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香港招牌的自我修养
招牌是一栋建筑一个门店的“眼”,无声地透露出精气神。
《香港年报1964》写道:“成千上万的招牌拥抱着街道,以独有的精致古朴传递着各种讯息:每一个路牌,都蕴含着人情的气息。”
自五十年代起,香港的招牌便成为了城市的一种另类视觉语言。这座城市彷彿有多重人格,分裂成各式各样的光晕,有的行踪不定,有的长驻一处,却全都令人无法忽视。而香港特有的繁体字招牌在城市一众灯光中尤其绚丽夺目。甚至于提到香港,就会想起“颜色互撞的广告招牌倒映于绿油油海水裡”。
走在香港熙熙攘攘的街道,与鳞次栉比的建筑相映成趣的便是各式各样的大厦和门店的招牌。香港的招牌是一个哨兵,它站在我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门口。

01. 香港招牌·字游街头
香港的招牌可谓藏龙卧虎,不经意走在大街小巷就会有惊奇发现。虽然现今很多招牌用上了标准化的字体,但不可否认,以传统书法写就的牌匾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更深。行走其间,偶尔驻足品评,触摸一个个鲜活的方块字,意趣横生。
“香港人都是岭南人性格,实用主义为先,招牌字并不是纯美学,由于要远观,讲求辨认程度。”
从前招牌繁多,要在狭仄的街道一眼瞧见,文字作为传达信息最主要的载体,也是香港招牌最看重的部分。加上那时的人做事较长线,认为生意是一世的。家族事业代代传承,手艺不变,招牌不变。因此多费心请人写招牌,哪怕一个字要花上一个月的薪水。
尽管字体丰富,宋、楷、隶、篆都有,但香港街头招牌字体的绝对主力是「北魏楷书」。风潮起于二战,流行数十年,留存至今。北魏楷书的起笔收笔、提顿转折较为夸张,笔画锐意粗劲,再辅以高对比度的配色,远远看去,清晰可辨。


如果说北魏楷体是传统的代表,现代的影子便是叫做「銑字」的圆体字。因为是机器圆形钻头雕刻而成,笔画转折处十分圆润。一般出现在建筑物的告示牌之上,字型瘦长,多是白底黑字或红字,使用习惯统一。

留心观察地铁,与北京、上海地铁惯用的黑体字站牌相比,港铁宋体个性极其突出。它不似传统的宋体风格,而是比一般的旧字形还要旧。譬如“龍”字的首笔作横不作点,且把”勾”收得又尖又细。对于国际都市的香港,这种极具中华传统的字体,更加具有彰显地主身份的意味。

离开街道,往小巷子里一钻,总有一些店家手写的告示,就像曾经普遍的手写菜单,带着信手拈来的接地气。楹联一般往门口一挂,便是一股子江湖气。远观是垂直于楼宇的凿字招牌,细瞧是风格迥异的手写广告,满目尽是正俗并存。

02. 香港招牌·霓虹印象
「城市總有霓虹的橙色/哪裡有隱秘的訊息」
在文字和影像里下载过无数次香港的霓虹印象。
王家卫说,有霓虹招牌的地方,就是能量空间,稍有不慎就会迷失。电影的镜头,借着霓虹灯和玻璃的微暗反光,偷睇街上的男女。随便的一条街,随便的一个夜晚,藏着眼皮下隐匿的夜行人和不息的欲望。


虽然霓虹光管招牌是舶来品,但中国招牌的传统却得以保存,且融合到本土霓虹招牌的视觉语言中。放大了尺码与夸张了的视觉效果,更能反映日新月异的城市肌理和建筑特色。
香港的招牌,昼与夜是完全不同的表情。
白天稀松平常的霓虹管,入夜接通电流的那一瞬,流光溢彩。忙碌一天的疲惫,目之所及只剩下街边发光字体,迷幻和暧昧。

霓虹招牌往往采用勾线的方式:“单勾”的霓虹光管按照文字笔划,而“双勾”以线条勾勒字的外框。在香港,店铺多以双勾用于名称,再用单勾写上服务内容或英文译名。

框内除了文字外,空白位置或会加上几何排列图案,更可以随着不同光管的闪动频率造成动画

招牌的边界通常设外框,形状各异,而且颜色有别于内框文字以作对比。外框亦未必单纯用上直线,像押铺般就有复杂的线条。在香港,招牌的角落或许会加有相关的图案,如东南亚餐厅选用椰树图案为例。

随着手工被电子取代,传统招牌走向式微。
但霓虹和手写字体不再是一个架空的文化符号,而是在设计界被拾起,成为真实且复杂的视觉文化系统。霓虹色彩被提取,应用于海报等平面中,传达复古时尚的新潮流;招牌字体收集录入字体库中,在老字号的品牌升级和港味店中得到利用。
招牌代表着一个品牌的态度与调性。在机打时代的今天,香港招牌延伸的设计充满无限可能,给予不同思考。
也许就像香港导演杜可风说:“招牌还会回潮,就像宝丽来照片和电影胶片一样。”
(图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