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传统美食之——洛川火碗
在洛川地域,时头八节总会有宾客到访,洛川一种传统菜肴也经常出现在寻常人家的餐桌上,被本地人称为“火碗”。“火碗”在别地称为火锅,有铜质、铁质和砂陶。

火锅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奴隶社会后期,就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碗了。到五代时,出现了五格火碗,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到清朝后,火碗这种吃法已在宫廷普遍使用,但都称其为火锅。 洛川本地人更喜欢用砂陶质地的火碗,是以黑砂、石英、长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制品,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具有通气性,吸附性,传热均匀,散热慢等特点。火碗的样子和老北京的火锅差不多,火碗中间有个火塘,里面可以燃放木炭,火塘的中部就是碗,是码放食材的地方,火塘里的木炭能均衡而持久的传递热量。食材的种类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减,但是豆腐、白萝卜干、粉条、红萝卜片、大豆芽、卤好的五花肉片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食材码一层,萝卜片不易糊锅码在最底下,五花肉片盖在最上面一层,而且要切的薄若纸张、半透明为最佳。汤底必须是“腥汤”,豆腐、萝卜等素菜在吸足了肉汤后,香味更加浓郁。加好汤底再在五花肉上铺一层油泼辣椒,等火旺去烟后就可端上桌享用。并可享用时,往往要将肉片在火塘壁上来回涮几下,一是涮去多余汤汁,而是涮过后肉片还有焦香味,寒冷的冬天,一桌人围着沸腾的火碗可以不断加菜加汤地吃上几个时辰。 但旧时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才会吃上一次,而新婚第一个年头,岳丈家是要上火碗招待新女婿。现在农村这种火碗虽然也不多,但作为传统美食,当地人也是随时享用。没有外地亲朋来访,必然要去农家乐享用一番洛川的传统饮食,必然要点上一个热气腾腾的火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