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9日-人脸识别-半成品再创作-语音包-参与感
上午8:53
人的脸是独一无二的,尽管现在有整容术,但脸是身份唯一性最重要的标志物。为什么没有发型识别,手指识别?因为这些都是人身份的附着物,不如人脸那样独一无二。
现在流行换脸,为什么没有换声音?换脸,借用了明星的动作、语言、发型,表演情景等,仅仅替换一个脸似乎就能完成主角的转变,画龙点睛,作品的个人属性兀地放大了,换脸者一下直接插入到原有作品结构,原作迅速地被抹上一层浓浓的个人色彩。这带给换脸者新鲜的刺激,巨大的创作成就感。
为什么没有语音包,现在有很多的表情包。微信,QQ等社交应用语音包功能很少。其实,可以采用类似的变脸技术概念,将一个人的声纹信息注入到一些经典表演桥段或声音片段之中,抹上浓浓的个人色彩,改变原声音作品的身份特征,给变声者很大的创造乐趣。
无论是变声,还是变脸,抖音、快手的主流创作逻辑就是套用一些经典桥段,套一段BGM,然后迅速地形成一个新的作品。它们都是替换了一个作品当中最具标识性样貌部分,即作品的“脸”。复杂作品的框架很难被替代,但再创作者可以通过更换作品的“脸”,借用原框架,迅速的完成新作品的创作。
现在进入到一个半成品再创作状态,很多社交媒体都是帮助使用者套用作品,借用成品作品的结构,然后再替换其中最具标识性的部分——脸、声音等,降低使用者的创作成本,并且最大化地满足创作者的作品效果以及创作乐趣。
从过去的博客、微博,到现在的快手、抖音。网友的创作冲动,创作需求是始终存在,并且始终最有力地支撑和推动着这类内容创作媒体工具的发展。
如何辅助用户进行表达创作?整理程式化的故事结构,替换那些最具身份特征的部分,让用户参与到这部分的创作之中。让用户进入一个伟大的作品架构,生成一个新的作品,这种对更大事物的参与感始终操纵着用户的行为。此类型作品创作心理类似于在很多古迹名胜上涂刻“到此一游”。人们总是试图投机取巧地融入更大的、伟大的、崇高的作品结构,不管作品的形式是文字、视频、音乐,还是绘画、建筑、雕塑。参与伟大,感受伟大的荣光,并感觉这荣光自己也有一份,甚至是自己的一份。就好像买书,摆满书架,就感觉占有甚至拥有了这些知识一样。
这种创作需求满足感,个人身份提升感,伟大社群的参与感,带给人权力与荣耀的满足是巨大的,尽管这可能只是一场权力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