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没有拍电影57——诺曼底登陆战5
写完这篇,我发誓不再写任何军事历史。这么多年来,看过的最好的军事历史文章有两篇:一是蒙古大军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二就是关于诺曼底之战的《D-DAY》了。两篇文章都很棒,相对来说,《D-DAY》更难写,更加复杂。因为发生在1944年的战争已经是以近代科学为背书,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现代模式。所有数据、细节和战略都细致到精确数字。所以,即便我想简单复述一下都需要反复遴选,本想只取要义但是却无法忽略任何细节,想面面俱到又要精简扼要,实在是难以统御。
而古代战争则是通过先民智慧和滚滚气势来感染读者。关于蒙古大军西征的故事中,有一点特别吸引了我:成吉思汗是一个非常细致并且善于学习的人,一边讨伐征战,一边沿路学习各国先进技术,而这些技术储备成为蒙古帝国盛极一时的基石。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与中亚强国花剌子模国发生激战,对方的重甲马队成为蒙古大军难以逾越的铁流。此时的蒙古军队还处于原始形态,武器还没有制式化,面对规模化的国家机器,无疑是以卵击石,难以克敌。早先在和其他中亚国家交战的过程中,成吉思汗发现,源自大马士革的月牙形弯刀不仅锋利而且具备更优化的力学结构:月牙形弯刀重力砍下的时候,其反作用力相比直刀要小很多,更便于士兵操控而不脱手,并且加强了正面砍杀的切入性。成吉思汗下令以月牙弯刀为基础研发蒙古弯刀,制式化配备,大大强化了蒙古军队的杀伤力。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类似的改良措施,涉及到战争发展的各个方面。武器的改良和重视后勤保障是成吉思汗成功的两个基本要素,成吉思汗用近代军事思维把牧羊人训练成为现代化战争机器。而这在中世纪落后的中亚地区是超越性的,形成了压倒性的代差,战无不胜也就顺理成章了。
中世纪的战争形态仍然处于自然战争阶段,不过是力和力的对撞,本质上还是体能的比拼。当然,这种文章读起来令人张脉偾兴, 荷尔蒙指数爆表,一股少年快感从足底油然而生,在体内冲撞激荡。不过,这种战争发展过程更适合作为侠义话本的背景而不能萃取人类智慧成果,只能引发体表战栗而不是终极快感,这不是我想要的。
而诺曼底登陆战所体现出来的更是一场系统论的数学推演过程,这已经超越了“智慧”这种个体文明的光彩,这才是我们能够从历史学习中获得的最高的增值收益了。
文章将近一个月时间没有更新,一方面为了萃取诺曼底大战的文明成果而进退为难;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个月里为了一个流浪狗家庭的悲剧而心力交瘁,另有其他遭遇也诸事不遂。为了安全转移被猎杀的流浪狗母子,这几个月每每寝食难安,芒刺在背。每次打开电脑想写完诺曼底登陆战,都很难集中精神,无法完全投入,继而神情耗散,更加烦躁。上个星期,才算是解决,但是,流浪狗母子在此郭贱民的围剿下,一死一伤一失踪,其状惨烈,其情悲愤。虽经数月施救,终不能圆满,郁愤交加,多日不能释怀。
安定下来,下决心写完诺曼底的故事和历史,这是我写作以来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我决定应战,这意味着不仅要写完还要写的漂亮,这是对诺曼底之战所体现出来的应战精神和至高文明的基本的敬意。我想,这是整个文章节制的诗意的体现吧。
-
导演鼓先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19 05: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