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没有文学
高中时班里有几位印象深刻的同学,文采很好,我们是理科班,因而这种过分的文艺更显珍贵。
有一段时间,大家写作文斗文采,做语文答卷拼文采,用键盘手机发QQ空间仍斗文采……想来,我身上的文艺细胞,除了当时被韩寒吸引,剩下很大程度都是那个时候被激活的。
但那种文采,怎么说呢,华丽修辞,应试套路……
高考前脚一结束,我后脚就在18岁的暑假放飞自我,只写我想写的东西,管他么的修辞,管特么的文采……老子愿意咋写就咋写,反正又不是给你老师审阅的。
所以我长时间养成了不怎么备稿,灵感来了就得写,写了绝不改稿,除了订正错别字的个人习惯。
但即是如此,在很多时候,我多年后的文风里偶尔仍会残露出应试教育的痕迹,一种恭敬呈上取悦上峰的痕迹。
如今我再回看当年的同学,一位偶尔也还写写,蹩脚的古体诗,结构刻意的白话文……甚至没有当年流畅,他已经退化了,写作的天花板就是高中作文水平,因为他没有坚持一直写,因为他大学、工作后没有更多的输入,便也没怎么更新进化。我时常在一些地方公众号上,看到一堆四五十岁年龄的人,写这种蹩脚而热烈的赞歌,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有力气但发泄不畅的尿急感。
还有一位同学,文理都顶尖,她的文采不走寻常路,早在高考之前,就奔着艰深晦涩的古体诗文去了,很难想象,她还是我们学校的高考理科状元。因为对文字理解越深,写应试作文就越痛苦。后来我看她大学写的诗,结构已经很简练了,但也越发难懂,常常用各种典故。这可能也是一种聪明,奔着晦涩的古体诗文而去,也可以保存自己的灵性,因为现代中学应试教育的范式还冲不破艰深的古诗文。
这让我感慨良多。
我自己信马由缰写了7年,差不多上百万文字后,仍然会被和菜头一眼看穿在某些文段不自觉套起了应试文的圈。
我也常听到很多朋友嘀咕,“我也想写很多东西,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写,我这文采又不行……”
我就纳闷极了。什么是好文采?
非得是那种形容词满天飞,排比句列成方阵,四字成语,六字骈句?
你是写作呢,还是阅兵呢?
如果非要论文采,那咱做个测试——
你去你姑妈家,天气很热,姑妈切了西瓜给你吃,尝了一口,还不错,你会怎么形容这块西瓜很甜?
选手A:哎呦卧槽!太叽霸甜了吧!
(你要能当着你姑妈面说出来,我敬你是条二货)
选手B:甘之如饴!Good!
(配合姿势:一手拿瓜,一手大拇指点赞)
选手C:这西瓜太甜了,甜过初恋啊!
请问你怎么选?
我会选C。
因为A我说不出口,B的话就算说了姑妈也没反应只能憨笑,只有C,说了双方皆大欢喜。
所以在我心里,C就是最好的文采。
简单,朴实,没有晦涩的典故和生僻的字意,也够文明,是一种巧劲。
好文采是什么?
我认为的好文采,就是 说人话。
修辞等技巧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要为了炫技而炫技,那就太装了,何况很多人的技术姿势,还到不了值得炫耀的水平;搁古代,那就太八股了。
即便是以文字虚华而被诟病的郭敬明,请看看人家《幻城》的文字,辞藻虽然稍显华丽,但也是拿捏有度的,读起来仍然很舒服。
而太多人还在追求一身华美的旗袍,问题是你有那个身段来驾驭这身旗袍吗,你的文字内容深度支撑的起华丽的旗袍吗?如果不能,那你的旗袍上面就会爬满虱子。
如果不是公众号的兴起,绝大多数人的中文写作水平不会超过800字的高考应试文。
因为公众号等自媒体带来了另一种所谓的“文采”。
那就是极其“讲人话”的段子故事体。
至今,我对小标题分段式的堆砌故事的微信文保持怀疑,对一句一行、四五行一段、两段间必有图的所谓“诗歌体”保持怀疑……
这些基于微信阅读习惯衍生的文体和风格,自有其存在道理,就像宋朝人只有选择写词而不是五七格律诗才能从唐诗的阴影里挣脱出来。
但我的确看到的是,微信这些阅读形式,在降低阅读门槛的同时,也在消解着阅读本身。
典型例证就是,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同这样的事实和观点——微信公众号上没有多少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
微信公众号已经是当前最好最丰富的自媒体了,如果公众号都是这样,那其他的平台不用想了。
另一方面,对于稍有认知的公众号创作者而言,其实也很清楚,公众号的写作,尤其是公众号爆文,与“纯文学”是没有关系的。
也可以理解为,自媒体的热闹,与真正的面对时间考验的纯文学,是没有关系的。
这也是很多作家,对公众号等自媒体,甚至社交媒体,刻意保持距离的原因。
这些年层出不穷的公众号爆文,都逃不过四个字的圈:观点,资讯。
是的,不是资讯,就是基于资讯的观点。
不会出现,也没有出现,谁写了一篇散文,一篇小说,而成了10W+。起码这些年,我没有看到过,也许《我是范雨素》是的,但那篇之所以火,是因为其身份特殊性击中了时代的矛盾点,才引发很多人讨论,但讨论的并不是范雨素的写作,而是她的身份。
这可能才是悲哀的地方。
自媒体看似繁华,文科生的春天看似到来,这好像是对写作最友好的时代,实际呢,一身虚华,跟文学没有一点关系。
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像今天这么多宣称热爱写作的人,但是这场近十年的自媒体狂欢,除了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改变了许多以笔为生的作者、编辑的现实物质生活,还有什么?
请问那么多篇10W+,有几篇能进中小学教材?哪怕让小孩学学修辞文采?
这个逻辑可以再引申,当资讯过时,基于资讯的评论失去可读性,过去这十年的自媒体时代,能留下多少经典传颂?
关于这一点,我只对那些星座匹配的游戏文有点信心。
所以我想问问所有人,屏幕前的你,以及我自己:
作为写作者,我在写些什么呢?
作为读者,你又在读些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