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叔本华思想随笔
在叔本华思想里意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一切的本质,而智力和认知力反而是次要的。主要作用是为意欲服务。
动物的智力发展有限,只能觉察事物和自我意欲直接相关的表象,简单来说就是生存和繁衍的需要,除此之外的事物它们及不关心也觉察不到。人的智力发达,不仅能觉察到和意欲直接相关的,也包括间接和有可能关联的事物。而天才的智力不仅能满足意欲的需要,更能超出意欲,在脱离意欲的掌控下去把握观察这个世界。这种认知是不含目的,也就是绝对客观的,所以天才的观察是对这个世界直观的本质的认知,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获得广泛认可及在时间中不朽的气质。因为他们把握的是共有的本质现象,是绝对客观,超出个人局限性的。
而平常人在意欲指挥下的智力和活动,都是相对片面和局限。比如一个作家想写一本书因为想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和金钱,那么他写作时候必然会考虑到市场和读者的喜好去迎合,从而怀着这个目的写作。真正的作家和天才写作,只是因为他们观察到这个世界的本质现象,作为一个纯粹的主体,他们心里自然有种想写作的冲动。当然并不是说不怀目的的去写作就是天才,天才是能作为一个纯粹的主体,以超出一般意欲需要的智力和认知力观察世界。
而平常人庸庸碌碌一直在意欲的指挥下行动,智力和认知力也全然在这上面,比如如何升职加薪,赚取钱财。如何享乐游玩,看电影或者计划旅游,如何讨得喜欢的人欢心。他们全部的智力都在意欲的掌控下,偶尔有放空的时候,会想想人这么活着是为了什么。但是从不能像天才一样,形成长期系统的观察。
意欲作为人的掌控者但有时候又隐藏其下,并不会被智力认知,因为意欲是主人,所以智力自然不能认知到意欲的真实目的。意欲只是在智力表层显现指挥其行动。形成一种行为惯性。这就造成了冲突了,即理性和本能欲望的冲突。而在这种冲突之下毫无疑问占据上风的是意欲。智力不能认知到意欲的真实目的,有时候却通过一些情绪波动或者梦里显现。佛洛依德的本我,超我,及自我,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从叔本华的认知和意欲发展过来。
叔本华认为人的性格固定不变的,同时也不存在所谓的偶尔性,偶然性都是必然会发生的。所谓偶尔只是不同的因在同一时间的作用产生必然的果,而这个因是由时间链条上游其它因组成的果。所以同一时刻发生的因,有一条长长的因果链,这个因果链的存在就早已注定了这个因何时存在。
今天造就明天因是昨日的果,事件就是这样由一条条因果链组成在时间链上不停向前纠缠。人类无法把握只能因为人类自我认知的局限。就像以前认为天气是不可控的,但是现代科技已经能较为准确的预报,只要能把握住所有产生果的因,就是推断出一个必然的果来。这是一种命运决定论,即其实人出生开始命运就已经确定下来了,你最后人生结局的果已经定了,因为产生这个果的因已经定了。叔本华的思想受佛教的影响很大,这个宿命论,和佛教的一些理念不谋而合,现在量子力学关于概率塌缩等种种理论,所有事物也许是在观察的瞬间才塌缩成这个可能性,不知叔本华对这个理论会有如何想法。
在叔本华哲学体系里生命是痛苦及虚无的旅程,这是因为痛苦是肯定的性质的,而快乐是否定性质的。比如一个亿万富翁,他具有令人羡慕的一切,但是如果他牙疼。那么他所拥有的一切不会阻止这痛苦,都只会在这痛苦中退却,他唯一能感觉的不是他拥有的钱财而是此刻的牙疼。快乐具有否定性,有时候快乐的终结就是引起痛苦的原因。如好友相聚多快乐,分离就有多痛苦,同时痛苦的消退也能引起快乐,如抽筋之后痛苦难耐,而这痛苦消退后又会升起一种轻松之感。
同时我们一生追逐的梦想或者期望,在达成那一刻或许有短暂的喜乐,但之后就会陷入无尽的乏味和无聊之中。人的一生在不断追逐渴求之物,历经艰辛痛苦,但是得到这渴求之物的快乐却不能维持多久,往往得到以后反而陷入空虚和无聊之中。所以人的一生本质也许就是苦痛和空虚。而人的一生是短暂和虚无,作为一个感受的个体,也许我们只是种属的生存意欲的一个化身,生存意欲在时间又在我们这样一个个短暂虚无的个体组成一个无限。我们永远都只能感觉到一个瞬息就是当下,而所有当下又会转瞬变成一个我们的想法记忆和念头。动物比人快乐是因为它没有足够的智力去储存思考这无尽逝去的时光,它们永远只活一瞬。而人类只能感受到一瞬,却把这无尽的一瞬储存组织起来,哪怕在这一瞬中也会有过去的影子和苦痛,同时还要忧虑未来。这种智力的认知,把过去未来和现在交织在一起,但是我们的感受却永远只有一瞬,过了一瞬就是一种想法记忆。关于人生存在的本质及快乐和痛苦的理和佛教的某些理念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