”的舍利子是一样的。
哥窑的“假裂纹”和“玉米黄”是表现商品转化为货币和货币转化为商品这样两个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的,从而形成一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舍利子”。舍利子的“色”是说商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而舍利子的“空”是说货币只有黄金这么一种。商品世界转化为货币,是从“多”转化为“一”,也就是从“色”转化为“空”。而货币转化为整个商品世界,又从“一”转化为“多”,也就是从“空”转化为“色”。《心经》中的”空“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的”顽空”,而是包容无限的“真空”。因为货币是商品世界的俑化,是万物的转化形式,因而是包罗一切的“空”。
“击穿电压”发生时,铁离子还是处于一种“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状态之中,其核外最外层电子的位置还没有恢复正常,因而还是无法与周围的氧分子进行反应而形成铁-氧(六)配位体,从而此时的“开片”或“分片”还是处于一种无色的状态。这种无色的状态就是“空”。因“空”是从“色”转化而来,从而就是《心经》中的“色就是空”。而铁离子被“击穿电压”抛出来,经历了一个“驰豫”的阶段之后,铁离子身上的未配对电子的电子自旋状态便恢复了正常,从而能被 周围的氧分子所认出并结成一种铁-氧(六)配位体,此时的哥窑釉面便有了色泽。因为,货币是一种交换的”媒介“,最终的还是要转化为商品,因为这是它的目的。货币是”空”,而商品世界则是“色”,货币转化为商品的“买”,构成一个“空”转化为“色”的交易环节,也就是《心经》中的“空就是色”。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舍利子,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不异空,而不异色者,对哥窑来说就是:商品的形态变化就是货币流通,而货币流通就是商品的形态变化。因此,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就是“色”与“空”的关系,而商品与货币的现实“色”与“空”之关系反映出抽象劳动是一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无形的生产关系。而这种无形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要表现出来,就必须通过一种“倒过来”的方式,在一个现实的“付立叶变换”中或“交易为王”的时代中才能实现。与产品是生产效用不同的,商品生产的价值,人类劳动的本质是在价值的框架内体现出来的,从而《心经》中的舍利子就是抽象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