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
作者:袁毓林
期刊:中国语文2004(3)
摘要:以满和全等词语在意义上的差别为例,说明怎样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语言表达中词语的同现限制问题,建议把隐喻分析提升到意象图式的抽象水平。(意象图式是什么?它的优越性在哪里?提升到意象图式的抽象水平来分析有何好处?)借此把语言的认知解释转换成算法规则和形式表示,从而实现认知和计算的统一。(将认知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结合起来?)
关键词:同现限制 容器隐喻 套件隐喻 意象图式 认知解释 计算分析
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
一、“满+NP”和“全+NP”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平行性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首先举例来储泽祥(1996)年的研究,满和全在修饰名词性短语时,表示某种东西遍及名词所指的事物。二者有时可以同现:1)满身是汗。&全身是汗。 2)满世界找他。&全世界找他。但有些情况二者却不可以同现:满脸是汗。VS*全脸是汗。*满公司的人。VS全公司的人。对此,储泽祥给出的解释是,二者都可以表示范围和数量,但是全重范围,满重数量。对此,作者提出了反对意见,储给出的解释无法回答二者在使用上的不平行性,并且,根据储给出的解释,无法很好地说明为什么全脸是汗和满公司的人这两种说法不合格。
对此,作者进行了自己的论证
满世界:指遍及某个言谈论域中的各处(口语中较小范围的引申义,因为较小的空间更容易形成容器隐喻,充满这个较小空间具有较大的现实可能性;较大的空间不容易形成容器隐喻,充满这个较大空间具有较小的现实可能性。)
全世界:遍及整个地球上的各个地方
并且这两个“世界”的内涵也不一样:满世界中的世界指言谈中的某个地方,是口语中一种引申性的意义和用法;但是全世界中的世界是指世界上的所有地方,是书面上一种基本的意义和用法。
二、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满”和套件隐喻(set metaphor)“全”
作者提出,跟满相关的语言表达是以容器隐喻为基础的,跟全相关的语言表达是以套件隐喻为基础的。
“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语义结构也不能简单地化解为真值条件的配列,它并非对英语客观的外在世界,而是对应于非客观的投射世界,并与其中约定俗成地概念结构直接关联”(?如何区分概念结构与概念化结构?)
三、从隐喻分析走向意象图式分析
容器在空间结构上具有拓扑可变性(立体、平面等)(什么是拓扑可变性,不太懂)
作者根据自己的举例的语料中,从具体的容器到抽象的容器的这么一个序列中,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
1.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的这些容器隐喻是,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表征(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什么是心理表征?)
2. 他们的心理上是够真的显现出一个容器的形象来?如果是,这个容器是什么样的?
3.这种容器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会随着不同的语言表达而发生变化?如果是随句子变化的,那么该是什么样子的?
接着,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些句子中的隐喻的心理基础和表征是抽象的意象(image or imagery)和意象图式(image scheme),意象图式是“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经验的简单而基本的认知结构。”或者说,“为使我们能具备有意义的、相互联系的经验,并能理解它们及对之进行推理,我们的行为、感觉、知觉活动中一定存在着模式和常规。”意象图式具有三个特点:a. 抽象性,比心理学中的心象更为抽象,与环境无关;b. 独立性,可以超越任何特定的感知方式而独立存在;主要附丽在感觉运动的层面,与我们对空间位置、运动、形状的感受相关;可以同时是视觉的、听觉的、动觉的和触觉的,是一种空间关系和空间位移的动态类比表征。c. 完型性. 是一个内部一致的、有意义的统一体。
因此,作者可以得出结论:凡是有边界的或者能够在心理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可以是容器。
四、浑然图式“一”:容器隐喻和套件隐喻的中和
当容器隐喻和套件隐喻都突出整体性,而忽略构成上的细节,即不追究到底是有边界的构型,还是有“部分——整体”这种构型时,可以用“一”来代替“满”和“全”。即原来有一定对立性的容器隐喻和套件隐喻便中和为更为抽象的浑然图式(whole scheme)(即后文所说的浑然一体式的意象图式?)
五、配偶图式双和平分图式两
图式表达感知信息,不同于命题所表达的意义;图式用以对范畴的典型特征进行编码。
直接临摹(direct icon):通过全部或部分地描摹形象来直接地反映词义的意象图式、并表示词的本义。
间接临摹(indirect icon):通过举例性地描摹形象来间接地反映此意的意象图式、并表示词的本义。
双:在句中突出化二为一,强调两者的配合。配偶图式
两:表示社会上或者自然界一种平分为二的现象,最初用来表示具有一分为二特点的事物的数量或单位。平分图式
六、隐喻表达的图式解剖和计算分析
不同的隐喻反映人们感知事物和事件时的不同认知方式,从而构成了关于某种事物和事件的不同意象。意象是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只要找出隐喻表达的构成成分及其结构关系跟相应图式的构成成分及其结构方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就可以用产生方式规则写出算法化的关于隐喻表达的语义解释规则,从而完成从隐喻表达的认知解释到计算分析的技术转变。
第六部分的量化解读还是很不理解,纵使在上了形式语义学的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