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判断》读后感
决策的原则:第一满意原则,即我们做出决策和判断的标准并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最佳选择”,而是建立在人类心理上的“第一满意选择” 斯科特.普劳斯
关于这一原则我的看法是:每个人的当时的第一满意原则,就是“最佳选择”,作者所谓的“最佳选择”是大家认定的或者个人以后所能找到的“最佳选择”

一、知觉、记忆和情境
知觉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预期所决定的,这些预期建立在过去和情境的基础上。
通过询问以下问题,发现能够引起知觉偏差的认知和动机因素
1.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了某种动机的驱使?
2.我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是是否夹杂了自身的预期?
3.我是否与那些与我有着不同预期和动机的人交换过意见?
态度的改变会引起行为的改变。但有关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研究表明,态度的改变也可能是由行为的改变所引起。
避免出现记忆偏差的方法:做好仔细的记录并保管好有关过去事件的记录
情境依赖的四种表现形式:对比效应、初始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二、问题如何影响答案
三、决策模型
期望效用理论的大多数公式都至少包含以下六条原则中的一条:
1.有序性
2.占优性
3.相消性
4.可传递性
5.连续性
6.恒定性
理性决策的悖论
1.阿莱悖论
2.埃尔斯伯格悖论
3.不可传递性
4.偏好逆转
四、直觉与偏差
代表性直觉
随着情境中细节数量的增加,该情境发生的概率只会逐渐降低,但是它的代表性和由此带来的外显的可能性却会上升
避免由依赖代表性直觉产品偏差的方法
1.不要被很细节的情境所迷惑
2.只要有可能,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注意基线值
3.记住偶然性并不具备自我修正的功能
4.不要错误地理解向平均数回归
易得性直觉
歪曲的易得性、想象的局限性、否定、生动性
对概率和风险进行判断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偏差
1.保持正确记录
2.警惕如意算盘
3.将复合事件分解为简单事件
锚定与调整
在做最后决策前,考虑多个锚定值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关、因果关系与控制
关于判断相关关系的建议
1.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正性的、已被确认的关系。没有出现的事实往往是最为关键的
2.判断是基于自己的观察还是期望
3.必须很好的认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两个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之间可能只存在很弱的相关
归因理论
减少归因误差的方法
1.更加关注共同反应的信息
2.反问自己如果身处相同的环境,自己将如何行为
五、决策与判断中的社会性一面
社会影响
社会易化:对于那些简单的、熟练的行为,人们在有旁观者在场时通常能做得更好;但对于那些复杂的、还没有掌握好的技能,人们在有他人在场时则会表现得没那么好
避免群体盲思的措施
1.群体领导应该鼓励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包括对他们自身观点的批评
2.群体领导应该避免在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个人偏好
3.与其他群体一起考虑同一个问题
4.群体成员应该与受信赖的同事定期对群体进行审议,并且向群体报告讨论的内容
5.群体应该要求群体外的专家或者有资格的同事参加群体的会议,并且鼓励他们挑战群体的一致意见
群体决策和判断的研究结论:
1.很多个体水平的直觉和偏差在群体中发挥了同样的效力
2.群体讨论通常会加强已有倾向
3.群体通常比一般的个体表现好一些,尤其是在一名指定的领导者鼓励全体成员发表见解的情况下
4.群体中最好的成员通常比群体表现更好
5.几个人独自使用头脑风暴法比群体会议更为有效
六、常见陷阱
过度自信
避免证实偏好和自我实现的预言
1.关注动机因素
2.采用鼓励证伪性回答的方式来组织问题
行为陷阱
减弱或避免诱捕的方法
1.做出一个承诺之前把“结束的成本明确化”---在投入一项长期风险之前要考虑中止行为的代价
2.让不同的人进行最初的和最后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