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65:打灰堆
“捶粪”,难看又难听;改为“打灰堆”就好些了,不过也欠雅;再改为“打如愿”“令如愿”,则好看也好听,只是一般人未必明白啥意思——这是古人的发财致富“秘籍”。宋代范成大有一首《腊月村田乐府·打灰堆》,较详细地讲述了此事:除夕之夜将过去的星光下,有人在“粪扫堆头打如愿”。敲打中,粪堆的灰尘四溅,飞扬到衣服、篱笆上,但人们毫不嫌脏。其中有位老太太在一旁祝祷,希望家里样样事物兴旺,最后说,只要你满足我愿望我就不再叫你,随便你回归“彭蠡湖”。
彭蠡湖(彭蠡泽、彭泽)指今天的鄱阳湖,自古盛产神话传说。《荆楚岁时记》等诸多古书中都说了同一个故事:有位商人经常坐船经过此湖,每次都向水中投礼物致敬。湖神深受感动,最后派门下吏卒将他接进湖底府中,将身边一个叫“如愿”的婢女赠送他。这位如愿小姐也是个小神仙,商人有什么愿望,全都能满足,“数年大富”!可惜两人后来闹崩了,如愿钻进粪堆里消失,商人以杖捶粪叫她出来……
老百姓记住了这个故事,渐渐发展为新年民俗活动。搁现在看,似有点不吉利——大年初一捶什么不好?偏偏去捶粪!当然,这个主要盛行于唐宋的风俗,只在部分地区存在,且可能是乡下农民、土财主才会做的吧?南明大臣郭之奇就说:寒灯守岁客相宜,不打灰堆不卖痴。(《除夕二首》)他肯定不信也不屑玩这个。但读书人未必反感打灰堆,毕竟它作为民俗,有唐宋遗风,算一份历史文化。另一位明代大臣张萱作《庚午守岁戏笔》说,“翁言尔且打灰堆,如意今从彭蠡来”。可见他熟知打灰堆的故事背景,且觉得挺有趣。
如果认真分析,粪堆在乡下真不是坏东西,甚至不能定义为“脏”。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粪堆是人的衣食来源!说它本身即财富,也不为过。有些讲究的古人,还不是用一般棍棒,而是“以钱贯系杖脚”来打灰堆!有趣的是,古人常将粪堆称为“粪扫堆头”,且毫不忌讳地入诗入文。宋代黄庭坚《赠刘静翁颂四首》有道——
一瓶一钵非难办,住得山时更莫来。
千年粪扫堆头物,优钵罗花特地开。
——显然,此诗直接关乎佛家文化,“粪扫堆头”应有某种深远内涵。很多高僧在禅诗、偈颂中也好提及,我不敢胡乱解释,仅略举几例如下——
若能转物即如来,粪扫堆头正眼开。(宋·释慧远《不显名大檀越请偈》)
了无来,随分讨,粪扫堆头拾得宝。(宋·释守卓《偈二十四首》)
那么,“粪扫堆头”也好,简称“粪堆”也好,在这些诗文的背书下,足以提高身价。新年打灰堆致富的梦想即便不能实现,却也不至于不雅吧?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