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见增加趣味,主线串联环节
昨天布置了评析人物形象的作业,批了三组,只有三位学生符合要求。这已是我第三次讲这类题型了。这样的反馈表明,我是教了,但学生没学。关键还是因为每次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围绕这个知识点深入训练。怪自己太懒,不肯花时间设计教学。暂时先让学生回去背答案吧!默出来后,也许就知道怎么答题了。这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常用的方法。我觉得特别管用。
课堂上,继续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是把学生往“借助自然美景和文化习俗平息爱欲骚动的心理过程”的方向带。没想到有三位学生当场就提出质疑,主动举手的!一位学生说作者联想江南采莲的风俗,因为他是南方人,他在北京可能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感到有些独孤,他是想念家乡了;另一位学生说作者联想少男少女自由表达爱慕之情,反映出作者是向往或者说怀念年轻时的自由;还有一位学生说,作者是渴望开明、自由的文化和政治环境。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一直追求的,我马上把他们的解读写在黑板上,用这种姿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我发现,当学生主动起来发表不同的见解时,其它同学听课的性质特别高,眼神是善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知道哪些学生特别善于表达,有自己的主见。以后课上多邀请他们发言,气氛会好很多。在这种互动中,大家的思维的广大和深度都得以拓展,语文课也有了趣味。以后的课多设置一些能够激起学生表达不同见解的问题和活动。
随后的灌输就是狗尾续貂了。线索、虚实结合、照应这些知识,又只是点了一下。感觉自己教了,其实学生记没记住却无从知晓。这样的灌输以后还是要少点。不用每个知识点都要教,一篇文章能落实两个目标就已经不错了。其它知识可以放在以后教嘛!用心设计教学方案后再教。这样也能避免一开始说的那种尴尬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