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张三丰传奇】(11)道化沈万三+(12)巴蜀之缘+(13)辟邪扶正【附:八仙过海图】
【大道张三丰传奇】(10)太极真传在哪(下半部分)
第四章 道化十方通微踪不见

张三丰画像
布衲榔瓢欠整齐,夜来飞过渭河西。
白云叫破梁山雁,凉月催回鲁店鸡。
出世多游秦蜀路,摩崖自看往来题。
身行险栈如夷坦,始识鸾车胜马蹄。
(《带月过武功飞行至栈》)
历史上道家不讲普度众生,道家讲修真养性,性命双修,炼神通术类等东西,历代单传。神通法术,现代人叫超能力,或特异功能,其实是人的本能。人眼能看到的知道的只是在人间的表现,真正在另外空间的演化,很少人能看到或看清。大道真人成就的是“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万劫存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是神圣无比的。张三丰大道成真,大智大慧,明了宇宙的真相,他为人留下太极神拳,却没有留下心法,他告诉人有超越佛道之上的大道大法,却没有传这个超越佛道之上的大道大法。张三丰道成之后,大隐朝世,云游四方,道化有缘,足迹所至,人人崇道敬神,成为家喻户晓的活神仙。
明朝任自垣的《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张三丰手中拿着方尺,不论寒暑,身披一衲,或置身于穷山,或游走于闹市,云游四方,也有人看到他能一日千里。张三丰有过目不忘之才,善于诙谐,旁若无人。有人问他方术秘诀,他什么也不说。要问三教经书,他就会滔滔不绝,讲个不停,但他所讲的,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合,事事皆有先见之理。

一、宝鸡金台观——逝而复生
宝鸡金台观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郊陵塬山上。宝鸡古称陈仓,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因“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宝鸡历史悠久,太昊伏羲曾治理陈仓;周文王也曾在此建邦立业;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打下了汉室天下;三国时,蜀汉宰相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鞠躬尽瘁,仙逝宝鸡五丈原。
张三丰曾在宝鸡陈仓山下结茅修炼,道成之后又住金台观数年,留有《宝鸡晚行》、《小庐题壁》、《归秦》等诗篇。
“倏尔游秦凤,飘然到宝鸡。路随流水远,山压暮云低。对面三峰立,关心一榻栖。结茅聊息足,吾亦老磻溪。”(《宝鸡晚行》)
《明史》记载,张三丰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游魂七日。大元至正二十六年丙牛(1366年)暮秋,张三丰一百二十岁,他料定自己将离世,作诗唱颂逝去,但在埋葬那天又活了过来。归来后给了弟子杨轨山一偈,预言元朝灭亡、明朝诞生。
“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大元至正二十六年丙牛暮秋金台观游魂七日归来付杨轨山一偈》)

宝鸡金台观。
张三丰在宝鸡的神迹不断,人们心目中的张三丰是一位真正的神仙。金台观因张三丰而闻名天下,金台观因此也成为张三丰的祖庙,张三丰是金台观的正神,前来敬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兴旺。
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吏部右侍郎张用浣在金台观立碑《张三丰遗迹记》,叙述了他父亲见到张三丰的情形。碑文说张三丰离开时“足不履地”。张三丰离开金台观时,留下了九节藤杖、混元衣。明朝末年的公元1611年,宝鸡县令朱炳然还见到这两样东西,在碑上刻诗:“鸠杖尚留九节在,霞衣犹见五铢轻。歌罢怀仙一长啸,昔阳红照万山明。”

上图与下图:清十九世纪,竹鞭手杖,长155.5cm,拍品

宝鸡还流传很多张三丰的传奇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传乾隆年间重修金台观,当天立木,次日梁柱倒塌,连续数日不成,急坏负责修建的绅民会首。一天晚上,会首在禅房打盹,见一鹤发童颜、蓑衣布衲的老道,右手持九节藤杖,左手托著乌黑发亮的东西走来说:“我在宝鸡多年,深知民风淳厚,乐善好施,为答谢乡亲,特送神铁两块,明日立木,置于础上,础固殿稳,俗道安泰。”会首惊觉醒来,方知为梦,但看自己手中却拿着两块铁锄板。翌日如法而作,果然顺利,三清殿得以修葺落成。后来,人们发觉供奉在飞升洞中张三丰所遗蓑衣、布衲、藤杖依在,只是耕耘用的两把锄头只剩下木柄,而铁锄板却不在了,始知定柱神铁是张三丰用过的铁锄板。以后,三清殿虽多次维修,但基础稳固,这两块铁锄板一直垫在檐柱下。

金台观。在两个石狮之间,是张三丰真人的铜像。这三幅图转载自:“神之荣耀”的博客《小游金台观》

金台观石碑。

金台观。“宝鸡有个金台观,离天只有五尺半”——极言其高。
------------------------------------------------------------------------------------------------------------------------------
【大道张三丰传奇】(11)道化沈万三
二、道化沈万三
在明清笔记小说中有很多关张三丰及其弟子的事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张三丰和巨富沈万三的传奇故事。一个是隐显莫测的人间活神仙,一个是富甲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他们的故事,令沉迷的世人心动不已。
《张三丰全集》记载,沈万三能富甲四方源于张三丰所授的炼金术。
沈万三家居长江入海口的周庄,开始只是一个普通渔户。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偶遇一道士,“神采清高,龟形鹤骨,大耳圆目,身长七尺余,修髯如戟”。沈万三见他头“戴偃月冠,手持刀尺,一笠一衲,寒暑皆然,不饰边幅”。又见他“日行千余里”,吃饭或吃“升斗”,或“辟榖数月”,不吃而容貌丰润。沈万三知是方外异人。

张三丰自画像
沈万三本是“心慈好施”之人,对张三丰更是“极力供俸”。一日张三丰酒酣畅谈自己身世,万三闻言,五体投地,拜张三丰祖师,并乞求指教:“愚尘愿以救济,富寿非敢望也。”张三丰于是收他为徒,教以炼金术。“于是置办药材,择日启炼”,七七四十九天开炉,不成,张三丰叹息不已。
沈万三自谓机缘未至,于是拿出全部积蓄,并售船卖网,再炼。谁知炼了一半忽然失火,炼金的丹炉茅屋皆尽焚毁。沈万三深叹自己福薄,张三丰亦劝他不要炼了。沈万三夫妇毫无怨意,苦留张三丰再炼,因为钱都用完了,沈万三夫妇商量把小女儿卖了,张三丰心喜他们夫妇志坚。
最后张三丰“复以死汞点铜铁,尽成黄白玉石,相接长生”。张三丰预知沈万三有发配边疆之祸,临行嘱曰:“东南王气大盛,当晤子于西南也。
”于是沈万三“安炉大炼”,不到一年“富甲天下”,“凡遇贫乏患难,广为周给”。沈万三做起贸易,“直遍海内”。民间则传说沈万三得了聚宝盆,故财源不断(明董谷《碧里杂存》),称沈万三“资巨万万、田产逾吴下”。

周庄沈万三故居,民间传说沈万三得了聚宝盆,故财源不断。
《滇南践约》记载,明洪武中,南京城的城墙自洪武门至水西门坍坏,下有水怪潜窟,城墙筑好又倒塌,明太祖朱元璋召沈万三谓曰:“尔家有盆能聚宝,亦能聚土筑门乎?”万三不敢辨白,承命起筑城墙,刚立基就有三分之一倾塌,沈万三暗将丹金数片投入,筑之始成,耗费巨万。明太祖欲犒劳军队,召万三贷之,曰:“吾军百万,但得一军一两足矣。”万三如数捐输,毫无困苦。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沈万三开罪于明太祖朱元璋,被治罪全家先徙辽阳,后流放云南。历经魔难,在云南再遇张三丰,功成圆满,白日飞升。
沈万三全家都是有缘之人,张三丰留有诗句:
“秦淮落落大渔家,看破浮云似暮霞。乘月泛舟沽绿酒,感君从我问丹砂。黄中妙理何人识?白下英雄此个夸!愿把赀财参道法,一堂妻子不咨嗟。”(《游金陵赠沈万三》)
“群雄扰扰尽征戡,我与先生把道谈。今日东南王气盛,他年晤子到西南。”(《别万三》,《张三丰全集》)《将之云南先寄故人并序》:
“余自洪武二年己酉至二十四年辛未,居武当二十有三年矣。其间著丹经,舒清啸,晦迹韬光,云来鹤往。近闻沈三山得罪朝廷,徙于滇上,株连其婿余君。西南之约,吾其行乎?爰为作此,先慰天南海曲之迁戍者。
“壶中日月洞中春,二十三年静里身。遥知远徙云南客,蠢雨蛮风忆故人。”
《滇南会沈子三山兼赠令倩余十舍》:
“一家眷属小游仙,翁婿同居滇海间。玉涧郎君余十舍,冰清老丈沈三山。都因象齿能为祸,未触龙鳞早犯颜。今日我来齐度脱,大丹还胜大刀环。”
《赠沈线阳余飞霞两女仙》:
“线阳仙女,薛真阳之高徒,沈三山之长女也。弱龄出世,父徙云南,忽来拜省,与余女同服大药,冲举而去。余女者,十舍令爱,西平侯沐春夫人,得母翁外丹之传。飞霞乃吾赐号也,尝有小传记之。“
十舍非无子,三山亦有儿。仙姑与妹女,阆苑两灵芝。服我天元药,飞升昆明池。老翁开笑眼,吾道属娇痴。”
三、仙踪云南
云南是中国的缩影,云南各民族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景颇族自称是“袍姬”,与周民族同为姬姓氏族。参照今天景颇人聚居地的地名,还能回溯他们的祖先迁徙途中曾逗留过的地方。纳西族不仅有北方迁来的说法,还有遗物作为见证,纳西古乐,大部分内容都是中原地区的宫廷音乐和洞经音乐。大理白族民居,据一些建筑师考证,则是典型的宋代民居。历史上千古英雄将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带入云南,并在那里保留下来。

上图:云南虎头山
张三丰在武当居二十三载,闻沈万三得罪朝廷,发配云南,于洪武二十五年秋离开武当前往云南,践西南之约。张三丰云游民间,屡显神异,留下许多神话,成为古老民族救苦救难的大神仙。
云南大理诺邓村的虎头山上有一组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第一座道观即是张仙祠。内塑张三丰真人像,前有楹联:“邋遢自称名只爱一蓑一衲;神仙随脱化不忘斯世斯民。”

明代,张三丰彩像(合成图)
----------------------------------------------------------------------------------------------------------------------------------------
这里穿插一篇文章:
[昆山名人]大理:沈万三的人生福地
历史学家称,如果没有对茶马古道的命名或者说发现,中国的西南地区文明交流史中的许多故事和声音就会像从前那样保持它一贯的沉默。那么,如果不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又有谁知晓“富可敌国”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与云南大理千丝万缕的联系?
假设让时空穿越,回归元末明初,这段历史在沈万三身上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元末明初,金陵出了“富可敌国”的苏州人氏沈万三。因于明初出巨资修建南京城和苏州街道,惹怒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先被充军到辽阳,后流放至云南大理。
沈万三为什么这样辗转流放?这得从明朝开国名将沐英镇守云南说起。
据明初镇守云南大理的天威经镇抚使沐英的把兄弟李浩所写的《沈万三戍德胜驿》一文记载:“洪武十九年,辽阳拨军犯四人,并附牒文,义兄沐英亦附书于后曰:‘此乃江南第一巨富。因修南京城,出资可敌国资。因犒劳军事而动帝怒,而没其家,并发配辽阳十二年。’”那么,这次为何又充军到云南大理了呢?原来因为沐英和沈万三有旧交。一次朱元璋诏沐英入京“问云南事”,沐英是朱元璋义子,见帝无所不谈,侃及沈万三事,“帝怒已平”。沐英对朱元璋说,云南西路金银矿藏丰富,可惜缺乏“精地通源”,“识银山脉象”的人。“万三通理财,求帝拨万三父子入滇,为西路理财。”朱元璋听了沐英的汇报和请求,便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便“令太监传谕,拨沈万三父子戍滇”。沈万三来到云南,在省城沐府住了三个月,觉得“省上烦乱,愿隶籍大理”。
沈万三携家眷带领马队经昆明、过楚雄,走云南驿进入茶马古道。日月轮回,你都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拂晓,高山峡谷,草地荒漠,湖泊冰川,一队负重前行的人马,他们带来了江浙的丝绸,在霭霭薄雾中缓缓前行。翻山越岭,涉水渡江,爬到四肢筋疲力尽,在日落时分到达一个从未见过的河谷,而又不知道晚上在什么样的房间里铺床安歇。沈万三经历了人生的转折,大理和茶马古道或将是他新的起点。
沈万三携着家眷,经过了无比艰难的行程,也不知行走了多少天,才算来到了地处边陲的大理。大理的兴盛出乎沈万三的意料。在沈万三眼中的这块陌生的地方,早在唐朝就已经建立了南诏国,到了明代更成了云南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北有神奇的藏文化,西南有东南亚文化,东面则是汉文化,处于几条古道都要经过的重要中转站,在唐宋两代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大理一直是南诏和大理国的国都,有着“亚洲十字路口古都”的美称。更重要的是,它是西南丝绸之路枢纽。汉唐时期,中原内地和“西南夷”地区相互交往,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商业通道——“西南丝绸之路”,当初汉武帝采纳张骞的建议,在滇西开凿了这条通道,以盛产蜀锦的成都为起点,经云南西部的大理,通往缅甸、印度等国。
走在茶马古道上的沈万三,已经年届花甲,体力和经历也大不如从前。命运既然将他抛到了这里,别无选择,必须站稳脚跟。在江南一带做生意时,沈万三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和商贾富豪,又借着和沐英的关系,加上他出手大方,乐善好施,有很好的地缘和人脉。当他遭受不测之后,不少朋友十分同情,纷纷从江浙一带到大理看望他,劝说他重操旧业,继续经商,并给了他极大的帮助。
沈万三发现,利用大理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江浙的丝绸、陶瓷和工艺品运往滇西北,乃至进藏,不失为一条求富的新路。这里天高地险,路途坎坷,充满艰难困苦,却很有发展的空间。毕竟是在边陲,天高皇帝远,朱元璋虽厉害,没有理由,也不可能让他再次遭受灭顶之灾。沈万三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让江南一带的丝绸以及生活用品,通过茶马古道运到了滇西。在大理重操旧业,继续经商,是沈万三没有选择的选择。谁也没有想到,流放戍边,恰恰使他获得了极大成功。
马帮人熟悉地理,知晓季节,沈万三的马队也不例外。据说,当年沈万三的马队一天可以行走250多公里,马队每天行走在险峻的雄关古道上,有的路仅几尺宽,一边是陡峭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马队负担着商业使命,送货得讲信用,困难再大也得守约。有时遇上冬天凝冻,人脚下套草鞋,马蹄上包稻草,小心翼翼行走;热天人马汗流如注,汛涝季节,如遇上山洪暴发,泥石流冲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那时,大理一带的人都知道,沈家的马帮最有实力,多时可达几百匹,走得最远,阵容最庞大,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传来的阵阵马铃声。沈万三在茶马古道弘扬了祖辈的商业精神,不论道路多艰险,不断地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马帮虽说千辛万苦,但也有丰厚的商业利润,时时创下辉煌业绩。应该说,是云南,是大理,是茶马古道成就了沈万三的“第二次创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理是沈万三的人生福地,也是他的创业天堂。他兑现了沐英请奏朱元璋被获准时的承诺:“万三通理财,求帝拨万三父子入滇,为西路理财。”
这天,沈万三随他的马帮北上来到了茶马古道上的小镇沙溪,在沙溪镇中心的四方街,他看到了马帮川流不息,人来人往,街市上的商铺生意兴隆,兴教寺香云缭绕。这,不免使他想起了让他起家的周庄,更想起了那个让他伤心的南京城。马队停歇,沈万三在一座宅院前驻足:这是一座白族风格的三坊一照壁建筑,有着完备的设施。四门合闭的马厩房让骡马都能住进房间里;厨房宽大,在灶边上就有一口井方便用水;还有供赶马人看戏的家庭戏台;二楼有专供“马锅头”休息的住房,从房间里一开窗就可以看戏;赶马人睡的床就是一个硕大的木箱,里面足以装下所有的贵重物品;凡是马帮能想到的,主人家一概考虑周全,对于出门在外的马帮而言,这是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礼遇了。沈万三打听了房子的主人,原来是个马帮的“马锅头”所建。沈万三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把这个宅院打量个透,心中不免生出几分忧怨,在这荒芜的边陲,交通闭塞的茶马古道上,竟然有这么精巧、匠心独运的宅院,即使是在富庶的周庄,他的沈厅也难以与之相比。沈万三越想越不是滋味,走出宅院想在四方街上找到些慰藉。突然,他眼前一亮,一位少女正在一个商铺前试着丝绸围巾,他边走边看,这不是他从江浙一带驮过来的货吗?眼前的少女围上薄如蝉翼的丝绸围巾,婀娜的身影忽隐忽现,宛若天仙……眼前的一幕,让沈万三有了些许欣慰。恍惚间,他好像是在似梦非梦中,明太祖朱元璋召见,皇帝下诏书,称沈万三在大理繁荣商贸有功,赏下关沱茶万担,沈万三感激涕零,终于又找回了江南时的感觉……街上散落的马蹄声把他拉回了现实中。
大理不仅有旖旎的银苍玉海,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性格活泼开朗,幽默风趣的白族人能歌善舞,颇有文化底蕴。无论是在大理的下关,还是在沙溪、剑川,抑或是鹤庆,闲暇时沈万三常看到一种叫“洞经”的演唱形式,人们聚集在一起讲诵,经书中有很多古文奇字,有长短句、五言句、七言句等。表演时以音乐伴奏,乐曲有“哼腔”和“牌子曲”声腔曲调自成体系,节拍整齐,层次分明,细听起来,还有昆曲的味道。这一点对于沈万三来说见怪不怪,因为他早知道,明代开始,朱元璋让很多人从南京迁徙到云南,设立了许多军屯、民屯、商屯,为了安定军心,在派遣三十万军队到云南时,允许官兵的家眷随之迁到云南。他们大都来自江南一带,对于他们,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哪儿去寻找精神慰藉呢?远离故土,与亲人天各一方的人们,时时刻刻都在无尽地思念。那么,唯一能抚慰心灵的,就只有从小耳濡目染的昆曲和江南丝竹音乐了。在寒冷而又漫长的夜晚,倾听足以撩拨心弦的乐曲,沈万三眼前出现的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景色,心头涌起一股暖暖的春意,滇西北的荒芜悲凉悄然逝去了很多时光,也正是这多种文化变融的“洞经”驱走了沈万三的孤寂……
立冬时节的黄昏时分,我走在大理古城的街道上,忽然有一缕音乐从远方飘过来,随着声音的方向寻找,是一家音像店在播放夹杂着纳西古乐的“洞经”,而词则是南唐李煜的一首词,随着音乐悠远飘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沈万三,你可听到了吗?
文章来源:云南网 作者:李瑛
-----------------------------------------------------------------------------------------------------------------------------------
【大道张三丰传奇】(12)巴蜀之缘
四、神物留甘州
古甘州是现今的甘肃张掖市,夏朝时,甘州为西羌地,中华古老的民族古羌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汉武帝在此设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名,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明王兆云辑《白醉琐言》、明杨仪撰《高坡异纂‧张三丰传》及《甘州府志‧仙释》等都记载张三丰在甘州留下几件神奇的遗物。乾隆《盛京通志‧仙释》说张三丰曾于甘州张指挥园中羽化升仙,但又在其它地方多次被人看到。
道家大道的修法是在他修成之后带着身体,道家性命双修,肉体也要修成,道成之时的肉身已经不是普普通通的常人身体,这时的肉身已经完全被另外空间的高能量物质转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张三丰大道成真,因有未完成的使命,使了个神通,将大道文化留给古朴的民族。
在甘州西门内之祠——当时是三丰庵,有张三丰回文诗,顺读、倒读皆可成诗:
“桥边院对柳塘湾,夜月明时半户关。遥驾鹤来归洞晚,静弹琴坐伴云闲。烧丹觅火无空灶,采药寻仙有好山。瓢挂树高人隐久,嚣尘绝水响潺潺。”(《回文诗》)

四川大邑鹤鸣山的张三丰回文诗。
张三丰在甘州留下一个药葫芦,人若有疾病,拿一根草投入其中,第二天煎汤,喝完马上就好。定西总兵在家宴请守臣并请艺人演杂剧,总兵将药葫芦拿出给大家传玩,药葫芦忽然自己震碎。药葫芦乃张三丰神物,如有不敬,自然不再留世。

张三丰在《蜀市题》中表明自己的葫芦乃无价之宝:
“朝隐青城暮入峨,蜀中来往阅人多。眼看白日忙忙去,口唱蓝仙踏踏歌。一个葫芦无价宝,两川风月安乐窝。山林尘市遨游遍,到处题诗认得么。”(《蜀市题》)

张三丰在甘州还留下一幅八仙过海图,中间有个寿字。甘州都指挥得到八仙过海图,将其悬挂在大堂,不知这是个神物。一天有亲戚来家住,晚上听到海涛汹涌声,还以为黑河坝倒了,告诉主人,发现其声从图中发出,方知八仙过海图与另外空间相通。

上图:元 王振鹏 八仙贺寿图

上图与下两图:元-山西永乐宫纯阳殿壁画-吕洞宾故事:八仙过海



上图:清乾隆 黄地洋彩锦上添花暗八仙双龙耳瓶(局部:八仙纹之葫芦图案)
“张三丰在甘州留三物而去,其一蓑笠,其二为药葫芦,人有疾者,或取一草投其中,明旦煎汤,饮之疾立愈。其三为八仙过海图,中有寿字,有都指挥得之,悬于堂,未以为奇。一夕有亲故假宿,闻海涛汹涌声,以为黑河坝倒。明旦告于主人,主人怪而物色之,始知其声从图出也。后皆为中贵取去。”(明王兆云《白醉琐言》)

八仙过海绘图。船尾开始算起: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汉锺离、李铁拐、吕洞宾。船外:张果老

八仙过海,火花收藏(即火柴盒上的老广告招贴画)
八仙指八个道家神仙,为汉锺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神的故事。张三丰有诗谈到他与吕洞宾同游洞庭湖:
“这回相见不无缘先生句,访道寻真数十年。雅度翩翩吹风笛,雄风凛凛佩龙泉。身从海岳来斯地,手拂湖云看远天。愿学先生勤度世,洞庭分别到西川。”(《洞庭䎸吕纯阳先生》)

上图:京剧版“八仙过海”【动态图】

清康熙年间(传)顾珏制作,竹雕八仙过海图笔筒

清康熙年间(传)顾珏制作,竹雕八仙过海图笔筒(展开图)
--------------------------------------------------------------------------------------------------------------------------------------
【提醒:下一篇文章会专门介绍“八仙”的故事(配有许多古画、图册、古代丝织品、工艺品等文物),此处只是精选了一些八仙的图画】
--------------------------------------------------------------------------------------------------------------------------------------
五、驭鸾巴蜀
“六合是我家,二曜为我烛。
我虽辽东人,游蜀似还蜀。
淡淡巫山云,弯弯峨眉月。
鲜鲜锦江波,熙熙巴子国。
到处阐玄风,颠狂自恰悦。
鸾驭止何方?又到青城宿。”
一曲《还蜀吟》道出张三丰的巴蜀之缘。巴蜀就是今天的四川,是中华历史文化荟萃之地。古人将上下、东南、西北称六方,六方相连为六合,意为天地之间,二曜指日月。张三丰驾驭鸾凤仙鹤遨游四方,天地之间为家,日月为烛,诗中洋溢着得道者的大自在。

张三丰与蜀地、蜀人有前缘,因此“游蜀似还蜀”,“到处阐玄风”。张三丰在《入蜀》中抒怀:“最爱峨眉峰顶月。”

剑门关。历史上有说:“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剑门关是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

“剑门雄壮蜀山高,飞去飞来鹤亦劳。
万点苍尖分历落,千重碧嶂几周遭。
时时牧笛吹秋草,处处樵风吼暮涛。
最爱峨眉峰顶月,清晖白上道人袍。”(《入蜀》)

峨眉山,十二月白雪飘至

峨眉山
下面几图转载自:一位网友的博客文章《好友所拍峨眉山------清境》。
都是峨眉山景观:



下面几图与图下文字,皆转载自:一位网友的博客文章《峨眉山游记(图文) 》,拍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顶 峨眉山金顶和武当山金顶不同,地势开阔,四面群山尽伏眼底,上面有两座寺庙和好几家宾馆。运气好的时候,连绵的云海与金顶相接,人少的时候四面一望,好似蓬莱仙山,使人领会到出尘之乐。


上图:峨眉山 伏虎寺(又名虎溪精舍) 据说上面牌匾中的“离垢园”三字是康熙的亲笔。下面这幅对联“普恩普德普事功当其时谁人并普,贤国贤家贤天下今之日那个同贤”,写的真好,从一个角度很好解释了“普贤”这个名号的内涵。

峨眉山 清音仙境(清音阁入口牌坊)

峨眉山 峨山亭

峨眉山 仙峰寺

峨眉山 九老洞 原拍摄者写道:“九老洞和仙峰寺高度差不多,相隔很近约两公里吧。传说是《封神演义》中赵公明等修道的洞府。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不明顺逆相助闻太师,被斩将封神为财神。“财神”在这个时代是最受崇拜的了,九老洞里面,现在“装修”的很不错,加装了照明灯具,又建了步道直通洞底,洞底供奉着赵公明的塑像。”
(回到正文)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封子朱椿为蜀王。此时川中安定,人们安于逸乐。张三丰一日方冠博带,神采翩翩见蜀王,劝他修道。蜀王椿不喜道,但羡慕张三丰老而益健,行走如飞,欲留张三丰,张三丰笑吟:
“等闲钓罢海中鳌,一笑归来祖晋陶。
花吐碧桃春正好,笋抽翠竹节还高。
心怀凤阙龙鳞会,身寓龟城马足劳。
何必终南论捷径,宦情于我似鸿毛。”(《题玄天观寄蜀王》)
张三丰告诉蜀王自己其实是张三丰,将和海岛的仙人去远游,做藩王虽好,无所求才能避祸。蜀王椿作诗送之:“吾师深得留侯术,静养丹田保谷神。”蜀王后来避过削藩之灾。

上图:清代李西月重编的《张三丰全集》插图
张三丰曾寄居成都环卫姜指挥家,而人不识。张三丰常戴一顶大斗笠,可是再小的门出入也不妨碍,他随手折下枯梅枝,插到土里就能生长,特点是花头向下,因此成都当年还有“照水梅”一说。

“往往来来度有情,葫芦游戏锦江城。身藏大道无人识,只爱梅枝插土生。”(张三丰《成都留题姜氏家》)

《邛州志》载:张三丰云游名山至成都,居住青羊宫一个多月,然后来到大邑鹤鸣山。鹤鸣山北依青城,南邻峨嵋,西接雾中,为道家名山,有二十四洞,山有石鹤,千年一鸣,鸣则仙人出。
张三丰入山时,石鹤复鸣。张三丰在《鹤鸣山》中写道:“沽酒临邛入翠微,穿崖客负白云归。逍遥廿四神仙洞,石鹤欣然啸且飞。”

上图:清(17或18世纪)黄花梨百宝嵌松鹤遐龄图笔筒

《张三丰全集》记载:“洪武末,有道人游邛之鹤鸣山。山有二十四洞,应以二十四气。道人入山时,石鹤复鸣,人咸惊异。居半载,入天谷洞不出。洞门书‘三丰游此’四字,时已一百余岁矣!”
鹤鸣山不少名胜古迹,都与张三丰有关,如访仙岩、迎仙阁、天谷洞、张神仙祠、张神仙祠堂记碑、迎仙阁记碑。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龙虎山道士吴伯理,奉明成祖御旨,捧御书入鹤鸣山,迎请真仙张三丰,建迎仙阁。

四川大邑县鹤鸣山道观。

鹤鸣山迎仙阁。
-----------------------------------------------------------------------------------------------------------------------------------
【大道张三丰传奇】(13)辟邪扶正
六、鹤至贵州
贵州中部的平越福泉山,历史悠久,汉武帝平且兰国,封夜郎侯为夜郎王于此。张三丰曾流连此山,“崇山处处有仙乡”。万历年间出版的《张仙遗事》载有众多的诗赋和仙踪道迹。福泉山因山上的一眼泉水而得名,传说“福泉”井水不够居民饮用,张三丰背叠翠峰的一座山去贵定换回一口吊井置于福泉山上。

“朝别昆明下夜郎,崇山处处有仙乡。鱼年共赛神鸡碧,鸟道高飞我鹤黄。细径遥盘关索岭,诸峰宛抱武侯冈。由来木密多幽地,笑杀南人住此方。”(《夜郎》)
《平越府志》载,张三丰福泉山修真处,“前为高真观,后为礼斗亭,亭前有浴仙池,夏不溢,冬不涸,可以疗病。”相传这浴仙池是张仙人穿草鞋一脚踏出来的。

《张仙遗事》载,张三丰在高真观后结芦修炼,张三丰留有《平越福泉山礼斗吟》:“此山云水尽澄清,夜夜焚香表恪诚。首载莲花朝北斗,星君为我著长生。”
张三丰留下颇多神迹,如福泉附近武胜关,有个倒马坡,石壁如屏风,百丈绝壁悬崖上有张三丰遗影岩,“首戴华阳冠,侧身杖策而行,分明可见”,旁有“神留宇宙”四个大字。后当地人称福泉古文化为三丰文化,称福泉为神话世界。

贵州福泉山藏张三丰自画像拓本。

贵州福泉山张仙祠。
七、辟邪扶正
到元明之时,因道德下滑,史上再次出现小道、方士及妖憎,滥儒充斥朝野的现象,极大地干扰了人的正信,张三丰每次遇到,常施术戏弄惩罚。
有个道士名叫邓常恩,侥幸做到太常卿这一高官,他为人极为阴险狠毒,以至害人致死。谁知那人阴魂不散,化为厉鬼,常在邓府作怪。邓做道士时,就听说太行山西有位马仙翁,能用神箭射鬼,人们去求他,没有不灵验的,于是派徒弟陈歪儿去求马仙翁的箭术。
陈歪儿奉命上路,行至中途,碰见个道人,神态轩昂,手执长弓,腰插七箭(长弓寓“张”,七箭,寓“三丰”二字笔划七划),自称能射鬼,百发百中。陈对他半信半疑,因是同路,且跟着同行。晚上,在一座破庙中过夜。林深月黑,竹林古木中传来啾啾鬼叫,陈歪儿十分惊怕。道人却说:“不用怕,你正好可以看我的神箭。”便在窗隙中一箭射出去,只听到那鬼哀号著逃去,陈大为钦服。次日早晨,叩头恳请道人传他法术。道人十分慷慨,立即传给他神箭之术。
陈歪儿回来见师父,谎说:“马仙翁已经寻找不到了。托师父的福,路上遇见神仙传了箭术。”常恩听后大喜。这天夜里月色朦朦,府中花园鬼声又起,急忙让陈显一显他的神技。常恩自己则转过回廊,在对面楼上监视。陈戒备不懈,忽然见一鬼飞入对面楼上,陈便挽起强弓,一箭射去。箭声响处,只听一声大叫,有东西应弦而倒。点起烛火一看,却是邓常恩。回头再找陈歪儿,早已逃之夭夭。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中,很多方士骗皇帝,被皇帝封为真人。一僧名札巴,紧步其后,获宠于皇帝,得赐号大智慧佛,于是出入乘高车,显赫权贵,招摇过街。一天札巴回到赐院,突然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道人在墙璧上题诗嘲笑戏弄,款落为坤断补(坤卦断而言补者,为丰字)题。札巴见之大怒,命士兵抓捕道人,忽然风沙骤起,道人不见踪影。于是人人皆知此为真仙三丰所为。
然而,如遇真修的僧道,张三丰则赞誉馈赠。张三丰在夔府(今重庆奉节)开元寺遇到广海和尚,盘桓七日,甚为投机,临别时留诗云:“深入浮屠断世情,奢摩他行恰相应。天花隐隐呈微瑞,风叶琅琅咏大乘。室密昼闲云作盖,庭空夜静月为灯。定中万象无何有,到此谁能见老僧?”并为广海留下草鞋一双、沉香少许而去。后来广海将张三丰留下的草鞋、沉香献给永乐皇帝,得到永乐皇帝赏赐的玉环千佛袈裟。(见《峨眉山志》)

张三丰曾在夔州(今奉节)长龙山住了三日,然后与开元寺广海和尚盘桓七日,谈佛论道。图为长龙山天仙观。
《张三丰全集》搜集了这类故事。张三丰戏弄方士妖憎,挽回道德宗风,坊间传得有声有色。

李西月重编《张三丰先生全集》插画

《张三丰全书》插图
(此文转载自:海伦娜的个人图书馆)
(未完待续,请见下篇)
-------------------------------------------------------------------------------------------------------------------------------------
【上几篇:】
-------------------------------------------------------------------------------------------------------------------------------------
【延伸阅读:与张三丰有关的——玄武大帝的传奇图文:
真武(玄武)大帝传记【真武灵应图册】1(第1幅~第23幅图)
真武(玄武)大帝传记【真武灵应图册】2(第24幅~第82幅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