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丑,但是贵在与环境共生呀" ---一个建构模型的自白
这次建构课设计主题是 结合环境做一个3*3的小空间设计,最后用瓦楞纸搭建成实体构筑物,场地自选。 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南华园自然成为最炙手可热的选择。可是南华园条件虽然好,但是环境相似性太高了,我对它实在无感。除此之外,与先天优势相比,那些具备潜质,但囿于某些因素而没那么大众化的场地反倒更吸引我。如果建构物的存在除了是一个作业成果展示以外,还能够给场地带来一些积极影响。我会觉得它更有意义。 于是场地便敲定在北校情人坡处的小广场。临近宿舍住宅区西北两侧围绕 道路,人流量很大,但场地却没有沾染上一丝喧嚣感。 初次到达那里是在傍晚时分,广场不时会有人经过,可驻足停留的人却很少。最后天变得乌漆墨黑,有一个人仍然坐在黑暗之中,我顿时觉得,应该有一束光,从中心发散出去的光,去点亮这个场地。 后来又观察到场地内有很多形状相似可休憩的树坛。 提取这个相似元素,迎合场地自带的静谧感,创建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空间外围要有空隙,夜晚,里面的光可以发散出去,白天光线可以撒进来。这个构想便随着场地应运而生。 第一个具体方案由于尺度而over,在一次午睡半梦半醒之间,一个比较具体的空间,就浮现在我脑子里,并且醒来以后仍然清晰,便就是它了。 概念没变,只是形式变成:一根弧形母线围绕着底圆,阵列一圈,中间是由一个类似倒l型的线围绕一圈,在顶部与外围线条中间留有空隙,人坐在里面可以仰望星空,光线从中央可以散到外面去。结构就是简单的穿插。 周天晚上7.0开始动工概念模型,第二天凌晨完工。做出来的效果是真的不美观,我也预想到他可能不会落地,但还是想把它做完,第二天上课大家选择的场地大多都是南华园,于是以南华园为中心加之附近的小树林成为主要场地。我的方案也就在无形之中 毙于9.16日的建构课上。 生于:16日凌晨,毙于:16日建构课上 以上,敬模型,敬通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