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外界干扰的最佳方式,是减少抱怨,做好自己

老话常说:“人在做,天在看。”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人生状态,既然外在不可控,就把心收到自己身上,做好该做的事。
刚毕业那阵子,听到这句话,有几分不屑——人在做,除了老天,别人也应该“看见”。
也算不上张狂,总会自命不凡,瞧不起某人某事,一张嘴都是评论,对周遭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如果“人在做”,外界就必须“看见”,而且反馈,这份期待就太苦了。因为,能看到你在认真做事的,往往只有你自己。
1
1935年,季羡林因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交换研究生协议定,辗转到德国阿根廷大学,开始了国外的学习生活。
他在阿根廷大学主修印度学、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兼学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课程。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度过了一段相对“与世隔绝”的生活——通信中断,他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仿佛被世界遗忘了,唯有静静地穿梭在寝室和图书馆之间。
同时,他也品尝了生活的饥寒交迫,资源的匮乏,让这个年轻人减少了对一切物欲的追求,转而将身心安住在学习上。
在那时那刻,回国遥遥无期,头顶大炮飞来飞去,读书似乎是最无用的事。但即便如此,这位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并没有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是专注在自己该做的事上,任时光荏苒,做好自己。
一晃,十个年头寒窗苦读匆匆而过,1946年他终于学成回国。
后来,他回忆自己一生所学,当年在阿根廷的十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谈及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坦言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勤奋是怎么来的呢?是摒弃一切外在的影响,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持久地耕耘和积累。
做事的定力和持久性,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2
余秋雨老师在一次讲座里,讲述了自己的一段辛酸过往。
那还是在十年动乱期间,他的家庭遭遇变故,父亲入狱,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叔叔,受迫害自杀了。
1971年,农场服劳役归来的他,回上海后被分配到复旦大学鲁迅教材编写组。
乱世之中,悲苦之下,他不但不气馁,反而内心升腾起一个目标,写一部戏剧专著。
于是他拜托上海戏剧学院和复旦大学图书馆里的朋友,每天偷偷溜进外文借阅室,读书、写字,直到动乱结束,终于完成了《世界戏剧学》的专著。
当初写这本书时,他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学术心愿,不曾想过这部专著日后的出路。谁知这本书一经出版,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至今仍是全国在这一学科的唯一权威教材。
之后他坐“直升机”,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又婉拒了若干次升职副省级领导职务的机会,并递交了辞职报告。
辞职后,他一直旅行与文学兼备,过上了专注于写作的自由生活。
近期他的新书《雨夜短文》,写到了一些他个人常年遭受若干人等不实言论攻击的事情。他不想反驳,因为反驳给了这些人新的跳脚舞台。与其和他们周旋,不如做好自己。
他告诫年轻人,不要过于在意外在变化,因为外界无法撼动你的选择。当你笃定了在某条路上坚定前行,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他坦言,自己能有这么多书籍出版,正源于他傲世独立的生活。
不逢迎讨好,不期待反馈,他只做好自己,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每天除了读书写字,偶尔炒几个小菜,和好友小聚闲聊,或者趁着讲学的机会四处走走。
不论曾经经历了什么,都可以化繁为简,保持内心的一份纯净。
也唯有这份纯净,能抵御时光游走,让人站定在自己的人生风雨之中。
3
1939年,汪曾祺考上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
西南联大是日寇侵华、平津沦陷时期,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组建的临时大学。大学条件艰苦,师生们居住陋室,衣衫褴褛。
学生宿舍是可以住四十人的大房间,没有桌椅,学生们买来廉价的肥皂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有些同学天天在一起,其乐融融,堪称知己,也有几乎不认识的。
与汪曾祺同住一张木床的历史系同学,四年间几乎没见过几面。同学每日按时作息,刻苦认真。而汪曾祺则是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里看一夜书,到天亮才回宿舍。等他回宿舍的时候,同学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美文了。
还有衣衫褴褛的尴尬局面。有一次一位女同学晚上回寝室,听到身后有人跟随,心里一紧,以为遇上坏人。等回头查看,才发现是一位老师穿了露脚指头、烂脚后跟的鞋子,踢踏着走路,令人啼笑皆非。
即便生活如此困顿,师生们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刻苦程度也是超乎想象。
除了条件艰苦,师生还要时常忍受战争的“骚扰”。比如,在西南联大上课期间,师生常因为“跑警报”中断课业。
何谓“跑警报”呢?就是提示人们躲避日本空袭的警报。遇到了,必然要往郊外安全区域跑。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跑警报”这个别称。
“跑警报”是件关乎生死,又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恐怖之事。却被汪曾祺品出了别样的“滋味”。
他观察到,每次在躲避飞机轰炸的时间里,人们有趁机埋头苦读的,有谈恋爱的,还有置身事外围坐聊天消遣的。
还有几位同学,从来不“跑警报”,人家跑走了,他偏要带着茶缸去煤炉那里烧糖水,还美其名曰难得的好机会。
人们对战火习以为常,对日军的轰炸不为所动,因为一切都过去,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做好自己的事。
果不其然,西南联大培养了无数英才,奔赴各个岗位,其数量放逐当下,也是数量众多,令人侧目的。
可见环境对人的一生起到作用,却不是最关键。在乱世之中,也可以有选择,有取舍。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一旦确定,便快马加鞭。
4
以上的例子无不说明了人在大势面前虽然弱小,却同样拥有选择的空间。
与其看重周遭的给予,不如看重自己,把持自己。这份定力来自于对生活正确的选择。而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是过往经验所致。
所以,能帮助自己择优而行的,只有自己。
善于思考和沉淀,渐渐的,便有了安身立命的人生原则和底气。
这些不可撼动的原则和底气,将成为行动的助推器,让外在因素成为“配角”。
喜欢一句话,当一个人内心充实丰满,是可以抵御外界干扰的。
当我们全情投入工作和生活,连呼吸、吃饭和睡觉,都在思考如何更好的面对当下和明天。这份无心机,少俗虑,便会让我们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不消沉沮丧。
换言之,当我们用旁观者的视角看待世事,便多了一份觉察和理解,恰似看一部剧,剧本有始有终,却于己无关,烦扰更是最少。
在观剧过程中,纵然剧本跌宕起伏,却不妨碍我们满怀温情地看见自己,看重自己,把每件笃定的事响当当地做好,铺就于行走的前路上,坚实可靠,步履不停。这份获得感,是最难得。
综上,不论身处何种环境,别忘了自己的初心,减少抱怨,做好自己。剩下的,交给时间去检验吧。
本文素材来自以下三本书:
季羡林 《读书与做人》
余秋雨 《雨夜短文》
汪曾祺 《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