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吴贻弓导演,他就是中国电影人最好的样子。
2019年9月14日7时32分,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之一、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

惊闻噩耗,一时间感慨良多。在从事电影相关行业前,对于吴贻弓导演的了解只是《城南旧事》的导演,那部曾经美得令我心醉的电影。
而后来,他成为我教科书里一个学术化的概念: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代导演的历史形象,一般被认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

吴贻弓与《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
他们是新中国电影教育进入专业化的成品,上承前几代导演的成果,却在毕业之后不久迎来了十年动荡。当吴贻弓与谢飞、吴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齐放的电影盛况,又很快进入领导岗位,为此后的第五代扶上马再送一程。
吴贻弓长达60年的艺术生涯,导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产;对于中国电影尤其是上海电影产业,他又是绕不过的一个名字。然而回首半生,这位为电影奉献了一生的老人说:“所有称呼里,导演始终是我最看重的一个。”
在我心里,他就是电影人最好的样子。
1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一生
“有人说我是理想主义者,片子里到处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们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理想、信心、诚挚的追求、生活价值取向、浪漫主义色彩等等,总不肯在心里泯灭。”

回首吴贻弓这辈子,可谓波澜壮阔;但细细回味,却多有遗憾。但相同的是,无论在何种岗位上,他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讲着美好的故事,创造惊人的业绩。

1938年,吴贻弓出生于重庆。那是国民政府迁至重庆的第一年。伴随着吴贻弓成长的,是日本飞机对重庆一次又一次的轰炸。渴望和平的父亲为他取名“贻弓”,“贻”有“收、藏”之意,“贻弓”则寓意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正如这个理想主义色彩厚重的名字,吴贻弓后来的电影多有理想主义色彩,也有着诗化的文人气。他拍过没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讲故事”的《城南旧事》。
1956年,18岁的吴贻弓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第一届,没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为他提了一个理想主义的意见:北电不应该只学习观摩苏联影片,还要让学生了解美、法、意三国的电影。

1956年,吴贻弓(前排左二)与北京电影学院同学
少年吴贻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苏、反社会主义阵营,反党”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实验长片《大木匠》,又让他获得了吴永刚、谢晋等导演的看重,毕业之后,他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大木匠》
1962年,他作为助理导演参与拍摄电影《李双双》,剧组里饰演孙桂英的,是首次出演关键配角的张文蓉。他们在次年成婚后相守了半个多世纪。2018年,一位采访者和吴贻弓对谈的时候,还记得张文蓉在一边微笑地听着。

张文蓉
张文蓉后来主演了吴贻弓的许多电影。在1990年的电视剧《围城》里,这对影坛伉俪还联合出演了周经理夫妇。

吴贻弓出演《围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义式的,什么都不能将他击倒。十年“文革”期间,吴贻弓在化工厂里“战高温”。当其他人怀着满怀怨气感叹“荒废、蹉跎”,1980年,吴贻弓却拍了一部没有坏人的《巴山夜雨》。

《巴山夜雨》
我们熟悉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去年为吴贻弓所做传记《流年未肯付东流》中,称他“与众不同”。“‘文革’十年他从来没有停止学习,他的业余时间都在读书,积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结束,他已经是蓄势待发的状态,一点点火星,马上就能点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交相辉映的时代,也是中国电影全速起飞的时代。1984年的《城南旧事》,获得了当年马尼拉电影节的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开启了此后谢飞、吴天明、张艺谋等在国际拿奖无数的序幕。

1983年3月,《城南旧事》在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获奖
但此后的吴贻弓,却已经悄然进入了作为行政领导的生涯。不变的,还是他理想主义者的本色。1993年首届上海电影节,居然将最佳影片颁给了中国台湾电影《无言的山丘》,引起巨大争议。
还是吴贻弓站出来说,《无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连这点胸怀都没有,那还不如把国际直接拿掉,办个上海电影节就完了。

他以理想主义的方式,承担着内心的遗憾,做了一辈子自己认为对的事。多年之后,他留给历史的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个导演的自我追寻
说起第四代导演,常见的学术话术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但他们形成的导演风格同样不容忽视。
吴贻弓的导演风格其实并不突出,长短片全算在内,他只拍过十部电影。他好像什么都拍,喜剧、正剧、闹剧,革命叙事、民国历险、两岸关系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革命战争题材的《姐姐》(1984)
从某种程度来说,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题作业,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纵观这些电影,你会发现他来源于此前导演所形成的风格:一种精致古典的文人审美,表达时代的困顿和理想主义的希望。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导演、曾拍摄《神女》的吴永刚挂名总导演,而吴贻弓第一次作为导演主导拍摄。后来有人说,那是第二代导演的谢幕,也是第四代导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记住的是,这部讲述文革期间,一位诗人在长江上被押送的经历,却并不悲伤,反而显得极美,后来在《庐山恋》里红遍全国的张瑜在片中饰演押送人员,同样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反思。

电影里颇有纪录气质的巴山景观,带着极具意象化的气质,变换为神女的巴山,勾连了神话和现代。而在后来的《城南旧事》里,这种气质化为香山的漫山红叶。

那是吴贻弓真正独立执导一部电影,所用的剧本却是北影厂弃用的本子,当时小说《城南旧事》并未在内地出版,还被认为“没故事”。吴贻弓把这个故事带到了上海,后来搭建了一条北京风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摄。

或许在吴贻弓的创作生涯里,这部电影是他本人最想讲的故事。随着电影唱遍全国的《送别》,是五岁时小学一年级的吴贻弓在学校所学。四十年后,这首歌和《城南旧事》将他的艺术生命推向巅峰。

2005年吴贻弓与《城南旧事》演员重聚
电影以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用几件事的见闻串联起上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如北影厂的意见,这不是一部讲故事的电影。

刚开始放映也确实反响寥寥,然而随着口碑的发酵,《城南旧事》居然家喻户晓,乃至成为经典之作。影片最后卖出了115个拷贝,相当于80多万票房,这也是当年上影厂赚钱最多的电影。
多年后,有人问吴贻弓:“现在这个时代,还能不能拍出《城南旧事》那样的电影?”沉思良久,他说:“这个电影在现在不可能诞生,因为那是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深情。”

留住了这份深情的吴贻弓,注定成为中国电影史不容错过的一页。
马尼拉电影节归来后不久,吴贻弓接到任命,将担任上海电影局局长兼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彼时他的《流亡大学》正要开机,吴贻弓向上级申请延期一年,先完成了这部电影。
他或许已经知道,走上行政岗位之后,自由拍摄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压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3
一个电影人的奉献
张文蓉曾在结婚20周年时写过一篇《话说我的丈夫吴贻弓》。文章的结尾,她写道:“吴贻弓的位置, 应该是在电影创作岗位上。但愿他能从繁忙的、不胜负担的行政领导的苦恼中早日解脱出来。”

而多年后,吴贻弓本人也曾多次表达自己的遗憾。2006年起,吴贻弓开了博客“申江小吴”,记录了此后七八年自己与肺癌、糖尿病等疾病斗争的故事。在开博的自述中他难免自嘲地称自己作品“数量实在可怜”。
他一生的很多时候都处在“被选择”的境地,拍什么电影是厂里分配,做领导也是必须“服从组织安排”。但如果当时能够选择的话,他还是想继续拍电影。

在他90年代之后的创作生涯里,只有《阙里人生》等寥寥几部作品。但同时,作为上海电影行业的一任领导,他在一个行业剧变的时代开创了新的局面。
作为上影厂厂长,吴贻弓提出了“创作集体”的体制,以纯粹的电影创作思维,重新打造上影厂的金字招牌。作为第五代导演一员的张建亚,在他的支持下拍摄了如《三毛从军记》《紧急迫降》等作品。

吴贻弓任艺术指导的《宝莲灯》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须进行产业化改革的导演,上海各电影单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电影总公司,即后来的上影集团。他将市区的老旧厂房置换了郊区几倍的土地,开启内地影视基地拍摄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对上海影城一定不会陌生。这里也是在吴贻弓的主持下,于1991年建成,成为上海首家五星级影院,开创了中国多厅影院的先河,至今还是中国最好的多厅综合性电影院之一。

而吴贻弓留给上海电影乃至中国电影最宝贵的财富,或许是参与创办了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九十年代初,中国需要举办自己的电影节。但该怎么办,没人知道。

吴贻弓与谢晋导演
吴贻弓带着一个翻译,跑遍了当年度的柏林和东亚多个电影节,研究各个部门的工作和功能,并反复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研讨留下哪些项目。

吴贻弓与徐克、保罗·考克斯在第一届上影节发布会
组委会经费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费只有一块钱,一干就是几个月;张文蓉口中“还没我家厨房大”的小办公室,55岁的吴贻弓通宵打地铺几乎是常态。
回首当年的前几届电影节,会看到这些草创者不同凡响的长远眼光和雄心壮志。谢晋和吴贻弓拿出了自己世界范围内的朋友圈,吴贻弓请来了大岛渚,并用电子邮件多次沟通请来了奥利弗·斯通。

吴贻弓与大岛渚

吴贻弓与索菲亚·罗兰在第一届上影节发布会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经成为全球电影人一年一度的聚会,也是中国影迷心心念念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战斗了多年的吴贻弓,获颁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身成就奖。白发苍苍的他,在贾樟柯、宁浩、陆川等新生代导演的簇拥下走上舞台。他表达了对这个奖项的感谢和惶恐,最后他说,“电影万岁”。
那一刻,全场起立鼓掌,姜文抿紧了嘴角,巩俐湿了眼眶。
或许吴贻弓的一生是有遗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创作黄金期也短;但他却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最爱的电影事业。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吴贻弓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上海电影万岁”。或许他的电影,如今已无法复刻;但他对电影的爱与奉献,理应成为每个电影人的渴望。
吴导,一路走好!

吴贻弓生涯作品必看

《城南旧事》 (1983)导演:吴贻弓 主演:沈洁/张丰毅/张闽/郑振瑶/严翔
根据林海音自传小说《城南旧事》改编,小女孩英子在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度过童年,以及她见证的几段悲欢离合。


《阙里人家》 (1992)
导演:吴贻弓 主演:朱旭/赵尔康/张文蓉/魏宗万
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老旧的孔家经历了一场巨大的争执和改变。心底里的顾忌始终不流露表面,一个屋檐下,却有永远说不出的隐台词。


《巴山夜雨》(1980)
导演:吴永刚/吴贻弓 主演:李志舆/张瑜/林彬/茅为蕙
十年动荡时期,被秘密押送的诗人秋石登上了长江客轮,在小小的船舱里,每个人都经历着运动带来的苦难。


《少爷的磨难》(1987) 导演:张建亚/吴贻弓 主演:陈佩斯/赵家玲/李纬/罗尔夫·霍帕
奋斗了一生的大富翁金春浩死前担心花天酒地的儿子金福,希望他学好,但金福不以为意。但当一封信从美国寄来,金福发现自己居然已经完全破产……


《那些女人》(2018)
导演:吴贻弓/江平/李作楠 主演:何赛飞/胡可/殷桃/白冰
二战期间,长江边一群不同身份、性情各异的女子,加入了抗日的洪流,不惜牺牲性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涅槃永生。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藤井树观影团”已同步入驻平台
|微博|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豆瓣 |
|搜狐号|企鹅号|什么值得买|大鱼|
|趣头条| 虎嗅 |百家号|新知 | 大风号|
合作、投稿、咨询请联系:17717464097
转载声明:原创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