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之战的浓烈文化
《明史》有"传庭死则明亡矣"的说法……

明崇祯十五年,孙传庭由永城知县,逐步升至兵部尚书,统领七省军务,先后参与并主持了数十次对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镇压活动,深得明廷赏识。不论是在"四正六隅"的联合围剿中,还是在"汛守要隘"的单独行动中,他都以其独有的狡黠、多谋、果断,使农民起义军多次处境艰险,成为明朝廷手中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被称为明朝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但他也有个的弱点,就是过度地依赖战车,他造了3万辆火车,编练火车营,所谓火车营就是将大炮放在战车上,也可以作为栅栏使用,还可以运送粮草,守备力和后勤能力非常强,但车营机动性非常差,行动极其不便。

孙传庭也认识到这个弱点,于是死守潼关,闭门不出,可惜崇祯等不住,硬要孙传庭出击,孙无奈只得深入。李自成先诱敌深入,孙传庭取得小胜后,深入追击,结果行至郏县连着几天的阴雨导致路面泥泞不堪,车营的机动性又差,官军行动缓慢,李自成看此情况,趁机出击,大破火车营,杀明军4万人,火车营的溃败引起连锁反应,骑兵也招架不住逃跑,战场形势瞬间巨变,由双方互相厮杀变为一方追杀另一方,经此一役明朝官军死亡四万余人,损失兵器辎重数十万。
郏县战役(柿园之役)和松锦大战一样,都是决定明朝命运的战略决战,在这两场战役中,明军并非没有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归于失败,经此役,明朝失去了最后的抵抗力量,明朝再无可以御敌之兵,几个月后,明朝就灭亡了。

这里说个题外话,崇祯年间史料记载旱情严重,有所谓小冰河期之说,而孙传庭复出后,指挥的决定明朝命运的决战郏县之役(柿园之役),也是因为遇到连续阴雨而战败,这是历史记载的片面,还是明朝气数己尽呢?
说完孙传庭,在来说说这郏县,郏县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虽然面积不算大,却历史底蕴颇深。
位于蓝河入汝处的古蓝桥至阴山一带,古称摩陂(在郏县东南,亦名龙陂)。三国时期,曹操曾在这里设置行宫,指挥了襄樊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和樊城。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前来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而被水淹七军。关羽趁机乘船进攻,俘获于禁等人,重创曹魏,威震华夏,后来,曹孙秘密联合,吕蒙偷袭荆州得手,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之后,郏县父老为了纪念关羽,在曹操初祭关羽之地——城关镇北街,建起了关帝庙。
此次战役在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关羽传》都有记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把其间,关云长大战徐晃的桥段,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得摩陂“声名大噪”。

郏县除了这关帝庙,还有座更为著名的文庙。
文庙位于郏县城内东南隅,它是郏县的学宫,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还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会各界祭拜孔子的专祀庙宇。
孔子后裔的一支,唐代迁到郏县,被称为郏县派。郏县派是四十三代中兴祖以前的孔氏大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来又有十大支派的鲁山派、宁陵派部分族人迁至郏县,成为地方望族。五代后周年间,孔姓族人在时任县令郭忠恕的全力支持下,捐资创建孔氏家庙--孔庙,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竣工。北宋末年部分建筑和设施毁于战火。金泰和六年(1206)县令奉旨在孔庙旧址修建官方文庙。明清两代曾大修和增建,确定其今天的宏大规模。

现存的大成殿、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两庑等,均为清代木构建筑。该建筑占地5万平方米。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创建年代久远、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且保存完好;建筑规制是取法山东曲阜孔庙、孔府两大建筑群的精华而建成的又一具有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
郏县由于受到“文武”的熏陶,酒文化也相当浓烈,当地喝酒一般都是白酒,倘若哪位年兄一上桌,便叫嚣着上一杯酸奶,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矣,按照古罗马的法律,恐怕就要人格大减等了。在郏县人的酒桌上,白酒是必需品。即便入席前主人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喝白酒,只是意思一下,但一旦酒席摆上,白酒照旧巍然矗(chu)立。

郏县当地的白酒,酒性极烈,即便是好酒佳酿,入口亦不醇,一杯下肚,恍如生吞下一块木炭,腹中如灼,一时龇牙咧嘴,五官挪移。每当走进酒店,看到热情好客的主人,客人在深切感激之余,总要胆战心惊,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感。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