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牢骚
今天上班的路上,看了朱光潜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突然想发点牢骚。关于这本书,关于这个时代。
首先,我觉得这个本书太大逆不道了。为什么给初中生(民国的初中生大概13-18岁左右)讲这么深奥的道理。为什么不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孩子们能懂这些吗?家长们能让孩子看这些吗?特别是还敢阐述恋爱,不知道孩子不能早恋吗?讲什么社会伦理、哲学人文、国家兴衰、责任道义,这和初中生有什么关系吗?学生的天职不是学习吗?关心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会被老师家长骂的!会被说浪费时间。还什么“多元宇宙”你是想烧坏孩子的大脑吗?
唉,我需要冷静,简直是太可气了!为什么不早让我看见这本书!
书中讲了太多“道”这个层面的东西。而我们如今的社会、教育体系、家长更注重的是“术”。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人家平常都很忙的。有英语班(英语我倒真的觉得很有必要学)、奥数班(呸!要不是我学过奥数,我后来数学就不可能那么差)、乐器班等等等等。要比多才多艺、升学考级我们现在的孩子绝对要甩民国时期的孩子几条街。什么国家大事、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长老师都会教育孩子,除了学习其他的都和你无关。不知道在如今的课堂上,周总理说出那句曾经振聋发聩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课堂中的同学和老师会是作何反应?哄堂大笑?不知所云?麻木不仁,事不关己?甚至他的家长会不会被老师叫来学校面谈?总之我记得当初我学到这节课时,老师对这句话是没什么阐述的。我也没什么感觉甚至也觉得有点装,有点可笑。现在想来自己才是那个可笑之人。就是这样的一代人谈何“爱国”?所以现在各种“爱国行为”的表现更像是“寻衅滋事”。因为本来就没人真的发自内心的“爱”嘛,连“懂爱国”都谈不上。
连说唱歌手都知道引用狄更斯“这是最好的时代却也最坏”作为歌词。真是可悲,这就是曾经被人看不起的戏子,而且是低俗音乐的代表。都能思考到如此深刻的问题。说唱歌手都比某些学者深刻,如今的人心智都低到了何种地步。但这个“坏”究竟坏在哪儿?又有几个人真的思考过呢?大多无非是像我一样因为人生的不顺而发发类似的牢骚罢了。
科技在进步,人却在退步。“坏”就坏在风气。人们都在发疯似的研究资本运作、区块链、人工智能。甚至连猪如果会做PPT,知道点大数据就敢和你谈融资上市。曾经中华的立国之本儒释道、诸子百家都去哪儿了?千万别跟我说送孩子去什么孔子学院,摇头晃脑的背两句论语、三字经就是在学国学了。国学我也不太懂,但这样肯定不是!曾经的“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的大丈夫都去哪儿了?一切与升学考试无关的学问都成了“无用之学”。现在我拿本书都会被同事嘲笑是“装”。太可怕了!可怕的不是他们嘴欠,可怕的是现在“读书”都成了“装”了。而且这是好多人的普遍观点,他们眼里只有金钱和一些低俗趣味。为了几块钱吵得脸红脖子粗,为个可笑的职位互相排挤陷害,然后嘲笑一个人居然看书。简直不可理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民阅读狂潮,你如果不看几本弗洛伊德连找对象都困难。连难如天书的哲学著作都能有很多人如饥似渴的阅读。这难道不是一种倒退?真是不见君子坦荡荡,只闻小人常戚戚。比起原来满大街二把刀充教授的时候,我更讨厌现在满写字楼西装流氓的状态。
还有很多人在专业领域是大拿、企业高管,却连简单的礼貌和尊重都不知道。辱骂男同事、猥亵女同事、连发个邮件都错字连篇。这就是如今的某些高收入高净值人群社会的中流砥柱。这样的人赚钱再多,我也看不起。如今的社会,实行真正的丛林法则。但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是有道义准则和底线的,是体面的。功利的教育下,塑造的都是巨婴。忽视了如何教人成人、做人。这也是如今的普遍现象。毕竟当今崇尚的是资本、权力。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曾经的至理名言如今却并不适用。这个时代真的有术就够了。前几年曾有哲学教授高呼“哲学死了”,简直与当初的尼采高呼“上帝死了”如出一辙。这里的‘上帝’指的是‘第一性’,是人类、道德、文明、感情必须存在且神圣不可侵犯的理由。然而在如今,他们都死了,只留下了一群美其名曰有远大目标,实则行为和野兽争食、交配无异,终生徘徊在马斯洛需求理论最底层的行尸走肉。
这样的人又有什么觉悟和能力去教自己的孩子做人?在外面大吵大闹,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回家却乖巧至极,备考钢琴十级,甚至《道德经》都能倒背如流。这样的孩子到底如何归类。优秀?还是不优秀?连我都感到困惑。乖巧又有才艺绝对是优秀的表现,但一个能背《道德经》却基本礼貌、公德心都没有的孩子,那我觉得他背的不是《道德经》而是圆周率。但孩子终究是白纸,家庭、社会的问题,总就会体现在他们的身上。所以出问题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是社会,是这个时代。人心不古,道德沦丧。即使将来他身怀绝技,年薪千万,没有“道”,他一样是个精神上的乞丐。
这就是造成现在的孩子幼稚成长慢的原因之一。也是两个时代年轻人差距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学习的目的越来越功利,但又有几个家长告诉过他的孩子。学习、读书,进而出人头地,赚取金钱地位。只是学习、读书可能带给他们的最微不足道的“财富”。当然我不是在否认中国的应试教育,说句实话现阶段“应试教育”是普通人除了和亲以外,阶级跃迁的唯一通道。(所以很多人骂中国教育制度,其实是件很蠢的事。现在的社会恐怕只有“考试”离“公平”最近了)可朱光潜老先生上世纪告诉初中生的话,如今又有几个当家长的可以领悟?看看一百年前“五四运动”的孩子们和现在孩子们的差距。一个每天勤奋读书可能就是为了多打半个小时“王者荣耀”的孩子,和那些自发的、心系天下为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而读书的孩子,差距可想而知。所以社会舆论真的不要对“啃老”苛责过多。是这个社会、教育、家庭把他们塑造成了这个样子。小的时候他们没有分辨力也没有能力反抗,即便当他们有觉悟意识到自己前景不妙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大”了,并已啃老多时。你当孩子是弱智,他就成为弱智。
要知道,孩子没有大人们想象中那么蠢,起码我不相信一百年前的孩子会和现在的孩子在基本素质方面有很大差距。区别是家长和这个社会,需要他们知道什么、学习什么,鼓励他们去做什么,并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码从朱老一百年前给孩子们写的信来看。我们现在的时代、社会和人,从某种角度上讲,退步了许多。
写到这儿,我突然发现了一件更恐怖的事。那就是我义愤填膺,愤世嫉俗的写了这么多,控诉了这么多,牢骚了这么多。但我的内心却毫无波澜,对这一切,都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