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冬天》读后感
为了开一期直播,写了一个读后感。里面有很多是任总的原话,我没有加引号,作为自己的碎碎念,所以没有太注重写作格式标点符号的表达。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原文,肯定比我写的好,因为是直播读后感,所以主要是分享我看到他写的东西的感悟,所以也一定要分享他的观点。放在这里作为我的一个小记录。
《华为的冬天》这篇文章是任正非在2000年华为取得了销售收入220亿,净利润29亿,在中国电子百强榜排名首位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在华为取得了这么傲人的成绩下写出了华为的冬天这样一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任正非的危机意识。
开篇他就在问,如果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该怎么办?在他的意识里,挫折才是宝贵的财富,经历了磨难,才知道如何提升,而华为平稳上升的十年在他看来就是灾难,这十年,他每天思考的都是失败,而对成功视而不见,也米有什么荣誉感、成就感,而是危机感。而在他看到的当时华为好多员工的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危机感的人太少,也许危机就快要来了。他觉得失败的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这是历史规律,每个人都要准备好迎接。就如我之前读《上下五千年》时开篇就写下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许这就是他在一片赞颂中写下华为的冬天的初衷吧。
古语有云,居安思危,而要解决这些,首先需要把这些具象化,否则就成了耸人听闻。他给员工传达的需要广泛展开对危机的讨论,讨论从上到华为有什么危机,下到你的部门有什么危机,你的科室有什么危机,你的流程的那一点有什么危机。还能改进吗?还能提高人均效益吗?如何改进?
华为发展越来越大以后,和所有公司一样,必然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管理效率。他当时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每个人每年人均产量增加15%,你的工资不会升,反正只能维持不变甚至略略下降,这是因为电子产品的价格下降一年还不止15%。卖的越来越多,利润却越来越少,所以不能靠没完没了的加班,一定要改进管理。说到这里,一定要提的一点就是,我们普通员工也应该多思考领导他要去推进一件事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不要一遇到变革就抵制,觉得改变了工作习惯好麻烦,换一个方面想,变革对你是有好处的。另外一点就是任正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领导,他会把他所想的,是什么原因,举很多例子等等等等,向员工传达,让员工去可以理解,上下才是一条心。但是我们现在可能很多领导开会是无效的,讲的都是假大空。
在他的管理体系里,改进一定要枪挑木板最短的那一块,要均衡的发展,不断地强化不断地强化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符合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条件下,不断优化你的工作,提高贡献率。一个公司的所有环节都是一体的,你说你的研发创新厉害,你的研发的价值如何体检,你必须要转化成商品,才能产生价值。重视技术、重视营销,都可以,但一定要认识到每一个链条都很重要。比如你的售后服务体系,你如果不认同,这个体系永远不是由最优秀的人来组成的,不是最优秀的人,就是高成本的组织。你要去修机器,飞一次修不好飞两次修不好,工资全赞助民航了。如果一次就能修好,甚至不用过去,远程指导就能修好,这会节约多少成本。
以流程和时效为主导的体系,强调的是加快流程速度,不必要的流程去掉,按流程运作,不必事事请示领导,由对人负责制转为对事负责制,没有犯错又没有改进的干部免职。在一个庞大的公司来说,由于it体系的逐步建成,必然会导致以前的多层行政传递与管理的体系变得更加扁平化,而导致中间层的消失,一大批干部就将成为富余。而面对这种情况,他不避讳的说到了预计一大批裁员将会在03、04年发生,同时,他又提到企业扩张的情势会产生许多新的岗位,鼓励大家去学习去抢占这些位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领导的聪明之处,有一点太极化的去处理,告诉员工这些所以然,鼓励大家成长,给员工指出一条出路,也是让企业更加有效率的进行变革。
然后他还提到了自我批判的重要性,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和建设,对于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他也提到了批判的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和建设。批评别人是请客吃饭,要把握尺度,太痛了也不太好,像绘画、绣花一样,细细致致地帮人家分析他的缺点,提出改进措施来,和风细雨式最好。他眼中的干部要有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责任心、使命感。对普通员工不作献身精神要求,他们应该对自己付出的劳动、取得合理报酬。只对有献身精神的员将他们培养成干部。对高级干部实行严要求,不对一般干部实施严要求。对不同级别的干部有不同的要求,凡是不能使用自我批判这个武器的干部都不能提拔。
你看到这些话,会感叹说话的艺术,甚至不是说话本身,而是来源于领导自身的素养。会跟那些在公司群里胡乱批评人的领导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他的华为就能做好?活该他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