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 春秋大义述 荣复雠
春秋荣复雠。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之书战伐也,有恶有善也,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雠。
复国雠者贤之。
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公羊传曰: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复雠也。何雠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仇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
国雠不可并立于天下,虽百世可复也。
庄四年公羊传续曰: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国君何以为一体?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春秋繁露灭国下篇曰:纪侯之所以灭者,乃九世之雠也。汉书匈奴传曰:汉既诛大宛,威震外国,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后汉书袁绍传:刘表以书谏袁谭曰:昔齐襄公报九世之仇,士匄卒荀偃之事,是故春秋美其义,君子称其信。
复雠而战,虽败犹可伐。故内不言败,复雠败则特书。
庄九年: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羊传曰:内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伐败也。曷为伐败?复雠也。孔氏广森公羊通义曰:伐,夸也。虽败犹可夸,不若常败有耻当讳。
雠者无时可与通,故与雠狩则讥。
庄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郜。公羊传曰:公曷为与微者狩?齐侯也。齐侯则其称人何?讳与雠狩也。(按:鲁桓公为齐所弑。)前此者有事矣,后此者有事矣,则曷为独于此焉讥?于雠者将壹讥而已,故择其重者而讥焉,莫重乎其与雠狩也。于雠者则曷为将壹讥而已?仇者无时焉可与通,通则为大讥。不可胜讥,故将壹讥而已。何注云:礼:父母之雠不同戴天,兄弟之雠不同国,九族之雠不同乡党,朋友之雠不同巿朝。谷梁传曰: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卑公之敌,所以卑公也。何为卑公也?不复仇而怨不释,刺释怨也。
与雠会则讥。
庄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谷梁传曰:溺者,何也?公子溺也。其不称公子,何也?恶其会仇雠而伐同姓,故贬而名之也。
与雠为礼则讥。
庄元年:夏,单伯逆王姬。谷梁传曰:单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命大夫,故不名也。其不言如,何也?其义不可受于京师也。其义不可受于京师,何也?曰:躬君弒于齐,使之主婚姻,与齐为礼,其义固不可受也。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谷梁传曰:筑,礼也。于外,非礼也。筑之为礼,何也?主王姬者必自公门出,于庙则已尊,于寝则已卑,为之筑,节矣。筑之外,变之正也。筑之外,变之为正,何也?仇雠之人,非所以接婚姻也。衰麻,非所以接弁冕也。其不言齐侯之来逆,何也?不使齐侯得与吾为礼也。
娶雠女则讥。
庄二十四年:夏,公如齐逆女。谷梁传曰:亲迎,恒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不其正亲迎于齐也。 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谷梁传曰:入者,内弗受也。日入,恶入者也。何用不受也?以宗庙弗受也。其以宗庙弗受,何也?娶仇人子弟以荐舍于前,其义不可受也。
事复雠,而无复雠之诚者,讥。
庄九年公羊传续曰:此复雠乎大国,曷为使微者?公也。公则曷为不言公?不与公复雠也。曷为不与公复雠?复雠者在下也。何注云:时实为不能纳子纠伐齐,诸大夫以为不如以复雠伐之。于是以复雠伐之。非诚心至意,故不与也。
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臣不讨贼,非臣子不;复雠,非子。
隐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公羊传曰:何以不书葬?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弑则何以不书葬?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雠,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谷梁传曰:公薨不地,故也。隐之,不忍地也。其不言葬,何也?君弒,贼不讨,不书葬,以罪下也。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春秋之义,臣不讨贼,非臣;子不复仇,非子也。故诛赵盾。贼不讨者不书葬,臣子之诛也。又玉杯篇曰:是故君杀贼讨,则善而书其诛。莫之讨,则君不书葬而贼不复见矣。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贼不复见,以其宜灭绝也。白虎通诛伐篇曰:子得为父报仇者,臣子于君父,其义一也。忠臣孝子所以不能已,以恩义不可夺也。故曰:父之仇,不与共天下,兄弟之仇,不与共国,朋友之仇,不与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邻。故春秋传曰:子不复仇,非子。后汉书张敏传:敏议曰:春秋之义,子不复仇,非子也。
雠在外不能讨则书葬。
桓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公羊传曰:贼未讨,何以书葬?雠在外也。雠在外则何以书葬?君子辞也。谷梁传曰:君弒,贼不讨,不书葬。此其言葬,何也?不责踰国而讨于是也。
无贼可讨则书葬。
宣十年:五月癸巳,陈夏徵舒弑其君平国。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十有二年:春,葬陈灵公。公羊传曰:讨此贼者非臣子也,何以书葬?君子辞也。楚已讨之矣,臣子虽欲讨之而无所讨也。
复雠者,灭其可灭,葬其可葬。
庄四年:六月乙丑,齐侯葬纪伯姬。公羊传曰: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葬于齐尔。此复雠也,曷为葬之?灭其可灭,葬其可葬。此其为可葬奈何?复雠者,非将杀之、逐之也。以为虽遇纪侯之殡,亦将葬之也。
家雠不可复。
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公羊传曰:家亦可(复雠)乎?曰:不可!
父不受诛。子复雠可也。
定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伯莒,楚师败绩。公羊传曰:吴何以称子?夷狄也而忧中国。其忧中国奈何?伍子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阖庐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兴师而复雠于楚。伍子胥复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臣闻之: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瓦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于南郢,数年然后归之。于其归焉,用事乎河。曰:天下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请为之前列。楚人闻之怒。为是兴师,使囊瓦将而伐蔡。蔡请救于吴,伍子胥复曰:蔡非有罪也,楚人为无道,君如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于是兴师而救蔡。曰:事君犹事父也。此其为可以复雠奈何?”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矣。父受诛,子复雠,推刃之道也。谷梁传曰:吴其称子,何也?以蔡侯之以之,举其贵者也。蔡侯之以之,则其举贵者,何也?吴信中国而攘夷狄,吴进矣。其信中国而攘夷狄奈何?子胥父诛于楚也,挟弓持矢而干阖庐。阖庐曰:大之甚!勇之甚!为是欲兴师而伐楚。子胥谏曰:臣闻之:君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弗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于南郢,数年然后得归。归乃用事乎汉,曰:苟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焉。楚人闻之而怒,为是兴师而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曰:蔡非有罪,楚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为是兴师而伐楚。白虎通诛伐篇曰:父母以义见杀,子不复仇者,为往来不止也。春秋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礼记曲礼疏引五经异义曰:凡君非理杀臣,公羊说子可复仇。故子胥伐楚,春秋善之。左氏说:君命,天也,是不可复仇。郑驳之云:子思云:今之君子,退人若将队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子胥父兄之诛,队渊不足喻,伐楚使吴首兵,合於子思之言。(按,郑从公羊义。)
朋友复雠。相卫而不相迿。古之道也。
定四年公羊传曰:复雠不除害,朋友相卫而不相迿,古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