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金矿 | 经典英雄叙事的末路:马奎尔版蜘蛛侠为什么是索哥的失败IP试验品
索哥(索尼娱乐哥伦比亚影业的简称)拿下蜘蛛侠的电影版权,开启了蜘蛛侠大电影的篇章。笼罩在美漫超英和漫威宇宙双重话语阴影下的蜘蛛侠,却成为了新世纪以来最成功的IP改编案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索哥拍了又拍,乐此不疲地出了多达七部的蜘蛛侠真人电影,每一部都广受欢迎,票房大卖。这不仅仅只是“蜘蛛侠”IP本身的号召力。
要知道,这七部真人大电影,既不是接续而生有上下逻辑关联的,也不像007那样每一部电影本身都独立成篇。它是同一个IP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重启了三次,也因此诞生了三位迥然不同的彼得·帕克。
能够让观众一次次重新进入电影院去看彼得·帕克而不厌倦的,固然有“蜘蛛侠”动漫IP本身号召力的影响,但更显而易见的是,每一次蜘蛛侠的重生,都给观众带来了迥然不同的观影体验,他们因此可以忽略故事内容上的重复。
比如,前两个系列的蜘蛛侠都讲到了彼得过去的朋友哈利·奥斯本变成了绿魔,但两位哈利·奥斯本的形象却截然不同,由此引发的剧情走向,和对观众情绪的调动自然也就不同。

相比较三个真人版蜘蛛侠的形象,不得不说托尼·马奎尔饰演的彼得·帕克是最失败的。这种失败,说的不是情节的失败,或者这个人物形象有几多的非议(相反的是,托尼·马奎尔的蜘蛛侠是争议最少的),而是说,他尚未完全走出二维平面漫画或者动画作品的范畴。
为什么托比·马奎尔的蜘蛛侠会注定是个失败的IP?!一言以蔽之,超英气息太过浓郁,无法走出漫画式写意表达“妄自托大”的坑。
托比·马奎尔塑造的,是一个高大上、无所不能但却像个单向度的纸片人,感情直白而刻意,所有的动作和语言的幅度都特别大,充满了在演戏的虚假腔调。
三部曲直到最后暗黑蜘蛛侠出现,人性的,太人性的喜、怒、哀、乐、悲、愁、苦等情感,终于在黑化的蜘蛛侠身上被放大体现,我们才嗅到了一丝人的气息。


但就是这么个暗黑蜘蛛侠,他是突兀的。他来自于彼得·帕克内心的愤恨。这种愤恨与仇怨,虽然给出了毒液这个魔鬼无孔不入的原因,可它还是起的势头太大,让人直觉太过突兀。
倘若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来猜测,只有经历了非常大的变故,受了很大的刺激才会发生这样激烈的转变。
但彼得·帕克当时的两个刺激源——其一是他有可能杀错了人,杀死他叔叔的,并不是被他亲手推下去的坏蛋;其二是女朋友要跟自己分手,重回哈利·奥斯本的怀抱,都难以和如此畸形的转变扯上直接的关系。

如果蜘蛛侠是一个如此冲动而简单的人,那么他就不可能做出这么多的英雄行为,他会因为冲动、蛮不讲理而成为浩克第二。这样轻易丧失理性的蜘蛛侠就不再是那个高智商的年轻人的形象了,显然有违导演的初衷。
所以蜘蛛侠黑化了之后,剧情猛踩油门,让他及时幡然醒悟,果断摆脱了毒液的控制。蜘蛛侠又恢复成了原来的那个蜘蛛侠,大义凌然、完美正义的蜘蛛侠。

世俗人性的情节一闪而过,蜘蛛侠还是原来的伟大英雄。他的自大、恨与心魔轻易地控制了他,又轻易地被克制掉了。其他人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他们无法摆脱毒液的控制,只能以死来换得身心的净化。

两相比较,彼得·帕克何其伟大牛逼!他绝不是普通人,他天生就背负着超级英雄的使命,他生来就有人为他挡刀,自己却沐浴在神性光晕下,扮演成功救世主的形象。

这故事看起来简直就是一部英雄史诗,简直就是坎贝尔《千面英雄》、《英雄之路》的复刻,荡气回肠、令人膜拜。但这英雄始终因其过于伟岸的品质,拉开了自己和普通人的距离,而更接近于神的品格。
这无疑更接近于那氪星来的超人的形象设定。超人为使命所召唤,放弃自己的爱人,回归亲生父亲给他的人设——为服务全人类而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蜘蛛侠也几乎同样地因为充当义警而屡次错失与玛丽·简约会的机会。

可站在俗气的人性的立场上,这样的彼得·帕克很难引起共鸣、讨人喜欢。更何况在他的身前,已经矗立着超人克拉克·肯特的高大身影。在新世纪更加复杂而多元的世界里,扮演类似超人第二的黑白分明的正义英雄角色,这真的是蜘蛛侠系列电影创作的初衷吗?
亦或者,这是索哥在DC版权争斗内乱、无暇经营,漫威自身也问题多多的危机时刻,趁火打劫,想要一举奠定超级英雄真人电影的不二地位,所以把全部的英雄理想都寄托在了孱弱的彼得·帕克身上?
我们不得而知。但趋向于超人化、神话化的彼得·帕克,却丢掉了蜘蛛侠自己的标志——年轻、热血、逗逼、充满激情。所以,他因为野心勃勃所以看上去近乎完美,但却没有了超英战衣下的魂。
非但没有了彼得·帕克的魂,雷米-马奎尔版的蜘蛛侠还由于需要扮演超人的角色而莫名其妙地成人化、成熟化了。
托比·马奎尔从最开始出场的时候,就看起来不像是个高中生。这可能与他的长相关系不大,而同他的扮相有关。
马奎尔扮演蜘蛛侠时是27岁,加菲是29岁,荷兰弟出现在《美国队长3》里时则是20岁。不和粉嫩的荷兰弟相比,只是和加菲相比,马奎尔看起来老成了太多。

懂事的优等生,怎么都比那玩滑板的、睡眼惺忪的夜猫子成熟得多,但从那“美漫第一个青少年英雄”的立意来看,却偏差了很多。
以至于《蜘蛛侠1》才进行了五分之二就仓促地让彼得·帕克告别了青少年状态;而《超凡蜘蛛侠1》至少从头至尾都只是个高中生版的彼得·帕克。
成年世界里的蜘蛛侠固然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但压缩掉他从未成年转入成年世界的成长性时光,很难让观众,尤其是青春期少年感同身受,也就难免让蜘蛛侠流失一大批青少年粉丝,这对定位于青少年市场的蜘蛛侠IP来说,是致命的策略性失误。这一点导演和编剧难辞其咎。
神话化、成熟化的蜘蛛侠引发的后续连锁反应则是他时不时地会让人觉得非常讨厌。

自大、嘚瑟、耍帅,这事儿如果放在一个高中生的身上,大家会理解为正常的青春期骚动;但这换到一个成年、懂事、早熟的人身上,可就不那么容易让人接受了。

三部曲沉迷于让彼得·帕克自我感觉良好,时不时地陶醉自我形象不能自拔,这当然是出于英雄叙事套路的需要,故意放大了帕克的性格缺陷,以期他能在这负面的迷失中觉醒,完成回家的英雄之路。可是,刻意的英雄叙事让这自我缺陷展示的环节显得浮夸有余而真实感不足。

英雄还没当好几回,就已经染上了一身的臭毛病。
比浮夸更严重的,是彼得·帕克情绪波动起伏特别厉害。动不动就热泪盈眶,动不动就敲门锤墙,还动不动就因为情绪波动而吹胡子瞪眼。

本来表情丰富让彼得·帕克看起来内心戏太多,可真的当他黑化的关键时刻,剧情却转折得特别快而顺畅,几乎看不见内心的挣扎。
发现自己可能错杀了一个坏人,这对超级英雄来说是致命失误了,但帕克却没有丝毫的自责与反思,反而暴怒,恨得咬牙切齿,把所有的错归咎于沙人。
没有太多的犹豫,他便因为复仇心切而心智蒙蔽,火速地接受了自己的黑化身份,并完全地现出另一个可怕的人格来。

假如说这是毒液的功劳,那么必须要说,毒液能力太强大,实力抢戏,请编导无论如何要把他塑造成史上最强反派。
可真的要是这样,岂不意味着彼得·帕克的内心其实非常地脆弱,轻易就能让毒液出入自由?那样的话,不就和神话化、成人化的蜘蛛侠形象矛盾了吗?
一个动不动把崇高挂在嘴边的超级英雄,心理素质哈差,能让异形随便摆弄。雷米导演,你确定不是来黑蜘蛛侠的吗?!
雷米-马奎尔版蜘蛛侠的另一处大败笔,就是过度渲染、营造家的爱和温暖,这让蜘蛛侠显得特别地迪士尼。
但索尼哥伦比亚毕竟不是迪士尼。家、爱和亲情固然是好莱坞永恒母题,但超级英雄毕竟不是躲在家的羽翼下苟且的普通人,他们理应是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孤胆英雄。

可是,雷米硬是把本叔与梅姨塑造成了慈祥爷爷奶奶的形象。帕克家不仅穷得叮当响,还让60多岁的老头老太为了帕克而打工挣钱,这可真是天下最伟大的养父母了。
彼得内心充满爱,所以他温顺、斯文、善良、孝顺,注定会获得一种标杆意义的幸福生活。可是,这样美好的性格,又离英雄所需要的勇敢、冒险有太大的距离。
没有孤独忍受的极致苦难,怎么可能孵化出英勇的大英雄?!难怪托比·马奎尔版的蜘蛛侠看起来更像是个普通文艺青年,而不是英雄。这显然与蜘蛛侠超英的设定背离。
可是,倘若索哥顺着这条线索走下去,索性塑造一个别样宇宙里的文青蜘蛛侠,也是挺引人遐想的设定。然而,编导并没有顺着这个思路去拓展新路子,而是在彼得·帕克染上文艺病了之后又强行把他拉回了超英的模板里,最后生出一个自我性格不鲜明,但又无比浮夸、无比会演的蜘蛛侠,骨骼清奇得很。
这个蜘蛛侠勇敢吗?不,他很孱弱。这个蜘蛛侠斯文吗?不,他的内心跌宕起伏。这个蜘蛛侠能成为价值高估的IP形象吗?不,他除了蜘蛛丝的超能力施展环节,简直就没什么特别之处了。
这样软弱的超英IP,想要抵御迪士尼漫威咄咄逼人的攻击态势,显然是没有可能的。或许也正是这一点,制片方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思路,及时踩了莎车,没有顺着超级英雄的老路子往下走,才诞生了后面更有个性与魅力的蜘蛛侠形象。
综合来看,雷米-马奎尔版的蜘蛛侠其实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故事完成度极高,剧本几乎符合好莱坞叙事套路的全部模板,可以直接拿来当编剧参考。
但站在IP延展的角度看,这一组蜘蛛侠系列可以称得上新瓶装旧酒,没有太多的启发性创造,故事落入窠臼之中,完完全全地是个失败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