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的沉思

(一)
《沉思录》中的卷首语,在反悟生活的时候给予我们诸多启示。比如“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是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道德品格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既不对刺激作出猛烈的反应,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现虚伪。”书中告诉我们,不要让将来的事困扰你,因为如果那是必然要发生的话,你将带着你现在对待当前事物的同样理性走向他们。
有人说,他希望成名,有人说,他希望富足…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但都无可厚非。杨绛曾说过,“我们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无论是《沉思录》的卷首语,还是杨绛老人所言,都是在讲,总是想着自己没有的东西,是因为无法确认什么才是最好的和喜爱的。倘若一个人内心对此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找不到自己热衷的生活方式与人世态度,机械的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追求而追求,就会变成,别人有的你也希望有,最终活成了自己所讨厌的、别人的样子。
(二)
“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书中说,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虽然那已逝去的并不相同,但现在对于所有人都是同样的。所以那丧失的看来就只是一单纯的片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丧失过去或未来,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
个人对此的理解是,过去的称之为记忆,这是论谁也无法掠夺和磨灭的;未来,是依靠当下的我们去书写的。时间在生活里是一闪而过的一个点,所以无论悲喜,都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不要过分沉溺于喜悦,也不过过分悲悯于悲伤。
(三)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的心里有种思想的时候。”笔者告诉我们,丢开你的意见,与此同时就丢开了对于这件事情的抱怨。把一切发生的事情都看做是正当地发生的事情,如果仔细的观察,你将发现它就是这样。不要对事物抱一种那错待你的人所抱的同样意见,或者抱一种他希望你有的意见,而要按其本来面目看待事物。
这大概和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异曲同工:“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很多人认为,悠然来自于外界,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四)
“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在这个概念之下,笔者提出了一个于我而言特别务实的建议,如果你在履行你的职责,那么不管你冻馁还是饱暖,嗜睡还是振作,被人指责还是被人赞扬,垂死还是做别的什么事情,让它们对你都毫无差别。因为这是生活中的活动之一,我们赴死要经过这一活动,那么在这一活动中做好我们手头要做的事就足够了。
原文来自:《不约客》ID:buyue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