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人生必看书籍?
这几年来我每天都在坚持看书,但是有些书,看了也就忘记了。有些书,看了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给我带来震撼。甚至可以说,让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让安于现状的我,敢于去追求多种可能。从害怕面对大城市的压力,到在一线城市立足。我对爱的理解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如果说人生有什么必看的书籍,这一本书我非常想推荐出来
《爱的艺术》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罗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的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罗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该书中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炼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爱的艺术》一书的贡献无疑是纠正了弗洛伊德关于爱情与性有着莫大关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决定前者的错误判断,同时提出了一个人积极的、引人向上的爱情观。爱情不再是被巧克力和玫瑰包裹下的生殖冲动,也不再过于褊狭地指向男女之间的性别之爱。
作者认为爱情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的不二之途,也是人类摆脱人际孤独感的必然之路。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的前提就是拥有爱的能力,这能力是能将爱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因素,比如奉献、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寻求另一个独立的个人来实现统一,摆脱孤独,这就是爱情。归根结底,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而非欲望的事,也非人类本能的事,这里的人不是被本能与欲望所驱使的野兽,而是能将本能与欲望控制于掌中并以人类高尚的精神性作为应答人类生存问题答案的理性人。
弗罗姆还谈了许多爱情的错误形式并在书的最后一章详细阐释了爱的实践,纪律、集中、耐心、兴趣和相信他人、克服自恋、积极活动分别是必要条件和特殊条件。其实,这些东西与其说是获取爱情能力的条件,还不如说是一个人理性生活的条件,不论一个人是不是打算去爱别人,只有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并有着拥有美好生活的愿望,作为一个个体,一个人需要去获得这些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收获快乐和对生命的感悟,而非如一个庸人匹夫般庸庸碌碌地过一生。
该书指出“爱”是可以通过耐心学习而得来的一门艺术,类似于对艺术的感受力,爱情、母子之爱、朋友之爱,都是走向完善价格、丰富灵魂的人生实践。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人类对自我生存的一种思考与回答。爱不是程序,没有使用说明。全书旨在告诉人类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任何关于爱的企图和想法都会失败。而爱首先是给予,是爱他人,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自己永远不会得到爱的满足。
爱的分类
1.共生性的爱。物理意义上互不依赖,化学意义上心理相互依赖,比如胎儿和母亲,比如受虐癖和施虐癖。都不具备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失去尊严为代价。后面弗洛姆还论述了受虐癖和施虐癖与孩子和母亲、孩子和父亲之间关系的联系。简单地说,如果孩子生长于一个完全的母爱环境下,更有可能成为受虐者,他处处都渴望得到母爱般的关照;反之,则容易成为施虐者。
2.成熟的爱。成熟的爱以独立的人格和自由作为标志。
真正的爱情是让两个不同的生命结合在了一起,却并没有让彼此失去自己本来的个性与面目。
如果说爱情是一项摆脱孤独的积极活动,那么它应该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外部驱使,以现代活动观念为宗旨的,为实现外部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二是内在动机,人具备了独立思考的天赋,挥发蕴藏在内部的智慧。只有具备第二种才是自由的。
关于外部驱使和内在动机,弗洛姆借用了斯宾诺莎的相近观点。斯宾诺莎认为,由内在情绪激发的行为,是积极的,自由的;受人驱使的冲动是消极的。结论是“人的德行在于自己对自己行为动机的调控。”
爱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
爱情是关于内在动机的需求,前提是一个人的自由能力。也就是说,爱是一个人基于对自己爱的需求和能力的独立判断,而做出的主动的积极的行为。
爱的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的对象
博爱
前面我们说了,在弗洛姆看来,爱没有“非你不可”。博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爱意的责任感。”
“性应该是博爱的产物,它既表现在爱的肉体关系上 也表现在爱的非肉体关系中。”(这话什么意思,没读明白) 性爱既以博爱为基础,又很难成为博爱意义上的延续。这组矛盾何解?
两性之爱:爱情是阴阳结合的艺术。在此,弗洛姆反对弗洛伊德,认为他只看到了阳性。弗洛姆还认为,同性恋无法消除孤独,只是彼此分担。基于此,我也思考,为什么在同性恋中,总有一方偏男性化/女性化呢?这难道仍然是对异性恋的模仿?如果真正是同性之间的爱情,难道不应该是阳性对阳性,阴性对阴性本身的迷恋?
父母之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前者对应的是自然世界,母爱满足人生存的安全感的需要;后者对应的是理性世界,它需要孩子面对挑战,为自己的需求而付出努力,也就是他得向父亲讨要爱,他得满足父亲的期待,得值得被爱。
自爱
首先说明,自爱并非自私自利。“在‘人’的概念下,任何对‘我’的排斥和教条,都是荒谬的。”自爱和爱人并非非此即彼。由此我联想到钱穆先生在谈中国哲学时说道,中国哲学,一言以蔽之:天地虽大,中心在我。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中心,世间实则是尊重每个人,认可每个人,进而是相互关爱的,而非排他的。
无私者常有一个误区,和前面提到的给予的误区类似。很多给予者内心都住着一个自私者。比如母亲对孩子,尽管母亲万般“为了孩子好”,做了很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孩子仍然不领情,因为他们并没有让被爱者感受到被爱,而只是为了牺牲自己,扮演一个“无私者”。
当代西方社会爱模式的没落
首先点明,影响爱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创造性(前文说了,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格给予爱这种能力以支持。
现代西方社会的现状是:政治自由、市场经济。工业社会下,人被异化,追求统一标准,这遏制了创造性。市场经济是交换的经济,是取悦对方的经济,而爱偏偏是与之背道而驰的。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爱的模式正在没落。
然后举出了五种典型的爱的形式:母爱型、父爱型、偶像崇拜型、多愁善感型,投射机制型。
之后,列举了爱的前提。
最后是爱的艺术实践:出于内在的目的、专心耐性、摆脱自恋、客观、信仰(相信人类)、信念和勇气。
最后放个福利,对于这书真的对个人的格局、思维的拓展有一个飞跃式的成长,当然前提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多思考、多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