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所在的州和郡
日记创建日期:2019年9月17日
最终更新日期:2019年9月18日
昨天再次逛了一下成都博物馆,对其中的州郡概念颇为感兴趣,对于展馆内的那些历史地图尤为关注,停留时长都甚至超过那些展品。
【州】
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分为十三州,俗称“东汉十三州”。成都所在的地区就属于其中一个叫“益州”的地方。益州也是当时十三州当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州,所辖面积包括现今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缅甸北部,汉中大部分地区以及湖北河南小部分地区。益州的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公元前316年(东周4年),秦国兼并蜀国,设蜀郡于成都。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


【郡】
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为周朝的时候由华夏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在公元前220年前后完成统一大业。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郡制起源于秦国,郡县制成型于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央集权在地方政权的体现。隋朝时废郡,县直隶于州。唐朝时为道、州、县。明清称府。

【治所】
古代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制、郡治。
了解到此,方才反应过来三国里的那些啥啥州说的是什么意思,其实并非如今概念中的某个类似扬州、杭州的地名,而是甚至面积超过如今多个省的总和面积的“州”。



【唐代的“道”】
唐朝初期,首先是将“郡”改“州”,直接变为州县二级制。但此时的国家版图早已不是秦朝时的36郡的规模,州的数量猛增至300以上,中央管理极其不便,所以在“州”的基础上增加了“道”,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唐朝行政区划》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4%90%E6%9C%9D%E8%A1%8C%E6%94%BF%E5%8C%BA%E5%88%92/541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