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年,无法不合群
读者上看到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大意是说,人到中年,人生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不必再唯唯诺诺、曲意逢迎,趁早远离三观不合的人,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活出精彩的自己。 你瞧,鲁迅先生正是因为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不合群,才会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活成自己!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是人,无论在哪个年龄,最直白的理想。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特别是人到中年。 小时候,“更年期”是我们对已到中年的父母最深的印象,每当父母大发雷霆,不可理喻时,我们都在心里安慰自己,他正处在更年期,别跟他计较,等过了这个时期,他又会回归慈眉善目、似水温柔,直到我们自己到了中年,才知道,“更年期”三个字不过是对生活压力的无奈掩饰。 现在,我们把它称之为“中年危机”。 人到中年,孩子不大,父母已老,房贷、车贷如同上了定时发条,每月的催款短信按时按点,从未迟到!孩子的教育不敢怠慢,日常的开支省了又省,好不容易挤出来的一点点积蓄,忽然某一天就被不长眼的红色炸弹轰的连渣都不剩,即便这样,还要默默在心底祈祷:爸妈身体倍棒,不能病倒! 不能辞职,不敢辞职,宁愿每天带上伪装,将心思深藏,对着领导点头哈腰,对着客户唯唯诺诺,对着同事笑容满面,只为了这份能承担起生活重担的工作和按时到账的工资。 某位高管曾说过:“不要欺负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稍有不顺,说辞职就辞职,要欺负就欺负中年人吧,他们有房贷、车贷,孩子、老人,你怎么欺负他们,他们都不敢生气,更不敢辞职。” 人到中年,蔓延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辛酸。 人到中年,悲哀的每天清晨睁开眼,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而四周全是依靠自己的人。 更悲哀的是,即便我已低头,你依然要断我后路。 去年的裁员大潮,多少中年员工被裁掉,离职后,有人卖房卖车,离开了打拼了半辈子的城市,选择一个小地方,重新开始。有人褪下了笔挺的西装和蹬亮的皮鞋,穿上廉价的工作服开起了滴滴,也有人进了保险公司做起了销售,从底层开始。 正如被裁掉的36岁收费站大姐所哭诉的:我收了十年的费,除了收费,我什么也不会,你把我辞掉了,我该怎么办? 36岁既犹如此,人到中年情何以堪?况且,35岁即是求职者的分水岭,大于35岁的,毫无优势……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成为公司不可替代的一员,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斜杠中年,除了主职,还有发展不错的副业,大多数人依然是打卡上班,默默加班,守着一份固定薪水的芸芸众生。 鲁迅先生能有不合群的底气,因为他是时代的产物,用现在的话说,他是大咖,自带流量,就好比李子柒,自带流量,年纪轻轻就能把生活写成诗句。合不合群,倒显得不重要了…… 人到中年,多的是无奈,如果我的合群,能换得一家衣食无忧,那戴上面具,低声下气,又算得了什么呢?三观不合,我会在心底鄙视,受了伤痛和委屈,我会在黑暗里舔舐伤口,默默哭泣,当清晨的第一缕霞光升起,我,依旧是那个坚韧的自己!