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完璧归赵另一面
完璧归赵,这是一个大家相当熟悉的故事。这其中,蔺相如为国家主权和尊严所作出的抗争令人钦佩,之后老将廉颇知错能改,主动负荆请罪从而在赵国形成了将相和的良好局面,令后人崇拜和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一些列故事更是已经家喻户晓并走入课堂教育和警醒世人。
然而,静下心来一想,这些故事都是我们按照赵国和赵王的角度来理解的。我们一旦从当时的秦王角度出发,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简单说一下那会儿战国的实际情况。
战国中后期,齐国犯了众怒,已经灭了宋国又趁着燕国内乱大肆侵占燕国土地。今天欺负一下三晋,明天招惹一下秦楚。终于招惹来了五国联合攻齐,如果不是后来齐国出了一个田单的话,齐国这次就直接亡国了。
所以,齐国彻底跌出一流国家行列。眼看齐国颓了,秦、赵、楚开始了新一轮的争霸。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日趋崛起,秦国更是经历了商鞅变法,而楚国则是凭借着幅员辽阔和地大物博成为南方霸主。
秦昭襄王是有着大志向的人物,他发动了秦对楚的战争,意图彻底断送楚国称霸的资本和实力。却发现偷摸强大起来的赵国成为了自己后方最大的隐患。

所以,要防着赵国,秦王打起了歪脑筋,可他真的多虑了。
赵国这边呢,是赵武灵王之后的赵惠文王。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王二代外加富二代。听从谋臣建议在沙丘亲手饿死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在赵国旧贵族的扶持下篡位成功。在他统治的前些年,一直都是权臣的傀儡。直到权臣去世,五国伐齐那会儿,赵国的真正领导人,才成了这位赵惠文王。
秦王不想两面开战,毕竟秦国的虎狼之师也难敌赵楚这两强的联手进攻。秦王的算盘是想打一家,威慑一家。听闻赵王得到了在楚国丢失的和氏璧,提出交换要求,要拿十五座城还这块宝玉。
意思也很简单,我就是来抢了。你赵国给不给我呢?
其实,秦王也就是来个试探。看看新掌权的赵惠文王有没有魄力和自己决战。如果赵王发怒,秦王知道要提前防范赵国。如果赵国怂了,那秦国就知道自己后方无忧了。拿和氏璧换城,只是一个借口。哪个君王会傻到拿十五座城换一块宝玉。
然而,赵王真是个二傻子。他武可以联楚攻秦,不用真打,做做样子就行。强秦也不敢拿赵国怎么样。毕竟胡服骑射的余威尚在;文可以玩弄外交辞令,哪怕不理秦王的交换要求都是一个不错选择。
可他怂了,偏偏选择了拿玉换城。明知道十五座城换不了,还要担心使者性命和宝玉的归属。出发以后,还要随时防范秦赵边境上的虎狼之死......
当年赵王遗忘在齐国边境六千骑兵,结果成就了廉颇的成名之战。现在赵王又因为自己的怂,得到了一位应梦贤臣......
赵王不会想到,历史也不曾想到,怂赵王手底下居然出了一堆神将贤臣。蔺相如以官宦家族门客的身份出使秦国,出色的完成了赵王交代的任务,即不招惹秦国的送玉上门。没想到,蔺相如招惹了秦王,还活着回来把和氏璧带回来了......
赵王在政治上还是太嫩了,秦王有没有得到和氏璧不重要。毕竟秦王的目的已经全部达到了。
第一,测试新赵王的态度,看他有没有他爹赵武灵王那样威武霸气。结果证明是个草包。
第二,以换和氏璧为借口,保证秦国对楚国进攻时,后方的安全。
第三,要不要玉不重要,你赵国派人来,就在诸侯面前说明你怂了,你害怕恐惧我大秦。
看历史啊,总能在史书中发现一些不曾被人发掘的真相。您是不是也觉得在赵国在完璧归赵这件事上表面获得胜利,事实上却在政治上“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