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4日周六】己亥年八月十六
上午撰写方案,下午及晚间阅读。
共读览:
1、吴琪、邱静、余婧,“发现新动能:中国制造业如何制胜数字经济”;吴琪、俞毅,“物联网应用服务离我们还有多远?——从试点到规模化应用”;宋妩、郭嘉祺、付莹,“民营企业如何突破转型盲区”。均载于《埃森哲(Accenture)展望:新商界》(2017)。
2、[日]岛田庄司著《水晶金字塔》(陈涤译),新星出版社(2010/1991)。中译本约25万字。
3、[美]麦克沃伊(J.P.McEvoy)、扎阿特(O.Zarate)著《画说量子论》(陈难先译,原书2007年):“什么是量子论”;“量子论缘起”;“经典物理学家”;“一切都已经证明”;“小数点后第六位起或许还剩下点事情可做”;“经典物理学基本假定”;“1927年索尔维会议:量子论的公式表述”;“什么是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克劳修斯:两条定律”;“原子的存在”;“双原子分子的平均处理”;“玻尔兹曼和统计力学”;“热平衡与涨落”;“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的30年抗争(1900—1930)”。
【简记一】
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副主席吴琪与其埃森哲研究部的同事指出:(一)近年来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失速,以及多年来不均衡发展积累的矛盾的爆发,使得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制造业的发展饱受需求乏力和产能过剩之苦,营收增长不断放缓,盈利水平停滞乃至下降,对于新动能与新机遇的探寻迫在眉睫。当下,中国经济正经历由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型,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新的理念和商业模式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制造业企业唯有拥抱数字化,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方能应对新常态、提升竞争力,并从数字经济的新模式、新机会中得益。(二)但数字化决不仅仅是企业 IT部门的关注点,而是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部门,涵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链条。埃森哲开发了一套完备的量化模型——数字化指数模型( Digital Performance Index),在规划、生产、销售、管理四大核心领域对企业的数字化投资和进展进行量化评估。以上四个核心领域各有三个关键构成要素(包括洞察、计划、实施,设计、构建、运行,推广、交易、售后,评估、提升、革新),代表了企业在该领域价值链上的重要经营环节。借助数字化指数模型,埃森哲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电子一所)合作,抽样选取了六大制造业行业中170家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其数字化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研究显示,目前中国企业总体数字化水平较低,四大领域的数字化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三)通过埃森哲数字化指数模型和卓越绩效企业评估模型,对170家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水平和经营绩效水平这两个维度对比分析后发现,“传统商业领袖”的数字化水平远低于“数字领军者”(差距高达38%),这意味着传统商业领袖仍然依靠原有优势来维持财务实力、暂居市场领先位置。然而对“数字化”的忽视正侵蚀着这类企业的未来,与传统商业领袖相比,数字领军者展现出更加持续、优质的增长,表现在其盈利能力、股东回报、投资者信心以及优势持续性这四大绩效维度上的显著优势。(四)研究还发现,“数字领军者”与“数字实践者”的差别在于,前者从“改善经营、提升效率”到“推动企业转型、驱动新业务”,都在发挥数字化更大价值;规划着眼于“企业转型”,而非“局部修补”;生产则以开放促创新,打造数字化运营模式;销售以客户体验为核心,不断深化客户价值主张;管理则持续评估、动态改进,全面提升企业灵活性与适应性。成功的数字化企业需要灵活的组织架构、数据驱动的企业文化、数字人才的培养机制等多方面的相辅相成。(五)数字化转型不是企业锦上添花的工程,不能让数字化停留在 IT部门,而是既需要由企业最高决策者来部署和推动,使之成为企业发展共识,又需要使数字化转型切实地贯穿整个组织和职能,在运营环节落地并予以执行。通过数字化推动核心业务转型以及发展新业务,制造企业方能实现动能切换。埃森哲的企业数字化转轨模型需要企业关注四大要务:(1)生产运营效率的数字化提升;(2)现有产品/商业模式的数字化创新改造;(3)拓展具有颠覆性的数字化新业务;(4)巧妙平衡,企业需利用数字技术在延续核心业务和发展颠覆性新兴数字业务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产生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核心业务和新业务的延续性是企业转型变革中的优先重点,企业籍此才能平稳有效地实现新旧动能的切换,制胜数字经济。
吴琪等人在第二篇文章中指出:(一)中国已经计划实现窄带物联网(NB-IoT)的大规模商用,物联网不仅能帮助制造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运营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借助物联网抓取到的数据,企业得以持续感知客户需求、创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动态、个性化的智能服务,获得增长新动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但已经开始试水开展智能服务的先行者(如智能家居、工业设备的维护服务等),大多数仍然处于小规模的验证阶段,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应用;极少数已经开展大规模应用的,仍处于投入初期,收到的商业回报也很有限。阻碍企业利用物联网开展智能服务的因素来自:(1)需求的不确定性;(2)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3)与外部伙伴的合作亟待改善;(4)企业能力准备尚需时日。(二)利用物联网向服务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企业要根据实际需求,在不断的“尝试—反馈—改进”的创新螺旋中探索物联网应用的价值所在,从概念验证逐步走向规模化应用。传统的制造业提供产品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是“产品思维”;而提供基于物联网的服务,则要基于服务场景,着眼于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一起为客户提供服务,是“系统思维”。产业“朋友圈”的不同角色在产业演进的不同阶段(物联阶段、物联和服务交融阶段、万物服务阶段),其潜在价值也在动态变化。(三)企业需要管控好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在探索智能服务价值的价值螺旋过程中,作为服务的载体,智能产品的开发会碰到新的挑战:首先,智能产品和服务需要快速迭代,这意味着开发周期变短,对市场的反应要更快;其次,由于硬件的开发周期要慢于软件的开发周期(服务通常是以软件的形式交付),造成软硬件开发周期不匹配;最后,服务能为客户带来更具个性化的体验,而这种个性化体验会让产品和服务的配置更为复杂。因此,企业需要全新的“数字化产品生命管理周期模式”,其具有以下特点:(1)快速;(2)可伸缩;(3)智能;(4)互联。要实现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企业需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1)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2)运用设计思维(即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系列工具、方法和理念,将用户的需求、企业的商业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行性结合在一起,是创意思维和分析思维相结合的产物);(3)管理投资风险,多速驱动(立足于现有业务,同时探索新业务),合作共赢(共同投资、资源互补、共享收益是平抑投资风险很好的方式)。
来自埃森哲管理咨询人才与组织发展组的研究人员指出,(一)成功转型是企业持久发展的灵魂,是企业长寿的基因,但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却陷入“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的僵局。根据埃森哲“全球企业转型能力框架问卷”进行筛选,最终定义21个问题,对100位拥有民营企业转型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发现,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常见的三大盲区:第一,决策盲区(领导团队),即过于短视;第二,执行盲区(转型评估),即缺乏系统思考和统一规划;第三,组织盲区(组织与人员),即员工能力不足。(二)某位受访高层如下概括:“我们一直都说居安思危,而中国的民企往往在危难的时候才想到去布局,造成了短视。在‘安’的情况下去布局,才不会有急躁、急于求成的心态”,“我们理解民营企业为什么注重短期利益,利润是民企的根。调整民营企业家的目标,不断强调转变和转型,不是直白地讲道理,而是要扩展视野,去看国际企业的做法。场景是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转型路径让他看到未来的可能性,才能高瞻远瞩,做出正确决策。”如何平衡长期和短期利益?第一,转型目标及价值,企业应该对转型目标和价值进行深入洞察,不仅结合外部趋势和内部问题诊断,更要根据企业未来的战略定位确立转型目标;第二,转型路径,企业应根据目前系统能力、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成熟度,规划一条转型路径;第三,速赢机遇,企业通过定位转型中的重要机会点或项目模块,再逐个对其进行收益程度(即对销量、利润类业务指标的贡献程度)和风险程度(即对业务指标带来负面影响的大小)的评估,在转型时间轴上标注出速赢机会,同时将其与高风险模块进行组合,互相对冲风险;第四,转型领导力,企业在转型中,需要领导者敢于引领变革,并对结果负责,同时帮助团队进行意识和行为的转变(埃森哲将这一转型领导力称为“教练型领导力”,即将领导技能、业务发展和行为变革三位合一)。(三)执行盲区的根源在于执行的准备和监督没有做好。(1)“执行洞察”就是要解决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区,从业务影响及风险、变革准备度、绩效与成果等三方面获得转型执行的前瞻和一手信息,配合相应举措,就可以帮助企业克服执行障碍。转型绩效,一方面是通过最终目标层层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衡量具体业务举措。(四)“组织洞察”就是解决因“人”没有转变引起的组织盲区。在转型过程中,要及时补足能力缺口,并注意原有能力的衔接和提升。(五)在转型初期,主要工作集中在规划和起步,确定转型的目标和路径上,这一时期的决策洞察最为重要,一旦方向和路径设计有偏差,转型就会变得艰难甚至无疾而终。在转型落地期,执行洞察就会成为管理者最需要的武器,它可以帮助转型稳定推进,同时再回头来看,根据新情况调整转型目标和路径。另外,也可以开始着手通过组织洞察,提升计划人员的能力。而在转型进入加强巩固阶段后,人员能力和组织文化的配套就尤为关键,这样才能保证转型不“反水”。这三类重要的洞察在转型的不同时期相辅相成,各有侧重,是民企转型引领者的左膀右臂。
【简记二】
原作发表于1991年,属当代日本“新本格推理”教父级作家岛田庄司“新·御手洗洁探案系列”之一。本书以宏大诡异的场景、眼花缭乱的谜题,让岛田践行自己“谜团全球化”的写作主张(虽然摆脱不了“灌水”的嫌疑)。<悬疑设置及诡计类型>:不可思议现象、自杀/意外事件的谜团、密室犯罪、尸体的异状、不在现场证明/逆向在场证明、建筑物诡计、科学诡计(物理/化学)、意外的人际关系、误导(证言/认罪/伪造)、身份交换/数人一角、事前/事后共犯、角色逆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