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keep jumping引爆的自杀潮
![]() |
截止到26号,富士康今年以来在深圳厂区发生的连环坠楼事故的第12起。这一系列事故目前已经造成了10人死亡,2人重伤。这是一场场的悲剧,更是一场被引爆了的自杀潮。
纵观下面的数据统计:
2010年5月25日,男工李海(19岁)清晨坠楼,死亡。
2010年5月21日,男工南钢(21岁)从楼顶跳下,死亡。
2010年5月14日,梁超(21岁)从楼顶跳下,死亡。
2010年5月11日,祝晨明(24岁)从租住房屋的楼顶跳下,死亡。
2010年5月6日,卢新(24岁)从阳台纵身跳下,死亡。
2010年4月7日,观澜樟阁村,富士康男员工(22岁)跳楼,死亡。
2010年4月7日,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18岁)跳楼,死亡。
2010年4月6日,观澜C8栋宿舍女工饶淑琴(18岁)坠楼,在医院治疗中。
2010年3月29日,龙华厂区,一男性员工(23岁)从宿舍楼上坠下,死亡。
2010年3月17日,富士康龙华园区,新进女员工田玉从3楼宿舍跳下,跌落在一楼受伤。
2010年1月23日,凌晨4时许,富士康员工马向前(19岁)坠楼,死亡。
从一月份开始,拉开了富士康自杀潮的序幕,从几乎每月一起到两起到每两个星期一起,每个人都很好奇,媒体也不为遗力地跟踪报道富士康自杀事件,中央一台和二台都有相对专题报道。但媒体对自杀事件的大量报道,无异于一种“推销员”的作用,起了一种间接说服性推动作用。普通人读到此类的新闻可能只会觉得可惜,和对富士康血汗工厂的谴责。但对于那一群特定的群体,就是那一群有自杀倾向的群体。实际上是一种自杀邀请的暗示,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语言。因为从未被关注和关心的一弱势群体得到了从来没有的关注,而且得到了更多的理解。
![]() |
对于自杀潮的富士康高层那种“不问苍生只问鬼神”的态度不但没有改变这一流行的继续,反而会加剧流行推广。因为要形成流行,环境威力法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的制造业,注定只能靠控制成本去换取更大的利润,而人力成本的控制是最直接的方法。为了让工人心甘情愿地加班换取更多的工资,只能调低工人的基本工资。于是便只有不停工作的死循环,沦为挣钱机器的命运,这也是一种逼于无奈的选择。虽然厂区有供娱乐的设施,但如果连基本的工资也没有挣足,试问怎么还会有娱乐的心情呢?其次,厂区的封锁半军事化管理对于员工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压力,尤其对于新生代,one child policy下成长的天之骄子更是一种无法释放的束缚。而由于流动性大,混合型的宿舍(很多住在一起的员工都不同属一个部门的)让本来就陌生的人变得更加陌生,宿舍变成机器休息的地方,饭堂是机器加油的地方。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去改变这种生态环境,把员工当成一个“人”去对待,这种自杀的流行还是会继续下去的。
其他更多的原因:我国教育的失败,应试式教育下的学生,除了背书还是背书,真正生存技能却没有学到多少,才让从学校里出来的孩子变得如此的脆弱,对未来失去信心,对明天感到无望,虽然不满于现状,却又无力改变,于是在选择了逃避的方式去面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富士康的自杀潮是很多问题累积和一齐爆发的结果,但它的自杀潮又的确符合流行所需的条件。
虽然跳楼事件不断发生,但丝毫没影响到前来应聘的员工的热情,富士康大门每天还是堆满应聘的人员。不为别的,只因为它能对准时发工资有所保证,不会有拖欠工资的情况发生。我想这应该是中国的劳动保障制度不完善的错。
最后,对于血汗工厂这种事,在大陆并不是新闻,而在血汗工厂跳楼也不是新鲜事,只是由于富士康的规模和名气让媒体都聚焦到这里。更多没有名气的血汗工厂和剥削的真相我们还没有看到。
以上是本人根据《引爆点》的观点对富士康自杀潮的分析,欢迎拍砖提出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