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黄浦高三二模作文“在乎置身何处,思考前往何方”学生写作情况反馈
2019黄浦高三二模作文“在乎置身何处,思考前往何方”学生写作情况反馈
金山中学 戴文开
原题:有人说:生活中,不要在乎我们置身何处,而是要思考前往何方。

学生写作存在问题:
1、标题直白。如《脚踏实地》、《我们要思考前方》等等,虽然能直观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但给阅卷者留下的印象不深。而如《未来之前》(这个标题似于鲁迅《未有天才之前》),则含而有味——“未来之前”的是甚么?既引人深思,又强调了重点,两全其美。其他如《思远才能致远》,《知彼岸,知所在》,也很不错。所谓“题好一半文”,故应认真取题。
2、所给材料中的关键字句未作解读或界定。如“思考前方”指甚么,并未作解读,就直接用自己理解之下的词语进行替换,如换作“有目标”、“有理想”。但问题在于,事实上两者间不能实现“等量代换”——“有目标”、“有理想”是“思考前方”的部分内容。与其不能准确界定,不如在全文写作中仍按材料原话来写,否则会给阅卷者以套题之嫌。
3、开篇未作设计(以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简洁的典例或名言引入),直接引材料。虽然清晰,却也因为直奔主题而显得平淡无奇——这种情况较为普遍,要提升作文质量,开篇也要精心设计。
4、肯定非重点一方存在的合理性时,不要用“首先”、“其次”等衔接原因陈述,显得不自然流畅。
5、从肯定非重点一方存在的合理性到重点一方的推因分析之间缺少过渡。通常应是“肯定非重点一方存在的合理性”、“指出非重点一方比较明显的问题”、“指出自己因此更支持重点一方的观点”,这样在逻辑上就比较顺畅。此外,不少同学议论文中,段与段之间都缺少衔接,尤其是作为重点一方推因分析的三个分论点之间,呈现出“版块化”的僵硬感。如按照“我们要思考前方,这样才会……”的句式写了三个分论点。如不能找到前后连接的内在联系,不妨用些“不仅如此,而且……”、“更重要的是……”、“此外……”等衔接性的语词帮助行文“润滑”。
6、重点一方析因未分段(以分论点形式)陈述。重点一方的析因,是整篇议论文的灵魂所在,从不同角度析因,呈现层次变化,才能提高全文质量。如果全部合并于一段的话,在阅卷时限的影响下,阅卷者很有可能因此错过其中的几点重要原因,给出失误的评价了。
7、重点一方析因不足。有部分同学只分析了一两点原因,且这些原因较为简单陈旧。如“思考前往何方使我们思考并确立一个目标,提供前进方向”、“思考前往何方使我们不满足于现状”——如果人人都只写这点,谁的文章能脱颖而出呢?
8、重点一方析因存有“交集”。如“思考前往何方使我们更有上进心”和“思考前往何方使我们充满动力”,虽不能说“有上进心”等同于“充满动力”,但因为这两个原因比较接近,而使得此后的举例和对例分析趋近,这样就意味着,“虽写二者,实损其一”了。
9、重点一方的三点析因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如重点写“在乎置身何处”,有同学第一点写“能知晓自身能力,以便合理制定目标”、第二点写“作出决定时更沉稳、自信”、第三点写“能分清所做事情的轻重缓急”,其实第三点应在第二点之前更为合理顺畅。
10、重点一方的三点析因没有从正面析因。如有同学写“思考前往何方”,三个分论点分别是“太在乎自己置身何处会把自己框死”、“太在乎自己置身何处会让本身就由于时局境况而不佳者更丧失信心”、“太在乎自己置身何处会沉溺于当下成就而不思进取与改变”——这三个分论点只能使人明白“不要太在乎自己置身何处”,可应该如何,却未相告。至少“思考前往何方”与“不要太在乎自己置身何处”,并没有直接联系。故而,与其如此,不如从正面写“思考前往何方”的三点原因更直接有力。
11、无典例或典例少,同时例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典例证明观点,剩下的议论即便再“振振有词”,也只不过是不足信的“自言自语”罢了。典例的积累,重在平日,除了当下社会热点新闻人物,亦可择选古今中外我们不甚熟悉的各个领域的大家,同时注意要积累名言,以及准备一些美学(可读朱光潜的作品)、哲学(可读冯友兰、周国平的作品)、常用心理学的常识(如“耻感文化”、“乐感文化”、“剧场效应”、“洞穴之喻”、“幸存者偏差”、“破窗理论”、“乌合之众”、“帕累托最优(木桶原理)”、“霍桑效应”、“单向度的人”、“沉默的螺旋”、“平庸之恶”、“犬儒主义”、“鸟笼效应”等),增加议论的思想厚度。
12、对典例分析不足,或基本没有分析。“对例分析”是议论文中分论点写作的灵魂所在,虽然我们说“事实胜于雄辩”,但问题是“事实”可从多角度理解,如不分析指明其与分论点之间密不可分的论证关系,那末,它只是被架空的“假事实”,是没有甚么意义的。
13、对例分析语言偏于“描写”或“介绍”。如“他(指43年五度攀登珠峰的七旬无腿老人夏伯渝)知道他要去哪里”,就不是一种议论性的表达,不妨改作“从他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有的放矢,终会成功”。当然,议论性的语言是要通过长期的阅读相关佳作和写作训练培养起来的,不会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
14、倒数第二段“为写而写”,没有思辨性,缺少意义。如“但是,由于在乎自身处境也存在合理性,因此我们也不能因为求索而迷失自我”——这样的话,因为没有指明“合理性”所在,所以等于空谈。
15、(补充)上述写法,如已做到处处充分分析议论,且由于全文字数限制,至于“如何实现重点一方”,可以视情况选择不写。
开开结语:
虽然接手2020届新高三(6)(7)班后的第一次写作,将高中议论文写作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暴露了出来。但我也看到,所有学生都尽力写出自己的水准了,值得鼓励。至少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开学所授议论文的逻辑框架,掌握得比较扎实了。当然,在诸如满足重点部分析因需要的思维拓展等训练上,在典型事例、名言的收集运用上,依旧要靠学生长期主动投入,方能有功。
我想,在时间的沉淀下,每个人都会有佳作,闪闪发光。
附:第一次写作相对较好的学生作品选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