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婚姻、死亡、中年危机,尼采告诉了我们什么
《当尼采哭泣》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名党,看到这个书名,我立马是喜欢的,对我来说,尼采是神秘的,毕竟我太不了解哲学了,而尼采的哭泣更加引起我的好奇,当初仅仅是以想阅读人物传记的想法而买下这本书。 翻开书本开始阅读,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大概算引用的话?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自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到底为何这里引用了这句话,我不知道,但它却已经吸引了我。 接着在导读,我看到了这么一段话:所谓心理学,就是用艰难晦涩的说法,来解释生活中简单的道理。 想想确实挺有道理的,尤其是当我阅读接下来的内容时,我发现,每一句话关乎心理学的我都必须认真的去思考,当然,全书共二十二个章节,我承认我在前十六个章节,都是以一种看八卦的心态来看待这本书的,也就是我更在乎——情节。比如露·莎乐美到底和尼采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有一腿?是三角恋吗?轰动一时的安娜欧时件里,到底布雷尔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真的是清白的吗? 一直到第十六章,我发现,我想要的八卦,作者并没有以我想象的方式呈现,陈述了这么久,我怀疑作者只想让我了解,尼采是个极其固执又偏执的人!并让我怀疑布雷尔到底为什么要作死接下这个案例! 读到第十六章,终于,作者要将我引入这本书了。(我的“渐入佳境”真的太慢了!) 大概是这个章节大幅度的描写生命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终于开始不再执着于八卦,而专注于文字了! 第十六章 “生命是场没有正确答案的考试,如果我能让它从头再来一遍,我想我会做完全一样的事情,犯下同样的错误。” 关于自己的人生。 多么深入人心地一句话!快奔三的人了!常常想起过去的事情,有时候不禁怀疑,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是不是可以变得不一样了!但是每次想完,我都会推翻自己,告诉自己,如果再来一次,我做出的选择也是不会有所改变的!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吧,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十七章 “布雷尔诧异于谈话疗法的魅力,它把她吸引进去,假装在一项治疗之中就是要在她它里面。卸除他自己的负担,真是快活,去分享一切他最糟糕的秘密,去拥有某人全副的注意力,最棒的部分是,这个人了解接受甚至原谅他。 ” 关于友情。 生活中是否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朋友呢?我们是否愿意敞开心扉同别人讨论?我们固执地将自己困于枷锁里亦或是主动寻求帮助?有一个愿意倾听你、了解你、帮助你的人,真好! “人要原谅自己的朋友,比原谅自己的敌人还困难” 同样基于友情,因为在于友情,所以无法忍受被背叛的滋味! 第十八章 “你的妄想企图转移你的注意力,把它们从这些生命的事实上转移开来?妄想是你唯一知道的方法,能够借此减轻你的恐惧。” 探讨解决困难的方法。通过逃避和妄想解决某些不想面对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 “如果我们爬得够高,我们会到达一个高度,悲剧在那儿看来不再悲惨。” 有时候我们觉得困难、辛苦或者极其糟糕的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内心的成长,就会变得微乎其微!所以千万不要害怕当前的困难,要相信它们不会压垮我们,并且我们有能力解决它们!! 第十九章 “过得安逸就是危险,危险而且致命。” 探讨生命的价值。我的生活很“安逸”,我缺乏上进的动力,我觉得痛苦的时候,正是因为我反思了自己碌碌无为的生命,这时候,我觉得我和布雷尔一样,绝望,无法改变自己当前的状态!所以我甚至害怕安逸! 第二十章 “虽然没有石头能够聆听,也没有石头能够见证每一个都柔声呜咽着‘记得我,记得我。’” 这是尼采自制的小诗一首,不知为何,竟莫名地喜欢呢! “我怀疑。我们的梦是否比理性或情感更为接近我们的存在。” 身为爱做梦达人,我也经常被自己的梦境所困惑,我同样对梦的存在与其意义充满了好奇。 “我的学生或许尚未出生,只有在不久之后的未来才属于我。有些哲学家是在死后才诞生的!” 关于伯乐,关于真理,关于哲学。很多真理并不是马上被发现的,很多对的事情也并不一定能够及时得到肯定,不是每一匹千里马,都能遇到伯乐! “我不会去教导说。人应该‘忍受’死亡,或者‘坦然面对’死亡,那种方式里面存在着对生命的背叛!我要给你上的洗了是这样的:死得其所!” “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死得其所。” 关于死亡,关于生命的价值。如何从容面对死亡,或许,只有当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实现了真正的自我,一个人才会不畏惧死亡吧。(目前我还是极其怕死的一个人,看来还得继续努力寻找生命的真谛与价值呀!) “我无法告诉你如何去过不一样的生活,因为如果我这样做了,你依然是在过着另一个人所设计的生活。” 人生是无法如法炮制的,自己的路还是得自己走! “生命永远不会受到更改或打击。因为有生命还在继续的确据。不灭的是这个生命,是这一刻。没有来世,没有这个生命所指向的目标,没有世界末日的法庭或审判。这一瞬间永远存在,而你,只有你才是你唯一的听众。” 有时候读起古人的诗,会想起他吟诗作对时的场景,会想象他的心境。那一刻的他是否现在就存在于另一个平行的世界里呢。他是否还在吟诵自己的心声呢?人常说,留名史册,终有一天这些也会消失啊,生命的印迹也会随着消失,唯一能够佐证你来过、活过的也只有那一刻! “毁掉婚姻总好过被它所毁。” 探讨婚姻,像极了在婚姻中备受折磨却不肯放手的人啊!与其苦苦挣扎,不如及早抽身! 第二十一章 “直到人准备好去作为一个创造者,并且去培育创造者之前,不要制造孩子。” 看到这句话我想死一位作家说过,什么都需要考试,唯独,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为人父母拥有太多的责任,做好迎接孩子的准备,既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第二十二章 “让我知道的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再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真正的“活着”,并且快乐的活着,就必须有坚定的目标,而不是茫然地,既然选择了,就要深爱你所选择的。 说来书中最吸引我的应该还是布雷尔被催眠,以为自己真的放下了婚姻和家庭那段,读着读着,情绪随之被牵动,懊悔、无助、彷徨,好在看到是一场催眠,我松了一口气,通过这场催眠,布雷尔终于明白了自己疾病的根源,也得到了治愈,巧妙的是,作者以同样的方式让尼采也得到治愈,虽然我觉得最后布雷尔邀请尼采到家里遭到拒绝,像是尼采并未被治愈,但是我觉得尼采从这个治疗过程中其实是获得了全新的自己,虽然他依旧孤独,但是这时候的孤独才是真正为了哲学,而以前的孤独完全是被迫的,结尾尼采留下的眼泪,一来呼应书名,二来也表明了尼采的被救赎。在其他书评看到过这么一句话:谁是病人,谁是医生?你是病人,你也是医生。人生也大概就是一个互相治愈的过程吧! 看完这本书,关于婚姻、死亡、中年危机给我的感触是最多的,因为这些问题确确实实是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而这本书正是应了导读的那句话:所谓心理学,就是用艰难晦涩的说法,来解释生活中简单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