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越南室友姐姐
来澳洲快两个月了,发现有的事情发生了改变,因此我想接着上次那一篇《来澳洲一个月小记》接着写下去。
今天我想写一写我的越南室友,我叫她越南姐姐,因为她确实比我大三岁。
记得刚到澳洲的第二天,越南姐姐出现了。当时感觉她很亲切,很像我前前公司的一位同事:戴眼镜,身高大概160,白白的,没有怎么化妆,看起来很随和的那种。她自我介绍说来自越南,曾经在瑞士读过书。随后,她带我在学生公寓的主要几层参观,告诉我主要的设施,比如门口是倒垃圾的地方,需要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区分,如果有时候垃圾桶坏了,需要到B楼倒垃圾;负一楼的地方是洗衣房和健身房,洗衣房需要往公寓卡里充钱后洗衣服,每一次是4刀多,烘干的话,也是4刀多;21楼是自习室,这里有meeting room,还有琴房;4层有游泳池和BBQ区;39楼是公共厨房和开party的地方。这么一通介绍,让我对公寓有了直接的了解。
接下来有一天晚上,当我在做饭的时候,越南姐姐突然出来和我说,我的德国室友希望大家每次做完饭后,能尽快将洗好的餐具擦干净收拾好,当时我表示不能理解,越南姐姐也对此表示很无奈。
再后来,我们陆陆续续有了一些接触,也聊过很多次。印象中,越南姐姐应该是那种很随和,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但是偶尔按照她的原话,也有点小lazy。
每一次聊天,都让我对她有了多一些的了解。越南姐姐在越南读的本科,研究生在瑞士读的,本来要在UQ读PHD,但是一年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好意思详细问,大概是和导师和项目有关)她没有继续读下去,一年后她选择在另外一所位置在布里斯班City的大学读了MBA。她有一个美国男朋友,是她刚来澳洲时认识的。当时刚来澳洲,她把护照弄丢了,很着急,到处找,然后遇到了她的男朋友积极帮忙,还带她去了警察局,最终护照找到了,她和她的男朋友也相遇了。当然,因为她的男朋友现在回到了美国,因此远距离的恋爱是不容易的,因为有时差,她说她每天晚上只能很晚睡觉,有时候晚到一两点,就为了等她男朋友下班回去和她视频。
在我印象中,越南姐姐虽然也是亚洲人(到了国外,亚洲人们会自然感到一种亲切,互相聊起Asia),但是和我印象中的中国人还是不太一样。就感觉在国内,我们更善于伪装,尤其在北京时间长了,好像伪装就成为了本能。如果一个人不能伪装自己,伪装自己的情绪,不能隐藏自己的情绪,就会被人认为很无礼很不成熟;同时,人们之间保持着一种社交上的距离,礼貌不失优雅,交心吗?很难。因此我们总有两副面孔,一副面孔只面对自己和亲人,另外一副面孔则面对朋友、同事以及一切陌生人。我们也总训练自己,走出门后,就要收敛起自己那些不成熟的情绪,学会控制,学会用一套社交语言,社交表情和社交动作去面对接触到的每一个人。但是越南姐姐不是这样的,她的情绪并没有被关在我们各自的小卧室里,当她离开卧室,有时候也是带着情绪的。有时候她如果心情不好,哪怕在公共区域客厅见面,她也不会太主动和我打招呼,但是如果她心情好,她会很主动。所以,一切都要看她的心情。
有一次,和越南姐姐闹了一点小误会,不过很快就解决了。那天我在洗碗,而她也想来洗一个盘子,因为我占用着水池,感到很不好意思,因此我就主动帮她洗了。没想到,她好像很不情愿和高兴,她一直说,我觉得自己可以的,我自己可以洗的。因为看出了她的不悦,我事后发信息询问她,她只是说因为我帮她让她感到很shame,然后又追问了一句是不是感觉她很懒。我随后用狂轰短信解释了一堆,比如我觉得我自己更懒了,我也不喜欢做家务之类的;在中国,帮助别人是一种友好的表现,并没有太多意思。
这件事情让我想到有一天晚上,我的那个德国男生室友搬走后,越南姐姐和我的另外一个越南裔德国女生聊天,一直控诉不能理解为什么德国人恨她,不能理解为什么德国人就因为很晚的时候她没有把厨房收拾好而和她吵架。可能因为德国人的缘故,让她有了一些心理阴影,害怕别人说她。
当然,我是完全能理解德国人的感受。
好吧,前面写了这么多铺垫,现在转入正题,聊一聊昨晚上我和越南姐姐的两小时聊天。
其实我和越南姐姐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我们都是29岁来到一个新的国家开启新的生活;比如我们都面对着远距离的恋爱;比如我们都想改变自己,都想变得独立;比如,我们都想成为success女人。我们都在出国前面临人生的瓶颈,情感的瓶颈,本来都以为人生就是结婚生子,但是世事难料,最终选择出国挑战自我,改变自己。
既然要改变,就不能老呆在舒适圈,但有时候很难。出国后,为什么留学生喜欢抱团呢?因为抱团能给人安全,这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安全,比如中国人在一起可以不用说英语,更多的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安全感。抱团的时候,你就好像站在一个圈里,习惯性地去Judge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习惯性地用有色眼镜去看待和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用挑剔的眼光去排斥不同;同时,挑选和自己类似的人进入自己的圈子,死守圈子,不愿意走出。但是只有走出圈子,才能去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尝试,但也不需要非要改变,但至少要学习去了解。
昨天,越南姐姐说她和另外一个德国女生室友很希望我一起去参加拳击课,还问我上周没有去,他们以为是我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我告诉她们,我非常愿意和她们一起,但是有时候不能确定她们真的在邀请我。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提前了不到一小时问我,是否可以一起去拳击课。越南姐姐说,这就是邀请啊!我说,但是我一般都是提前做好计划的,一小时太唐突了,不够我调整自己的计划,因为我已经给自己的其它事情安排了计划。随后,我们围绕“计划“聊了很久。
我告诉她,我在北京,特别是工作后,大家的计划总是要提前一两周就制定的。如果要邀请一个人,不提前很久邀请,会被人认为很粗鲁和不礼貌,尤其要约的人非常忙的话,那么更应该郑重的去安排自己和对方的计划。我记得我曾经和我们公司的一个作者客户老师协调之后几个月的图书和课程的推广计划,那时候我们提前了几个月去安排之后的每一天,甚至精确到小时的无数项密密麻麻的计划,最终给老师的苹果手机中的日历功能进行同步,这位老师是投资人,每一分钟都是用钱计算的。这样做计划的习惯,我带到了这边,因此也会提前就安排好下一周甚至再下一周周末的计划。
但是越南姐姐告诉我,如果这么做,在澳洲会被人认为很奇怪。澳洲人,不喜欢做计划,他们都太随性了,可能一时心情好,就去做任何事情,心情不好,就算做了计划的事情,也可以不去执行的。她还反复问我,我提前那么久做计划,如果当天发生什么事情,你还执行吗?她说,在澳洲,一个人只有非常随性,才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除此以外,我们还聊到了亚洲女性共同面对的一些问题,以及亚洲人的一些固有习惯。比如亚洲人喜欢抱团(当然,应该哪里都喜欢),亚洲人喜欢集体;亚洲人很多时候不能接受不同,容易排斥不同;喜欢judge;亚洲女人被社会赋予了太多重担,比如家庭和工作。她聊起来,在越南更甚,因此她回越南,其他人并不喜欢她,因为她和越南女人太不同了。
说真的,感觉年纪一大,惯性经验、思维和习惯真的是一根绳索,拉扯着自己,很多时候,很容易躲进自己的舒适圈。当一开始的好奇消失后,剩下就容易继续按照自己的习惯继续,惯性很大。另外就是,年纪越大,安全感并没有消失。曾经小时候幻想,也许等自己长大成人了,就不会再害怕这个世界,就不会感到胆小和懦弱的。但是事实上,对于女人,安全感的寻找可能是一辈子的话题。尤其到了社会上,就像越南姐姐说的,你会发现,真正能帮自己的只有自己,真正能靠的人只有自己。我们无法掌控别人,掌控我们之外的一切,掌控我们的另外一半,掌控我们的家人。
也许换一个新环境,所谓的改变,就是让我能有机会重新用另外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习惯;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去重新帮助自己寻找到所谓的安全感,寻找到新的自我。帮助自己重新打开内心,消除掉对人的戒备和过度的自我保护。用一个全新的自我去迎接另外一个十年的生活。
最后引用一句越南姐姐告诉我的话:everyone has different color,do not judge, just underst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