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摇滚,青春
如果要我挑选最喜欢的五月天的一首歌,我想应该是《一颗苹果》。
虽然《拥抱》对我来说有很特殊的意义,《疯狂世界》也很让人倾心,而《一颗苹果》只是一首2分50s的歌曲,但应该就是它了。后来人生无限公司演唱会的live改编得更丰富了,虽然少了那种青春的感觉,但也很棒。
最喜欢的专辑,毫无疑问是前三张——五月天粉丝(我还是不太习惯把自己叫做他们的粉丝)心中的最经典的“蓝三”。很难说五月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时光机》里面还有《而我知道》《恒星的恒心》,《神的孩子还在跳舞》里面还有《约翰蓝侬》,但是《为爱而生》里面我就已经挑不出还有“蓝三”影子的歌曲了。不是说五月天后期的歌曲不好,制作编曲上愈发成熟与商业,专辑概念愈发完整,《第二人生》和《自传》都是很优秀的作品。但是已经没有那种少年玩乐队的感觉了——尽管他们还在讨论青春。
我们很难要求一个乐队在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做的是一样的东西。就像你不能要求周杰伦现在再写出《轨迹》这种歌曲。当然周杰伦和五月天还是有区别的,周杰伦的音乐性要好得多,五月天作为一只摇滚乐队,歌曲里的思想性更强。
但他们早期的作品都传递给人强烈的青春感。在《JAY》里面你能听到一个酷酷的小男生在音乐上的奇思妙想,在爱情里的羞涩。五月天更有意思,后来他们的歌曲越来越歌颂青春,但在他们真正青春的时候,写出来的歌曲却充满苍凉,困惑,迷茫,矛盾,这种负面的东西:想要封闭自己,又想要对这个世界大声呐喊。这是我喜欢的东西。
第一次听《疯狂世界》,第一次听《拥抱》,第一次听《反而》,第一次听《候鸟》,我就知道我会单曲循环这些歌的。听完前三张专辑,简直惊为天人。
很难讲,我所追求的音乐中的那种青春感是什么。《倔强》难道不励志,《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难道不热血,但是就是不对。
同样是表达青春的迷茫,在《反而》里面能听到淋漓尽致的吉他solo和阿信的怒音,在《候鸟》里面能听到“飞过那片茫茫人海 下个路口直走或转弯”和近乎绝望的“我的故事 被风吹散 我的明天 我从不期待”,这些想要挣脱而不得的愤怒,让我觉得比“我和我最后的倔强 握紧双手绝不投降”更有力量,更真实,也更触动人心。
就算是《一颗苹果》这种节奏欢快的歌曲,第一句也是“经过了漫长的等候 梦想是梦想 我还是一个我”。他们早期展现的青春无比现实,梦想是实现不了的,现实是无法挣脱的,痛苦是如影随形的,而不是像后来的那些歌曲,充满温暖与希望。
同样是写爱情,《爱情万岁》和《纯真》,透露出来的,是冷峻,是讽刺,是爱情里面的黑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歌部分旋律很诡谲。就算是《拥抱》,也还有“向你要求的誓言 就算是你的谎言”,就算是《相信》,也还有“故事的最后结局 结束在那年冬季 孤单的冰冷风里”。更不要说《I Love You无望》《明白》《有你的将来》《彩虹》这种让人觉得惨淡而无望的情歌了。
相比之下,《我不愿让你一个人》《知足》听着也叫人难过,但那给人的感觉是一个都市青年偶然想起前任的怀念与祝福。没有控诉,没有怨恨,成年人要学会收拾好自己的情绪。而早期的歌充斥着不甘与纠葛,像是努力告诉自己要放下但还在生气的小孩子。《嘿 我要走了》这首歌节奏欢快,“昨天的对白 已不再重要”,好像看上去已经走出来了,向前了,但“这绚烂新世纪 深情已不再流行 爱你那么用力 却好像一场闹剧”,却还能看出,他还是愤怒,还是不甘心,甚至还有恨意,最后重复着的“都要结束”好像是在开导自己,或者是自以为看穿了爱情?
我不是说青春就一定要痛苦,要愤怒,要绝望,要呐喊——但我觉得这样的青春更真实。回望我二十年,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些时刻,成长最大的也是这些时刻。我知道梦想不总是能实现的,因为我也曾在考场外面泪流不止;我知道爱情里面是有恨的,因为我也不总是云淡风轻。
后来五月天的歌,是劝你珍惜年少,做回自己;是劝你用力去爱,留下回忆;是劝你追寻梦想,永不放弃。这些青春的鸡汤,已经不是十几岁的人唱出来的了,而是已经温吞了的成年人苦口婆心的劝告,是已经没有热血的过来人的鼓励。用这种口吻去歌颂青春,出来的东西总是变了味。所以《倔强》《你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歌曲总有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想冲冲不起来,想停又不甘心,想回到青春,但已经没了热血,充满犹豫和纠结。
要我说,你要怀念青春,不是不行,但你就认了,回不去了,一样真情实感,一样可以打动人。阿信还是牛逼,年轻的时候能写出那么少年意气的歌,是真情流露;但是这才中年,也能写出《干杯》《如烟》《转眼》《一半人生》(这词是韩寒写的,不愧是作家)这种歌。
这种歌,怀念青春,但是也歌颂衰老,甚至讨论死亡。已经不屑于再说什么“做回自己,坚持梦想”了,少年,中年,老年,都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有遗憾,但是也可以坦然面对遗憾,而不是非要回到年少了。
五月天终于回到了自己“苍凉的底色”。如果你曾经被“如果是你 发现了我 也别将我挽回”的决绝所触动,那你也会被“躯壳会解脱 药罐和空房 我从婴儿床 再走回光芒”的洒脱触动。
说实在的,《干杯》《如烟》《转眼》这三首歌,都让我听得有点惊惧。
《干杯》让人笑中带泪,但是最后的“时间都停了 他们都回来了”,总让人觉得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如烟》的歌词写得美极了。但是第一句的“我坐在床前 望着窗外 回忆满天”和“耳际 眼前 此生重演 是我来自漆黑 而又回归漆黑”(这句的呢喃真的很……)就已经奠定了整首歌的基调。《转眼》的第一句就让人惊心,更不要说什么“惶惶不安 念念不忘 还是得放开双掌”这种歌词了。也许谈论死亡,始终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舒服。
《第二人生》是很有趣的一张专辑,以世界末日为主题。前奏就躁动不安的电子乐的《2012》,宏大到令人震撼的《诺亚方舟》,都是很有趣的题材。《自传》这张专辑充满了过去的元素,最后那首《转眼》让人觉得就算是作为五月天的最后一首歌也是适合的。
这两张专辑让我看到了五月天更多的可能性。这些专辑无论在主题性,音乐性,流行度上都要好过最初的那三张专辑。但是你就是会怀念最开始那些青涩的不成熟的作品。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我这么喜欢《一颗苹果》?
最开始的鼓点,吉他,间奏的贝斯,阿信还年轻的声音。主歌的歌词欢快着自嘲,副歌的歌词不咸不淡地质问。
这首歌里面有爱情,“要等你先开口 那冬天才会走”;有友情,“有些人经过我身旁 住在我脑中 在我心里钻洞”;有随随便便的放弃,“反正就这样吧 我知道我努力过”;有莫名其妙的幻想,“我想到遥远遥远的以后 会不会有人知道我 在这个寂寞的星球 曾这样的活过”;有忧愁,“我不懂人世间的那些愁 他为什么要缠着我”;最后的开解,“活着不多不少 幸福刚好够用”。最后落脚在“活着其实很好 再吃一颗苹果”。
真的妙极了。感觉这短短的一首歌,就能概括我所有的青春,那些莫名的想法,情绪,都在里面了。
这种歌,真的不是一张专辑有多么精心设计就能写出来的。
我在音乐方面对青春感的偏爱,体现在说唱上,是天不怕地不怕老子最牛逼;体现在周杰伦上,是那些求而不得的爱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体现在摇滚上,是困惑,迷茫与愤怒。
苏打绿对于我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喜欢,它们没有给我青春的感觉。它们让我看到我无法理解但却被深深吸引的那种温柔,“你知道当你需要个夏天 我会拼了命努力”。大概和radwimps差不多。
总而言之,摇滚真是个好东西。我爱摇滚。
“我相信 摇滚就能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