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3年,我花了1万块怎么还不管用?
学习对很多人来说,是个苦差事。如果此时有人告诉你,你只需要花一点钱,就能立马获得一锅知识浓汤,喝完保证日日精进,你会怎么做?
当然是接受啊,自己学习速度又慢还容易犯错。当学习成了痛点,它便有了市场。

01.知识的搬运工
在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互联网风口可谓一年一变,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信息焦虑和成长焦虑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催生了一大批知识网红。
他们是知识付费和网红经济双风口下的结合体。他们号称精耕数十载,背后成功的故事一箩筐,只要跟着他们学习,就能少走弯路,登上人生巅峰。
至于究竟有没有料,买了课才知道。他们不是真正的知识生产者,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他们善于在各类知识分享平台上进行自我营销,精于将知识加工成小剂量的营养配方,让人不经思考后服下。
他们与那些具备专业技能,专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士最大的不同,是专业人士往往具备扎实的功力和系统的知识,自带干货,但是他们可能忙于本职,或不善营销传播,所以容易被淹没在网络内容的长尾中,难以杀出重围,被大众熟知。
知识网红们将知识进行简化,嚼碎了给你,让获得知识像获取资讯一样轻松愉快,看起来超值,知识获取成本大大下降,但并不表示那些被咀嚼过的知识可以形成接收者的能力。
对很多人来说,它更像那些你买来放在书架上没看的书,微信收藏里没有读的文章,微博转发里没有看的贴,你只是获取了知识,但还没有完成理解。这种津津有味的咀嚼着别人嚼过的甘蔗渣的方式,反而是让知识粗鄙化了。
学习和理解知识,不像解数学题只有一两种解题思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得自己去嚼,可能还得嚼个两三遍才行。

02.知识消费和知识投资
在这里必须明确一点,知识消费不等于知识投资。
知识消费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只要有兴趣,我们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为获取自己喜欢的知识花点钱也乐在其中,为的是获取内心愉悦。这就跟你去买东西一样,只要兜里有钱,你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开心就行。
但知识投资不同,投资讲究回报。它不像简单的知识消费,哈哈一乐就完事儿,它还要有产出。
人对于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先译码,再内化,最终应用的过程。
首先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图画等,对知识形成了解,但光是了解还不够,你还得将知识中的客观联系变成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最后将其应用于处理、解决现实问题中。
大多数知识你不经过理解和思考,并有所产出,它只是信息。

听过不等于懂了,懂了也不一定会做,不经过练习,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似懂非懂,不清不楚。
知识产出的目的是为了在大脑中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当新的知识进来,才能发生正向的化学反应。
你所学的知识让你从专业变得更加专业,从门外汉晋身为职业大牛,或者这些知识虽然没有给你带来实质成绩,但它扩大了你的影响力,为你在某个领域占据了话语权,这是产出,也才叫知识投资。
有人可能会说了,那我虽然没有变得更专业,但我跟着那些知识网红学习,少踩了很多坑,规避了一些风险,这也是投资啊?
这是模糊了投资的目的。真正的投资是为了开源而不是节流,你见过哪个人是为了省钱而去搞投资的吗?同样的,对知识的投资最终若不能内化到实际中去,产出实际效益,那它也只是停留在知识消费。

03.知识的获取方式
我一闺中密友就非常热衷于为知识付费。几乎网上那些热门的知识付费品类,她都订阅了个遍,什么线上英语、付费社群、心理专栏,直播教学,她都毫不吝啬。
我们有很多人和她一样,对于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始终有一种匮乏感,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想方设法的要紧跟这个时代。
但这又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我们在为如何筛选有用的知识你焦头烂额时,“罗振宇们”就出现了,他们大手一挥,韭菜们就前赴后继。
罗永浩说过一句话:“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学习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但事实上,订阅了那么多知识,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了吗?
并没有。它们或许在短期内让我们有所启发,但一段时间后,我们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我们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也依然在原地踏步。因为那是别人思考的产物,且它们是琐碎的,不成体系的。

不同的人在获取知识的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教育导向和结果。
今天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展现出的特点是各自文化传承的产物,从孔子的"述而不作"到古希腊柏拉图强调启发、分析和结论的"问答法",都带有明显的对大环境的适应特征。
在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教育者更需要解放人的创造力,即我们不仅需要获取更多的新知识,还要吃透它并且举一反三。吃透它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块鸡肉,你必须得经过咀嚼、消化,并且再加上训练才能变成身上的肌肉。
知识也是一样,你得经过思考和使用,才能真正融入我们大脑,成为我们的智慧,化作我们的技能,正如蔡康永所说,“智慧包括了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方式和使用方式”。
在学习这条路上,从来就没有那么多的捷径可走。别在“假装获得了知识”,其实你仍然在知识大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