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好不哭》会被嘲|理性分析

01
今天朋友圈被杰伦新歌《说好不哭》刷了屏,这是我意料之中的,毕竟天王地位在那里。
但我没想到的是,和往常天王出歌多是一面倒的叫好不同,这次《说好不哭》的处境要尴尬一点。从我观察来看,网上的好评差评一半一半吧,有一些人对这首歌里的价值观表达了异议,觉得MV里一味鼓吹女性为男性梦想奉献,满屏都是男性自恋的情绪。在我微博、朋友圈里吐槽这首歌的人中,有不少还是之前帮杰伦打榜的夕阳红粉丝。
这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我算是杰伦路人粉,就拉着小王一起看了下《说好不哭》的MV。看完,我大概懂了为什么这个MV的内容,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
《说好不哭》MV官方版👆
02

MV情节其实很简单,在奶茶店工作的姑娘和一位喜欢摄影的男孩相遇了。两人在一起后,姑娘靠卖奶茶攒钱,帮原来用5D3拍照的男孩,升级了摄影装备——斥巨资帮他买了一台哈苏。相处期间,姑娘还做了一件神助攻的事——她看到男孩那里有一张摄影学校的申请表,就打开电脑替他填了申请,还真就帮他拿到了offer。(男生0参与的情况下,姑娘都有办法帮他完成申请,这得让多少留学申请机构自叹不如。)男生留学后,又回来找姑娘团聚。故事就结束在两人的街头重逢里。
我能理解周董应该就是想拍一个情歌MV,要有牺牲、爱、奉献、梦想这些关键词,传递为爱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又因为,传统性别叙事里,往往都是女生为了男性的梦想去付出,做男人背后的女人,做贤内助。而周董可能也是性别观念比较传统的人,于是就沿用了这套传统也很刻板的性别叙事,在MV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但这样一种叙事,不少现代中国女性以及有平权思想的男性是完全不买单的。这也是引发部分网友开嘲讽口的原因吧。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她们好不容易才努力挣脱了那种要求女性单方面牺牲奉献,实则剥削女性的传统。
她们好不容易才让自己在职场上、学业上独当一面,不用为了男人的事业牺牲自己的事业。
她们好不容易有能力、有平台,能和男性一样,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说白了,她们终于能上场比赛了,你这时给她们安排一个后勤人员的位置,对她们唱:“你什么都没有,却还为我的梦加油。心疼过了多久,还在找理由等我。”
姑娘们当然会易燃易爆炸了。我和吐槽这首歌的朋友们聊了下,ta们普遍感受是:我也很忙的呀,我也有自己的梦要追好吗。为什么我就变成什么都没有,专为你梦想加油的NPC了?我哪里有找借口等你,你这都是哪里来的自信或者说自恋啊。
03
有人可能会说,可是爱的话,不就是应该无私付出吗。
道理是这样没错。但问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传统里,讲到为爱牺牲,为家付出,更多都是在要求女性做那个“伟大的”幕后英雄。
而在性别平权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姑娘们会站出来问: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走到台前,做自己的英雄?为什么我要躲在一个男人的背后?
我想了下,如果把这个mv里故事改成这样讲——

一对学生情侣,男生是学美术的,女生是学摄影的。女生想出国深造,追求摄影师梦想,但又舍不得和男友分开。男友用卖画赚来的钱,送了她一台相机,说,“我喜欢闪闪发光、步履不停的你。不要因为我就停下脚步,请继续追求梦想吧。”女生被鼓励后,全力以赴准备申请,收到dream school的录取通知。女生在离开之前,用相机拍下很多男生的个人照片,以及两人相处的日常,送给男生。之后镜头就切到女生在纽约街头晃荡采风。而男生在国内办展,有一幅画是男生的代表作。那幅画就是以之前女生为男生拍的,男生在画画的侧颜照为蓝本画的。
未必需要交待两个人之后到底是在一起,还是分开。结局没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让人知道这两个人倾心相爱过,彼此成就过。
比起,单方面的付出,这种双方相互的激励和成就,可能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感情观。
04
我在和小王说这个故事时,小王说,他感觉如果MV里的故事改成男生为女生付出,好像大家的接受度就会更高一些。
我说:“假设你的说法成立,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说:“男生在亲密关系中,不大会被人以奉献之名,去压迫去剥削。所以男生在看到这种为爱付出的故事时,不大会像女生那样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剥削。”
我说:“的确,男生所面对的舆论环境,是鼓励男生追求事业,追求自我成就的。而女生所面对的舆论,则往往是鼓吹女生放弃事业,选择家庭。牺牲梦想,成就男友或丈夫的梦想。
对于一个对自我有所追求的女生来说,她不得不留意鉴别社会想要灌输给她的那些观念,哪些是有毒的。
在这个MV里,你会看到男性有要追逐的梦想——成为摄影师。而女性在其中似乎只是为了丰富男性的故事线,交代男性的情感关系。女主角除了爱情,你看不到她在其他方面,比如事业上、智力上有什么追求。(除非你觉得卖奶茶就是这个姑娘的梦想。)也看不到,她有什么自己的责任要承担,有什么自己的使命要完成。

她好像就是一个为了让男性实现梦想、同时也验证男性个人魅力而存在的存在。”
05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一首歌吗,有必要这么分析吗?

我觉得,我们的价值观会受到日常接触的信息,其中就包括文艺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例来说,很多人对爱情最初的想象,就来自于小时候听过的公主王子的童话,来自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 一个从小就被家庭、社会教育“女人就该在家相夫教子”的女孩,和一个一直被鼓励“追求自我实现,敢为人先”的女孩,面对重大选择,她们的取舍、最终的人生轨迹可能是大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对接触的信息,不假思索地都接受,没有一丝一毫的批判精神,那我们会失去对其他生活可能性的探求欲望。
意识到某些文艺作品的价值内核有值得商榷之处,对其持保留态度,不等于全面否定文艺作品的价值。
一个文艺作品的价值,是有很多评价维度的,其传递的性别观、价值观只是评价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比如,我虽然觉得《说好不哭》这首歌塑造的“为了爱情无私奉献”的女性形象,有点加深性别刻板印象,但我觉得这首歌的旋律舒服好听,有打动到我。MV男、女主的形象,也很赏心悦目。
06
说白了,一个人是可以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不忘了去思考作品的价值内核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太敏感了。但其实,敏感一点也无妨。 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以及内容消费者有这样的敏感度,市场上才会出现更多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文艺作品。
一个越来越进步的世界,是一个允许人们越来越敏感的世界。

edited by Them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