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民·人物丨忧郁柳刺史的充实柳州生活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享年47岁。因其出于河东柳氏,人称柳河东;而他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因而复号柳柳州。
柳宗元这位大才子,由柳柳州的名号便可知他与这座城市紧密连结在一起。在柳州出任刺史的四年里,他是怎样度过的?是不是天天享受着嗦粉的乐趣呢?

并没有!虽然柳江好水产好螺,但螺蛳粉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柳刺史所在的年代,仅仅能实现嗦螺蛳罢了。除了“种柳柳江边”,小美带大家去了解一下这位忧郁才子的柳州生活有些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
柳宗元与柳州的不解之缘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贬为柳州刺史。当年6月27日,柳宗元到达柳州。

当时的柳州古树参天,杂草丛生,猛兽横行,民生维艰。柳宗元身为贬官,初到柳州难免“海天愁思正茫茫”。但是他又是一个不肯苟且因循的人,尽管荒州地僻民穷,自己又身心交瘁,但他心怀民众,一上任就投入繁忙政务,昼夜操劳,兴利除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下了众口交赞的政绩。 吃水不忘挖井人,凿井植柳又开荒
当时的柳州百姓习惯带着水罐到柳江取水,柳江河岸又高又陡,特别是天旱时水位降低,取水要跑很远的路,而雨天路滑,上下更困难。柳宗元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亲自勘查地形,选定“城北隍上”作为井址,为了不增加民众负担,动用公帑雇工凿井,“役庸三十六,大砖千七百”。他又写了《井铭·并序》和《祭井文》以纪其事。至今,柳州民间还流传着柳宗元在柳州打井的故事。
柳宗元积极组织闲散劳力开垦荒地, 或用于种菜,或辟为水田,或种上树木和竹子。仅大云寺一处就种上了“竹三万竿”,开垦菜地“百畦”,规模相当大。柳宗元十分重视植树造林,曾经亲自在柳江边上栽种柳树,大力推行“柳州植柳”。他还写了一首《种柳戏题》: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解放奴婢,不再“为奴十二年”
由于连年战乱,柳州一带被迫为奴现象甚为严重。导致一方面大批破产农民沦为奴婢,使生产力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不甘为奴的农民又铤而走险,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柳宗元决心废除这种残酷的剥削制度,制订了一项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可以按照时间计算应得的工钱,如果应得的报酬已达到所欠债务的数目时,就可以恢复人身自由。这项革新措施得到了当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不到一年,数以千计的奴婢得到释放。韩愈很欣赏柳宗元这一做法,在他任袁州刺史时,就仿此做法解放袁州的奴婢。可见柳宗元这一施政措施的普遍社会意义。

1907年,时任柳州知府的杨道霖组织建立柳侯公园,1909年公园正式命名。杨道霖说:“(柳侯)祠旁立公园,即以‘柳侯’名之,从民望也。”
《柳州峒氓》:唐代壮族先民文化习俗的生动记录
柳宗元在柳州创作的许多诗文,既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切流露,也是柳州少数民族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生动展示,成为人们了解唐代壮族先民文化习俗的珍贵史料。其中,尤为全面反映壮族先民文化习俗的诗作当是《柳州峒氓》一诗:
郡城南下接通津, 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 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 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 欲投章甫作文身。
起初柳宗元对文化感到陌生——“异服殊音不可亲”,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诗人并不因为文化差异而疏远“峒氓”,而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表现出了入乡随俗的思想。
柳州“峒氓”有不同于汉人的服饰文化: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习惯于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越人自古善于使舟,柳江流域四通八达的水路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形成集市以及“赶圩”习俗,通过赶圩实现商品的交易;拥有自成一体的语言,在审理案件时,需要翻译方可沟通;至少在唐代,柳州还是“百越文身地”,当地民众还有文身习俗,延续着越人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祭拜水神,以鸡骨占卜的方式预测来年的收成。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这首诗折射出壮族先民“衣食住行”以及商品交易、语言和宗教信仰诸多方面的文化习俗和人文景观。
文/覃德清
注:除公共图片外,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