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有质量的养育,0——6岁养育方式如何影响人的一生?
美国学者亨利.马西,内森.塞恩伯格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跟踪了76个婴儿,从出生起直到他们30岁。他们考察他们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什么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远。其中一个孩子,弗朗克的妈妈照顾他时像个木头似的,冷酷、死气沉沉。录像显示她没有笑容、无情、机械,很少和婴儿说话。当弗朗克很安静的时候,母亲总是打扰他,让他变得很紧张,说明她很难理解孩子的需求。
弗朗克1岁前的发展水平相当超前,精力充沛,但是1岁以后就变得很多动,易怒,易受挫,很难安抚,漫无目标,远离人群。3岁时变得更黏母亲,但是母亲情感淡漠,不能与他建立联接。弗朗哥30岁的时候研究人员见到他时,看起来很憔悴、很茫然,孤独抑郁,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不容易感到幸福。
3岁之前,6岁之前的抚养经历到底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成长发展,有了孩子以后应该全职还是继续上班?《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在这些问题上给出了解答。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一生致力于研究原生家庭问题。是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还写过《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立足时间维度将人生的前 6 年拆解成 3 部分,围绕是非观、关系模式和自我界限三个主题讲解童年经历、原生家庭培养对人一生的影响。书中通过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长轨迹,拆解自己人生的前 6 年。也结合了患者的治疗过程,还涉及对罪犯、精神疾病患者的采访和对其原生家庭的追溯。

0——6个月建立婴儿的自体感
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的理论认为,缺乏共情的早期抚育可能会造就不成熟的成年人。他们心理发展受阻,因而容易像小孩一样有鲁莽的和不道德的行为;或像婴幼儿一样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胀。“妈宝男、妈宝女”就是这样的情况,分不清自己和母亲的界限,他们的成长只是拥有了一个成年人的躯壳而已。
宝宝出生最初几个月,缺乏共情的母亲会通过每天无数次的细微互动,以数不清的方式影响婴儿的成长。“妈妈是婴儿的镜子,宝宝在妈妈的眼里看到自己”缺乏关注的婴儿迟钝、疏离、情感淡漠,就像弗朗克的妈妈对他的抚养方式一样。自体感弱的孩子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也会更容易多动和抑郁。
自体感弱的人长大以后一般自我价值感低。比如小s,丈夫许雅钧不务正业,经常流连夜店,时不时被爆出和辣妹贴面热聊,深夜送嫩模回家的新闻,就连海天盛宴也有他的身影,好不容易做个胖达人面包,还被爆出防腐剂超标,连累小s在节目中向观众鞠躬道歉。小s有颜有钱,在家能顾家照顾孩子,在外能做主持上综艺演电影赚钱,但是无论老公如何不靠谱她仍然会死守这段婚姻,这就是自体感弱的表现,她需要一段关系证明自己是幸福的有价值的。自我价值感强与否跟外在因素金钱、地位美貌没有任何关系,它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

0——3岁建立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奥利弗.詹姆斯认为, 我们的依恋模式主要受早期抚育方式影响,0.5----3岁是一个特别敏感的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形成对其他人的基本期望。源自童年经历的这些模式的总和就是一个人成年后的人格、心理健康和智力的物质基础。
父母如何回应他,回应的是否及时,以及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是否敏感并且能否及时满足关系到孩子长大以后是否有安全感和信任别人。
早期经历之所以会产生很大影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0--3岁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2岁幼儿大脑中的突触数量是母亲的2倍。童年早期也是大脑神经网络构建的关键期,并且在童年早期,还会经历发育的关键和敏感期,比如语言、绘画、秩序等。值得注意的是,关系和情感模式也有敏感期。
0.5---3岁是婴幼儿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敏感期。比如婴儿在4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认人,只要那个经常照顾他的人一出现他就会立刻安静下来。1岁之前是婴儿最依赖妈妈的时候,这个阶段建立情感关系的关键期。这一点在蒙台梭利的理论中也多次被证实,并且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对这一点达成了共识。

父母的抚养方式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
奥利弗.詹姆斯把孩子依恋模式分为回避型依恋模式、缠人型依恋模式、混乱型依恋模式、安全依恋模式。
回避型依恋模式
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拒绝回应导致回避型依恋模式。回避型依恋者不愿意和别人有亲密的交往,既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依赖。在人际关系中,假设自己会被人先拒绝,所以会抢先一步----在被拒绝之前,先拒绝别人。更喜欢工作而非谈恋爱,而且认为在工作上取得成功就会有幸福的爱情,通过外在的价值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缠人型依恋模式
父母不一致和不可靠的抚育方式导致缠人型依恋模式。母亲会照顾婴儿,但是抱着婴儿的时候没有温情、不亲吻也不关爱,像一具空壳在陪伴孩子,如果父母是被迫无奈照顾孩子就容易培养出缠人型依恋模式的孩子。而且在0.5--3岁之前有过长时间的分离导致孩子害怕被抛弃所以黏人。

倪妮在《我想和你好好的》里的扮演的喵喵就是缠人型依恋模式,歇斯底里,疑神疑鬼、捕风捉影,当然也许也跟蒋亮亮的花心三不态度有关,但他们的分手归根到底还是她在感情里缺乏安全感无法信任对方有关,即使“想和你好好的决心”有多强烈,也没有能力“和你好好的。”
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0.5--3受到的早期抚育是最重要的,如果在这个年龄段,主要照顾者经常离开,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反应,就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焦虑,这种焦虑持续到成年,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会被触发。如果我们的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就会永久陷入缠人型依恋模式。缺乏安全感的成年人害怕被亲密的人抛弃或拒绝。
混乱型依恋模式
在父母对孩子有过严重虐待或忽视很大程度上就会产生混乱型依恋模式。这样的父母情绪不稳定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发,他们自己也许就是有人格缺陷的人,会酗酒或吸毒,他们有时会满足孩子的需求,有时又虐待和忽视孩子。混乱型依恋模式的人渴望情感上的亲密关系,但是却很难去信任和依赖他人,更容易焦虑矛盾,常常不知道自己是谁,以及身处何处。
安全依恋模式
敏感地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就会形成安全依恋模式,这样的父母既温情又稳定。
前三种都是不健康的依恋模式,在这个社会中,我们见过太多因为没有安全感在两性关系中拼命付出或作死的人,还有那些占有欲过强的人,拼命工作不敢放松一丝一毫的人。这都是在童年早期没有建立安全依恋模式,即使成年以后拥有了一切依然很难感受到幸福。

3——6岁,父母的抚养方式形成孩子不同的良心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观。
惩罚性的良心
具有惩罚性的良心的人他们顺从权威,倾向于掌控一切,为了未来的目标会压抑享乐的欲望和忍耐现状。从媒体对吴谢宇母亲的描述来看,吴谢宇的妈妈是一个典型的惩罚性良心的人,为人耿直,有轻微精神洁癖,压抑,克制。
脆弱性的良心
具有脆弱良心的人,讨厌一切规则和束缚,不喜欢被约束。有些有才华有敏感的艺术家就是具有脆弱良心的人,比如梁朝伟,最被广为人知的行为是心情不好就打个飞的去伦敦喂鸽子。
如果有强烈的惩罚性良心,就太压抑了。如果有过于脆弱的良心,你就会只顾寻欢作乐。善良的良心介于这两者之间,它能够更好地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考虑自我满足的后果,又尽量满足自己当下的需求。
作者也指出完全符合一种良心的人是很少的,我们可能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良心。这也正符合人性的复杂性。

正如亨利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对76个婴儿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和家庭是一个人的成长最为重要的,大部分获得好的早期照顾的人发展较好,而大部分早期照顾有问题的孩子在后面的发展不够好。这一点和《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里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0--3岁时的早期抚育,对现在的人际关系仍有深刻的影响。
童年期结束时,我们不仅形成了或强或弱的自体感和良心,各式各样的依恋关系模式,还有在家庭剧本中各不相同的角色。
6岁之前孩子究竟需要什么?这是每个要当父母的人之前都需要了解的知识。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李玫瑾教授多次强调一个概念,孩子在三岁之前要父母培养出情感关系,就是有条件孩子一定要自己带。第二脾气、性情要好,不那么暴烈,要能够自律,要和善地沟通。第三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愿意和人接触。

3-6岁要注重性格的培养,要开始立一些行为上的规范。父母抚养的方式不同,就会形成《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书中所说的三种良心。而3-6岁性格和行为规范的培养顺利与否,是建立在0-3岁是否有亲密的情感关系的基础上。
有些父母生了孩子因为职业或者各种原因没有办法自己带孩子,对此李玫瑾教授的建议是如果要托付祖辈去养,一定要保持孩子的情感连贯,比如说0--6岁时奶奶带大的,干脆就让奶奶一直带到18岁。婴幼儿需要一对一固定的照顾者,因为只有在情感连贯的时候,教育才有效。如果一个孩子在早年被换过N次,没有建立依恋关系,教育基本上也失效了。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通过对孤儿院的孩子、被收养的孩子、送早教班的孩子的调查发现,孩子遭遇逆境时越小,情感发育受到的影响就越持久和严重,心理问题很可能是早期不良养育造成的,与遗传的关系不大。
而对于有了孩子做全职妈妈好还是做职场妈妈好,作者给出了目前我见过的最中肯的建议:产假结束后,妈妈是否要去上班关键在于妈妈和伴侣是否对这种安排感到满意,这个问题评判标准是妈妈喜不喜欢带小孩,对婴儿的需求是否有高敏感性,享不享受和婴儿在一起的时光。
许多女性不太喜欢小婴儿,如果全职照顾婴幼儿,就可能患上抑郁症。如果妈妈喜欢去上班,并且替代者足够优秀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去上班更好。 上班族妈妈也可能会抑郁,如果她们更喜欢在家照顾孩子的话。

当了父母并不代表有当父母的能力和智慧,健全的家庭未必一定会有质量的养育。读《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0——6岁之前正确的抚养不能确保一个人成年以后绝对成功,但是错误的抚养方式却一定会导致一个人某些方面如性格、心理上的缺失,并且是不可逆的,养育是有关键期的,也是一环扣一环的。错过了再去弥补不是完全没有效果,但是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和财力,还没有早期正确的抚养效果好。
出演了很多影视作品的周迅今年已经44岁了,却一直没有要孩子。对于孩子的问题周迅坦言,自己看见朋友的孩子会觉得非常可爱,但是自己不能因为孩子“可爱”就去要一个孩子,也不能因为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就去要一个孩子。养孩子是一辈子的事情,人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在自己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请慎重地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