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4 《必要的丧失》读书笔记chapter1分离焦虑
1、当我们脱离母体并依赖母亲的时候,我们必须接受一些丧失,尽管我们的所得可以抚平我们的丧失之痛。如果我们在年纪尚小、毫无准备,对周围的环境还很恐惧而深感无助的时候,母亲离开了,那么这种离别、丧失或分离的代价将会十分高昂。我们可能会把这次人生经历以及我们对这次经历的反应,转移到我们对自己的子女、朋友、配偶乃至商业伙伴的期待上
2、只有我们做好准备的时候才可以与母亲分离——无论是我们主动离开她还是被她抛弃——否则分离就是一件最糟糕的事。但在稳定和充满关怀的氛围下,大多数正常的分离不会给我们的心灵留下创伤
3、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尤其是六岁以前,如果我们太长时间离开我们需要并渴望的母亲,我们就会在情感上受到伤害,那种痛就像我们被淋上油而后投入火中那样。这种伤害不致命,但很有可能是永久的
4、事实上,分离会使孩子变得对抗、绝望,最后因无法面对现实而陷入一种超然物外的状态。这种反应被成为情感疏离,即爱的中断,是因为一个人离开自己而给予的惩罚。疏离也是一种防护方式,它可以避免使自己再次遭受抛弃和爱的折磨
5、阿特——“生活就是我反抗世界”“如果我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人们就会对我好些,所以我总是以笑示人”“我终于信任一个人了,但他却死了”
6、分离破坏了基本的人类关系: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使我们感到自己是被爱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别人。如果没有这种早期的依恋关系,我们很难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且还会觉得做人实在太难
7、我们一旦学会区别分离的“你”和“我”,就会爱了。爱是我们缓和分离带来的恐惧和化解隔阂的尝试
8、当丧失迫在眉睫或者被认为是暂时状况的时候,会引起焦虑。虽然沮丧但还抱有希望。但当丧失被认为是永久存在的时候,焦虑、对抗就变成了沮丧、绝望
9、应对分离有三种策略:情感疏离、不由自主地关心别人、过早形成独立意识
10、与母亲分离会引发巨大而又复杂的后果,丧失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分离焦虑的自我思考
从小到大都在厂里子弟校读书,父母都是国企职工工作较为稳定,虽不时有争吵但总体感情还算和睦,因为是独生子女待遇也算不错,所以关于书中描写的“在生命的最初阶段”自己面对的分离应该是相对比较平稳的。
记忆比较深刻的“分离”大概有两次,第一次是大概小学六年级时爸妈强行把家里养了两三年的猫送给别人了(原因是我当时成绩下滑了),这件事情应该在各方面对自己造成了比较深刻的影响(感觉有很多可写,待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再分析);第二次是自己初二的时候外出求学,至此我除了放假回家、就算是正式踏上了与原始家庭生活状态告别的一步,住校的第一天晚上自己哭了,但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
应对分离有三种策略:情感疏离、不由自主地关心别人、过早形成独立意识,应该说这三点在自己身上都有所体现
(1)在情感疏离上自己会对自己在意的人故意有所疏离(如果他们不符合自己内心期望的话),但更多表现为自己逃避和抛弃他人而不是“避免使自己再次遭受抛弃和爱的折磨”(或者是自己因为害怕被动而主动的行为)
(2)在不由自主地关心别人这一点上,自己对于一些异性会更容易有天然的好感,会有某种自我臆想的趋同感,在此基础上会有许多不由自主地关心(因为在不那么熟的情况下自己的一般反应是相对冷漠),甚至记忆中有时候自己会觉得自己热情得过度
(3)过早形成独立意识这一点上,自己虽然内心深处希望有所依靠,但在经历一些挫折之后,形成的观点是“这世界只有自己能帮自己”,是一种过度热情没有回应之后的收缩(比如之前自己很喜欢找人倾诉,但在某一个时点之后,我基本上就极少向外倾诉了),在外人看来我是一个有点清高、独来独往、独立性极强的人,其实从我自身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表现
我不知道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是否和分离焦虑有关,因为我们不可能再回到母亲和孩子那种亲密无间的环境之中,任何试图的还原其实最终都会遭到根本上的失败,于是我们认为孤独是人之一生不可能逃脱的宿命,但是否这只是我们对拒绝承认分离的一种幻想和自我催眠?写到自己自己有一些开朗因为自己一直以来是喜欢把自己设定在一种淡淡忧伤和孤独的氛围之中(显得自己可怜还能自怜)?自己时常因为环境不合心就产生一种无助的孤独感,于是会为自己提供一些软弱和放纵的契机,现在想来这一套思维模式有一定的欺骗性,虽然偶尔的软弱并无伤大雅,但演化为经常的拖延就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了,也许这也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分离焦虑和与亲人的生死告别是否有所关联和区分?有待再想想。虽然细细回想自己在这一点上可能还好,但也许还有隐情,留着日后再解析。
“我们一旦学会区别分离的“你”和“我”,就会爱了”,这一点感觉自己长久以来一直在不断地试错,却并没有很好地吸取教训,我始终有些分不清我是喜欢她人本身、还是喜欢自我臆想中的她人(因为在与臆想不符时自己会很逃避因为认为恍然大悟而无法改变她人),在爱这一点上自己恐怕能力十分欠缺也十分主观,mark this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