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没有英文名。”
出国读书快三个月了,在课堂上遇见过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老师免不了让大家做个自我介绍。我发现一个现象,有些中国同学开口第一句会说,“Sorry, I don't have an English name”,或者在说出自己的中文名字后被老师要求重复一两次时,也会说出这句。加上满脸愧疚的表情,我看着真是有点恼火。
十几年前,我刚上大一。在人生中的第一节英语口语课上,被美国老师要求取英文名,全班差不多30个同学,除了几个来自城市的,其他同学都没有英文名。于是,大家纷纷拿出字典翻阅,找出自己喜欢的名字,再征询老师的建议。还记得那天一节课都是关于怎么取一个合适的英文名,其中闹了不少笑话。有同学姓龙,便叫自己Dragon。美国老师告诉我们,Dragon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邪恶的力量,因此会让外国人感觉不舒服,最后老师给他取名Bruce,和功夫演员李小龙的英文名一样。当时的我随便翻到字典的一页,看到第七个单词刚好是个名字,而7是我的幸运数字,就这么随意地有了个英文名。
可我这个英文名整个大学四年只有在英语课上才会用到,直到我参加工作后。我任职的第一家公司在上海,同事们差不多三分之一是老外,三分之一是海归,三分之一上海人,其他就是外地人。当时的公司规定之一是工作期间不许说中文和上海话,必须说英语。在那样的环境下,我逐渐习惯了别人喊我英文名。之后跳槽过几家公司,工作中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到外国同事或客户,我的英文名慢慢变成了职场专用名。可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取/用英文名?
2008年,我作为翻译及助理,陪同英国《经济学人》的记者在中国采访。这位记者来自伦敦,曾在北京工作过几年,会说一点简单的中文。初次见面,他介绍了自己的本名和中文名,“我在中国,所以你可以叫我老徐”。和老徐相处了一个多星期后,我明白他在中国使用中文名是一种友好,很容易就能拉近与中国人的距离。那次采访结束后,我时不时会想到我为什么一定要在工作场合用英文名呢?毕竟后来工作的地方全公司外国同事也只是屈指可数,可是,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同事们,不论对外国同事,还是对中国同事,都习惯了使用英文名。从平时的口头称呼,到邮件来往,都在使用。哪怕,整个团队只有一个外国人,或一个香港人,或一个台湾人。
这耐人寻味的局面在我心里逐渐引起不适感,所以,当我在2014年当了妈妈之后,就决定不给孩子取英文名。去年,她开始上英文课。老师问怎么称呼她?我说出了她的中文名,还教老师如何发音,跟她介绍这个名字的含义。那种感觉很好。
来爱尔兰读书后,当被老师第一次要求做自我介绍时,我条件反射地还是用了自己的英文名。后来在一个非正式场合,老师问起我的中文名,然后问我愿意大家喊我哪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英文名吧,方便你们发音。那之后,我又经历了一两次需要自我介绍的时候。不知是爱尔兰人好奇心强,还是中国人在这边还算稀有,我在说了英文名后,好几次被对方问,“What's your Chinese name?” 他们会很认真地尝试发音,听我解释这个中文名的含义。就是在那一次次的好奇--肯定--赞许的目光中,我和我的中文名之间的纽带越来越紧密,这才发现,这个自我出生开始就伴随我的名字,才应该是我真正的代名词。
八月,来爱尔兰一个月后,我不再使用英文名,无论是日常谈话还是邮件来往,都使用我的中文名。奇妙的是,当被外国友人称呼我的中文名时,我更加强烈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也更加喜欢中文,在聊起中国时也更加自豪。
所以,当我听到我的同胞因为没有英文名而说“对不起”时,心里不是滋味。我经历过好几次那样的场合,在那些教室里,法国、希腊、西班牙、尼日利亚等,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说出自己的本名,那些名字来自他们自己的语言,发音和英文不一样,老师有时也会要求他们再说一遍。他们也会很自然地重复一遍,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会为此而说“对不起”。说出这三个字的,只有中国学生。
当别人对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流露出兴趣时,为什么我们却要表达歉意?——我知道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足够一个语言学的硕士写一篇论文。在这里,我只想告诉大家的是:没有英文名,不是你的错。你的中文名不好发音,也不是你的错。还有,Sorry不能被当作口头禅,或用来掩盖自己的紧张或自卑。只有当我们对中国对中文表现出足够的自信时,其他国家的人才会对我们有更多的尊重。
都柏林时间
2019年9月16日晚11点
写于Crum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