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病穿61与迟来的鞋记
先澄清一下不是有病了还要坚持三峰,是三峰完了整了点小病~

3号如常穿三峰,霾很重,想到山顶吸点新鲜空气,第一个小时4k800m爬升配速比往常都要快,还想是否可以破34X的最快记录呢,呵呵。结果因为气温回升和前半程配速还有两周外出没练等等借口,后半程感到疲惫一点都不想跑了,生生走回大觉寺,一共用了5个小时,比平时慢了一个小时。

到家之后感到全身发热,有点像超长距离赛后的短时肌肉炎症,常规情况休息一会就会恢复正常,但半天仍未好转,确定可能有点烧,一试表真的37度。这个温度也不用吃药,而且感觉身体是在自适应调节,一直自己出汗降温,该吃啥吃啥,到了后半夜体温就正常了。然后第二天转成闹肠胃了,好在不影响工作,下班就痊愈了。好吧,插曲到这里,想来最近出差频繁,可能不小心接触病毒了吧。言归正传,说回正题就是一直想写而没来得及写的越野鞋的选择历程。(此处应有分割线)
当天三峰其实还有一个目的是第一次试穿hoka的speedgoat3(不是他家股东,没人给赞助费,纯个人消费后总结),之前两双speedgoat2有一双征战一年已经退役。因为百k以上比赛中途换装点需要一双备用鞋以备万一的,而且最好型号相同或相近,所以想为下场比赛选一双主战靴。

hoka的speedgoat系列是败家N个品牌后最终选定的,过程稍后赘述。
在越野跑的过程中,普通跑者从装备角度首先必备的应该是一双越野鞋。同理马拉松路跑则最好备有一双路跑鞋。因为两者赛道的差异性显而易见。前者要考虑各种复杂路段比如登攀、碎石、泥地等等。
当然也有特例,这一点有时是要把部分越野跑精英选手除外的。比如两届港百亚军的梁晶,都是穿着亚瑟士的路跑鞋虎走完赛的(左下第一位)。

2019年港百女子冠军穿的也是阿迪达斯的ADIZERO BOSTON路跑鞋。

因为极强的肢体力量和控制能力,使得这些一线选手为了追求速度,可以在越野路面用路跑鞋就达到很好的通过性,而不需要太担心湿滑等不利因素。
所以本文只针对普通跑者,就和我一样的普通跑者。很多越野品牌来自欧美,其实欧美脚型与亚洲脚型是有差距的。前者狭长,后者前脚掌略宽。这个并不绝对,因人而异。因为是后者脚型,所以很多细长鞋型是不能选的,比如salomon。本人脚型大概如下图,所以我的选型之路并非适合全部脚型,切记切记,仅供参考!

1、萨洛蒙salomon。第一双越野跑鞋是salomon 3d gtx pro,还是防水的其实是一双偏徒步的鞋,极重,那时候啥也不懂,功课也没做,第一次越野跑就把指甲干顶黑了,弃之。现在留作雨鞋,大水冲刷脚面不带一丝进水的。

他家还买过庄主2代越野鞋,防滑舒适都很不错,唯一问题呢,鞋型偏瘦右脚外侧磨得厉害,只穿过两次,后来送给跑友了,也算没埋没。

2、第二个品牌其实穿的是亚瑟士ASICS,有一款已经退市找不到图样了,第二双是GEL-FujiRado,鞋带很方便,重量轻,作为路跑鞋的主流品牌越野鞋款型比较少,但做工和质量还是一流的。17年莫干山70k遭遇湿滑后开始穿使用Vibram防滑技术的各类越野鞋。

3、凯乐石KAILAS。这是在莫干山比赛后接触到的第一双凯乐石越野鞋,防滑一流,可惜在后面三峰练习时,发现磨脚趾面,遗憾弃之。作为国产知名品牌,它家衣服可圈可点,但是鞋子到了二代,看到过依然有人在谈磨脚趾面的问题。不过作为港百赛事的赞助商还是要为国产品牌点个赞。

4、特尼卡TECNICA。有相当一段时间穿用该品牌的闪电系列比赛,综合性能比较好,但是从去年亚丁高原赛后弃用,因为感觉超长距离对自己似乎不太实用,偏硬了。

5、ALTRA。它家鞋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丑。防滑不错,但是最终它的特色鞋型设计,导致了两个脚的右前端都是磨脚。(我只说自己,不适用全部用户)

6、HOKA。最终选用了该产品的快羊系列,已到三代。快羊系列在当下越野比赛中使用率还是比较高的,缺点是不耐磨,二代网面很容易破损。三代比较好的解决了鞋舌乱窜的问题,是否耐磨有待检验。

另外还选用过hoka的最贵的mafate鞋,结果总摔跤,还缝过一针,弃!

浮皮潦草记录一下越野鞋的选用经历,大家入坑的话可以做个参照。其他装备都是很快定型,只有鞋子费了一番周折,另外记着越野鞋一般要买比路跑或常规鞋大一号,长距离后脚部会膨胀。
总之,规律生活规律训练,选择最适合的才好。有病不要紧,通常一双越野鞋一圈三峰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